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体心理学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自体心理学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自体心理学导论》是一本由[美] 彼得·A. 莱塞姆(Peter A. Lessem)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体心理学导论》读后感(一):一些学习笔记

记的一些笔记。主要供自己学习用。

许多症状非简单的防御,而是当事人对发展的需求的体现。要帮助当事人完成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共情、移情,帮助当事人重新尝试建构健康的自体客体。

咨询师也是人,会和当事人产生主体间关系场。反移情是很自然的,可利用之以助治疗。一味强调中立性可能适得其反。主体间视角下,治疗是阐明、理解、转化组织原则。一人在评价别人时,同时透露了其眼中对象的、及其本人的组织原则。

自体客体未健康发展会带来病态。例如垂直分裂:如果某人的家长从小不重视其真实的自信果敢,而去表扬一些假的东西,这个人的镜映可能就会戴上面具。然其未经发展的真实镜映仍在,为了满足这一原始镜映,当事人会自恋性暴怒。再如:水平分裂。若镜映被打压,会自恋耗竭。再如,理想化客体早期或广泛失望,在某些贫民窟男孩中有体现。他们把犯罪分子当作自己的崇拜对象,来弥补对理想化客体的失望。

精神分析也许适用后实证主义:对心理结构的认识具有主观性。类似量子力学的不同解释。但我认为治好治不好是客观的可观测的。

《自体心理学导论》读后感(二):水平分裂与垂直分裂——自恋父母孩子的宿命

① 孩子会采取水平分裂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自恋需求,比如当我们听到几岁的孩子扮演超人飞来飞去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笑意盈盈的夸赞“你好厉害呀!”他们需要父母爱意与欣赏的眼光的凝视。由此,他们的夸大自体得到回应。如果父母的自恋需求过大,侵占到孩子的空间,那么他们可能选择压抑自己的这种健康的自恋需求。所谓的压抑就是不停地把自己的渴望埋下去。

但是要知道,尽管孩童不可能是超人,但是正是在这种成年人看来有点幻想、中二、夸大的自恋被满足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渐渐发展出和能力适配的健康的自恋(中性)。我们都要觉得自己好才敢渐渐有抱负。而压抑这种必须的、健康的需求的后果自然是生命力的压抑,孩子会渐渐感到无价值、空虚、内耗,甚至过早地接触到死亡感。

说一个恐怖故事,上述还算好的呢。水平分裂还算好恢复的,如果采取了第二种方式才更令人头疼。

② 孩子会采用垂直分裂的方式保护自己

上一篇里提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夸大自体客体需求(可以简单理解为被肯定、被欣赏的需求),当父母把自己的此类需求置于首位,挤入孩子的生活的时候。更严重的、会带来更多后遗症的孩子的自我保护方式是把自己的此类需求隔开。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分成两半,一半留住自己本身的需求,另一半用来活出父母的需求。从此以后这个人看似还在活着,看似还运转良好,但是ta其实永远只调动了一半。当ta把自己的一半(甚至更多)隔出去的同时,ta的生命力也被隔出去了。

生命力只被隔开了一半吗?

远远不止。因为就如图片里说的,史蒂夫自己作为孩子所必须的夸大自体客体需求完全没有被看到,这个东西类似于土壤之于植物,从此这颗植物怎么成长呢?所以几乎可以说他把真正的自己都完全隔出去了。当然了,史蒂夫的夸大自体客体需要事实上还存在,可是垂直分裂这个机制是如此地厉害,一个人几乎感觉不到被隔开的东西的存在了。不像上一次讲的水平分裂,被压抑的东西更容易接触到。这俩的差别就好像一个是自欺欺人“我没有、我不需要”,另一个是感到自己缺失了什么,并为此感到耗竭、自卑等。那当然还是后者程度轻点,起码还敢知道自己缺了什么,还跟这个东西有点联接。

回到史蒂夫的案例。自从把自己的需求隔开之后,从此,他靠另一半躯体生活。在这个躯体里也要有一个核心维持运转呀,这个核心就是父母的需求。史蒂夫也许会朝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自恋父母塞给孩子的目标往往高得离谱,但是传递的感觉仿佛这不是个事儿)这个目标奋斗很多年。时而感觉到耗竭,自己做不到,痛苦;时而有被这种目标和努力所膨胀起来的骄矜自大和无所不能感。但是终有一天,那个异样的部分会越来越明显。即使他排除万难完成了这个目标他也可能会痛苦,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一辈子为别人而活了。生活里时不时出现的没有底的感觉、空虚感、无意义感或者过多的自傲与对他人的贬低,都在说明他没有跟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联接,没有从自己的夸大自体客体需求中诞生真正属于他的抱负。

《自体心理学导论》读后感(三):好书,推荐

看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之后,发现很多问题没有讲透,而且似乎对某些理论或者技术描述过于简单。但是阅读之后,发现自体心理学确实非常有用,而且其理论框架和弗洛伊德,克莱因的截然不同。所以,选择继续阅读《自体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的质量确实要高出一大截!

首先,这本书对自体心理学理论讲述的非常全面。不止于科胡特,对科胡特之后的自体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只要可能,都会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做对比,这样读者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体心理学的框架,和与传统精神分析的不同。

第二,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作者的缘故,这本书对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关键性理论,比如夸大性自体,理想化自体,孪生自体,自恋,镜映,共情等讲述的非常清晰,理解起来要容易很多。这本书的共情部分讲的非常细,绝不是一笔带过。

第三,对自体心理学的临床运用做了系统的说明,包括如何共情,如何看待与处理阻抗,移情和反移情,诠释,和梦。不仅让读者明白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也让读者清楚的知道在临床中,自体心理学关注什么,实践框架是什么。

第四,这本书对科胡特进行了比较多的分析和探讨,包括他的理论思想来源,他是如何及为什么搭建这一套体系。他的观点哪些发生了前后变化等。这让读者对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有了一个宏观和历史维度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涉及了一些自体心理学延申开去的理论体系,比如主体间性理论(这已经放在了我的阅读计划里)和动机系统理论。这两个理论的视角都非常有启发意义,很容易引起咨询师读者的共鸣。甚至连这本书的附录都非常精彩,里面讲述了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的理论对于自体心理学的贡献。

推荐此书,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师读者来说,这本书充满干货,可谓必备书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