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下一代的竞争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下一代的竞争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下一代的竞争力》是一本由蒋佩蓉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一):竞争力,价值观

第一次知道蒋佩蓉老师是在优米网看到的相关视频。随后才开始看她的书的,中西结合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在探索儿童教育方面很值得学习。大道至简,习惯,态度,坚持,学习,玩。。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有在没有宝宝之前先学习学习。很不错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二):培养有自信和能力的下一代

经朋友的推荐,我正在阅读《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孩子应具备什么素质”这本书,作者是蒋佩蓉(Rossana Lin)女士。作为养育了三个优秀孩子的母亲,蒋女士跟读者分享了从事青少年教育,父母培训20多年的宝贵经验,她还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15年,自己则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女性,她的经历足以引导我们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如何正确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中西方教育体制各有利弊,各具特色,很难说两种文化和教育体制哪种更好,更适合大多数孩子。许多父母都在关注着两种文化和教育方式,在两种方式中摸索着,试图用最科学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中的精华很多,其中我最欣赏和认同的观点是: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培养有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于一身的下一代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与简单。这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和父母们都过于关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如何让孩子赢在终点的规划和思考。少年时代出类拔萃的成绩并不能预示着青年和成人期的成功和幸福,我们自己和身边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事例。早教似乎开始的越来越早,而持续的教育和学习,却被许多家长和孩子忽视了,所以,最初跑在前面的孩子有可能慢慢落后,家长也从踌躇满志变得极度失望,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压力。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所谓的郁郁不得志的人们吧,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多如此。

成功,说到底是关乎一个人获得幸福,给他人带来幸福的经历和能力。个人的幸福感,家庭的幸福感,职业的幸福感,社会的幸福感,才是我们最终赖以快乐生活的基础和目标。不是吗?!

《下一代的竞争力》,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三):你拿什么区竞争

儿子要放暑假了,老师让他带了一张纸回来,说要办补习班,可以自愿报名。儿子受了老师的忽悠,吵着闹着要去,却最终还是在“绘画班”与“学习班”之间选择了前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并不想抹杀这点,也最最讨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所谓的输赢,绝不是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甚至于刚刚出生时就可以断言的。21世纪的竞争究竟要靠什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的《下一代的竞争力》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蒋佩蓉老师以自己家庭的教育为例来说明未来竞争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论点鲜明,事例真实丰富极具说服力。

蒋佩蓉在本书伊始就亮明对教育体制的观点——“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蒋佩蓉的三个孩子有的接受美国教育更纯粹有的则是接受中国教育更多些,但是她的三个孩子却都足够优秀,这也就证明了她关于教育体制的观点,也告诉我们,要想孩子成功不一定要送出国门。

随后,蒋佩蓉老师以自家孩子为例,说明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作为一名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老师是见过很多所谓的“优秀学生”的,但是在对他们进行筛选取舍的时候,蒋老师将“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看成非常重要的取舍要件——这也正是麻省理工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所一直遵循的原则,所以,单单成绩优秀,才能超凡是不够的。

有的家长总会抱怨自己孩子的智力条件不够好,不够刻苦等等,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班,为孩子规划一切未来——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殊不知,挫折也是一种历练,学会休息也是一种能力,保持激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绩与才能即使足够优秀,如果人格存在缺陷同样无法与“成功”结缘。所以,性格的培养与塑造应该在成绩之前。真诚的品格才能让孩子赢得更多的朋友,而朋友的存在才使得孩子不至于孤军奋战,寂寞孤独。所以,中国的家长更应该警醒的是自家孩子的品格培养,而不应该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上。

未来的竞争究竟靠什么,具体的谁也无法说,只是肯定不会是单纯的学习成绩,所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是正道。

《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四):摘录《下一代的竞争力》

我身边的90后总是很自觉地自我成长。他们眼光很开放,很愿意找哥哥姐姐老师朋友学习取经成功之道。

不过呢,还是有一些进步的步伐,不是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可以完成的跨越的。

总是希望获得抢跑优势的小盆友,其实眼光还可以看得更长。大家都说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即使抢跑带来了优势,这优势也可能在未来的长途跋涉中,在你偷懒而别人坚持匀速前行的某个时刻被溶解掉;即使你没有来的及抢跑,那么你同样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跑出领先的地位。

总是希望自己优秀的小盆友,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也变得优秀,那你自己也不可能太差。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幸福和友谊,是没有办法用标准尺测量的。

以下内容道出本书精华,摘录自本书原文。

@就算输在了起跑线上又怎样?

“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是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

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拉拉队的喝彩而拼尽了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中学生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

@才与情哪个重要?情>才

一个英国的中学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国内中学生回答的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人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差异。

@寻找导师并成为导师。

经常有人会问我:如果我自己不是从一个充满爱或功能健全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如果我所指导的全部成长过程只是指责、孤独和恐惧,而不知道或没有体验过接纳,我怎么可以讲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在观察了许多从破裂家庭中出来的人如今已经成为慈爱的父母亲后,我给她们的建议是,寻找导师。

寻找正确的导师需要足够的智慧。那位导师可能不是非常有名,非常聪明,但是他具有以下特征:

1 他是实践者,而非空头理论家:他成功地抚养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爱与忠诚的婚姻,是自己孩子的亲密朋友,和他的朋友保持紧密而互相滋养的关系。

2 他是学习者,而非专家:他并不指望被人当做“万事通”,而是当自己犯错时,从中学习,并向其他人学习。

3 他并不完美,但坦荡透明:他不总跟你夸耀他如何成功,而是愿意和人分享他在养育自己孩子时的种种努力,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

4 他是鼓励者,而非监工:他不是要么斥责你,要么让你对自己的努力和挑战感觉糟糕,而是鼓励你站起来再试一试,或者在你做的过程中一直鼓励你。当他失望了,他任然宽厚亲切,并不失望。

5 他赋予生命活力,而不只是给予意见:他用榜样来引导,而不是告诉你一大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会邀请你进入他的生活,观察他是怎样处理他自己的种种关系。

6 他智慧,而非聪明:他可能没有博士学位或任何名校的学位,但他却学会通过培养互有滋养的种种关系,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充满智慧地生活着。

当然,寻找导师还不足以完事大吉,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去指导别人,将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好处传递出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