绿林网

《最难的事》的读后感大全

《最难的事》的读后感大全

《最难的事》是一本由袁筱一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难的事》读后感(一):还不错。

《最难的事》这本书采用的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散文集的形式,女作者袁筱一老师写自己做翻译工作的体会,里面有很多很文青的写法,让我这种大老粗看起来也能感觉到一些小清新。值得推荐,另外书里面引用的一些材料也可以做扩展阅读。

《最难的事》读后感(二):见过本尊

先见过名字,看《生活在别处》那会儿,以为译者是男的。看来问启借《法兰西组曲》,还是不知道译者的背景。书里主要聊翻译,还有一点书评。本尊挺高大的,很大方的样子。

爱,的确是最难的事。只是再难,也没有人可以避而不做。(P18)

101201晚外公家

《最难的事》读后感(三):最难的事永远和感情有关

“绝望是所有的不公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前苏联入侵东欧;绝望是所有的美好走向毁灭的必然;绝望是你爱的那个男人永远在用你听不懂的语言和你说话,用你听不懂的理由选择离开;绝望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虚构世界的人物混作一团,却无能为力的心情——固然有成为一切爱情始作俑者的奋争,可是对于个体来说,绝望在何时、何地成为过一件好事呢?”(出自袁筱一《你们的爱情会有一个作者》)

当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刚好就看到了这几句,它们仿佛铁锤击打在心上,眼泪一下子控制不住的噼里啪啦掉了下来。

转了三趟车到图书馆,就是为了等一个人,我们约好这周来看书。可是,他忘了。竟然就忘了。也不是有多么喜欢对方,只是,抱着期待迎接的却是落空。最难的事,从来都跟感情有关,难于表达感情,难于沟通,难于对方的不冷不热,难于对方的一腔盛情,最难的,还是认识自己。

《最难的事》读后感(四):诗意的遭遇袁筱一

这本精致的小书,昨天才在书店看到。上海书店出版社的这个系列新出的五六本,并排摆放在一起,而我只选了这一本《最难的事》,只因为看到了作者是袁筱一。晚上回到家,撕开塑料封皮,习惯性地扯下书身上的腰封扔到了旁边的纸篓里,慌忙又捡了起来,因为看到了腰封上的照片,一如我想象中的那个人。生平第一次没有舍得把腰封扔掉,只因为她是袁筱一。睡觉前翻了一遍,从头到尾;今天晚上又读了一遍,从最后一章一点点细心的往前翻。这样一种不言而喻的喜欢,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读法,只因为她是袁筱一。

这样毫不掩饰地喜欢袁筱一,不仅仅是因为她翻译了我喜欢的作家昆德拉、杜拉斯、勒·克莱齐奥和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还因为她笔下那份通透文字,以及一颗只有天才女作家才具备的敏感心灵。这样说也许不乏我个人的偏爱,但是谁能抵挡得住她笔下那种感性而不感伤,理性而不冷酷,细腻又颇为从容的文字呢。不要说现在的女性翻译者,甚至在当代女性作家中,具备袁筱一的这种化理论为诗意,化语句为神奇的也不多见。对我来说,就是这种感觉吧,阅读袁筱一,借她评价勒·克莱齐奥的话说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诗意的遭遇”,更具体些,就像这本书中提到的那种阅读吉本的书的感受:读袁筱一,每次读,都会觉得,她给人的感动,似乎是在某个洒满阳光的冬日午后,突然想起自己初恋。想不起为什么相爱,为什么分手,甚至想不起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却能想得起留在掌心里的温暖,想得起无论如何也排遣不掉的孤独和自己毫无缘由、近乎歇斯底里的哭泣。没有情节,只有画面。但是画面是唯美的,带一点至真至纯的感伤。连阳光中的灰尘都因为回忆而变得透明,带着情色泥土的气息,隔着窗栅栏,排着队舞蹈……

我更愿意想,这样的阅读感受只有我在读她的时候才能察觉到,一种私有的专属的美妙,只在我打开她的书的那一刻才逐页展现。这种自美妙的自私的幻觉让我觉得得意,同时又让我觉得忐忑不安。文字是需要分享的,至少在阅读的时候,我们都想获得一种一致的归属感,一种共同的阅读体验,一种相通的灵性。但在阅读中我总忍不住想独自占有自己喜欢的某个作家,这种迷恋,我怀疑源于一种保护的欲望,一种爱的渴望,甚至可能源于一种爱的缺失。喜欢袁筱一的文字,让我觉察到她的文字中对爱的那种执着和温暖。她对翻译的那种爱,在她翻译的那些个心仪的作家中,在她翻译的那些个小说里卑卑微微的人物中,在她笔下倔强而又不乏感伤的文字中,都一点一滴的渗透着自己的影子。也许我们该疑虑了,这样融入自己的体验的翻译还可靠么?我们需要的翻译难道不是“希望看到外国文学原本的模样”么?袁筱一说,偏偏这个原本才是给不起的,因为自己也没有。这句话分明有了几分怅然的意味。原本的灵韵本来就只有一种,译者所能给的永远只能是个摹本。这就如同柏拉图所说的那个高高悬起的“理式”,我们的世界也不过是对它的模仿而已,而我们呢,又只能徒劳地模仿世界的影子。这种无法接近原本的怅然是译者的绝望,而且毫无疑问还是一种永恒的绝望。这里的译者已经接近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了,不断的滚动石头,石头再一次落下,再一次滚动上去。加缪说,西西弗斯从这个看似荒诞无意义的滚动石头的行为中发现了爱,他是一个荒谬的英雄,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受的磨难,“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斯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

袁筱一坦言对翻译的热爱,正如盲人面对黑夜,西西弗斯对巨石。她说只要主宰它的是爱,她就能坚持下去。但这里的爱仿佛是对一种缺失的弥补,一种给不了的弥补。那仿佛是一句情话:我虽然给不了你要的爱,我也会对你负责。所以袁筱一说,我为我心仪的美丽负责,我想把它留的久一点。她还说,作为一个翻译人,如同作为一个女人,我只给我给得起的,给我想给的人,我没有答应过,对任何人,给他一座玫瑰园。从给不了原本的困惑和无奈,到“只给我给得起”的坚定和从容,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成熟的高贵的平等的激情的译者和女人。

袁筱一的这本小书中收录的文字又让我对女性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外面流行的女性写作大都平庸无奇,仿佛是把自己一点点的体验揉碎了重新粘贴,然后再揉碎,再重新来过,一次次的重复这个过程。这样的女性写作,第一次读是惊艳,第二次读已经觉得有些平淡,第三次读就开始厌倦了。女性写作的细腻本来是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这种细腻的背后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没有知识储备的拓展,没有新鲜体验的融入,细腻最终只会沦落为自恋式的感伤。也许我这样说可能会得罪某些女性写作者,但我的最终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想寻找一个女性写作的典范,我推荐你读袁筱一,无论她的翻译,还是她的自我书写。

思郁

2009-9-3书

最难的事,袁筱一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定价:18.00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