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摘抄

《罗素论教育》是一本由(英)罗素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9图书,本书定价:18.20元,页数:200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一):当父母之前必读书

现在的孩子问题比以前更多,严重性也远超以前,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当然这里我决定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家庭方面的。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父母的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我建议你们不要错过这本书,它不仅让你认识到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你也会从中学到教育方法。罗素的作品有一个特点,他从来不说教,他永远不会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清楚的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当你理解他要传达的意思以后,你就自然明白会什么要这么做了。因此我对于本书的评价是不仅文笔清晰流程,而且让你受益匪浅。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二):描写人们尊严的美丽及生命的纯洁

“今日的西方文学没有表现甚么学术成就。相反,那些所谓有质素的报章只注重煽情的报导。还有很多书本肯定是由那些从地狱来的撒旦之徒写下来的。人们如何接受这毁灭的东西,甚至去享受它,实难以理解。人类再没有道德感,或道德的判断力,知道甚么对人类是好是坏。很多在毛姆(Somerset Maugham)和康尼(Cronin)之辈的作家写下很多美妙优良的著作。即使在他们之前,我们有萧伯纳(Bernard Shaw),罗素(Russell)和很多其它作家,描写人们尊严的美丽及生命的纯洁。他们开首是痛恨那些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描述那些人如何不道德,但却乔装作好人。但现在的作家却写那些十分坏的英雄,如何成功及受到荣耀。 ”

——锡·玛塔吉(Shri Mataji),霎哈嘉瑜伽的创始人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三):“言多必失”是良训

从翻译角度看,这个译本有两大特点:

1. 爱用成语

2. 爱加注释

成语多了,或许有助于增添文采;注释多了,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但不管译者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同时都是在头上悬了一把名为言多必失的刀。

随手翻到一页(第95页),注释就有两处错误:

第95页

第2条:这里的布尔什维克呼应于同句中的Russian State(译文中是“俄国”,但其实应该理解为俄国政权),指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一事。因此,这里的布尔什维克绝不是“泛指”——这里难道可以包括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吗?

第4条:原文为Brown, Jones and Robinson,出自1862年的一本名为Struggles of Brown, Jones and Robinson的讽刺小说,讲三个普通人合伙开店的故事。译者显然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但又觉得应该加一个注释,所以反而帮了倒忙。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四):古老但进步的教育观念

因为读书会的关系,在其为偶然的机会下认识到这本书的。第一章在模糊的状态下读完,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书啊,怎么会这么晦涩难懂的呢?但当我读到第二章时,好像突然脑洞大开,罗素的语言体系突然变了一个节奏,特别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有种一贯呵成的感觉。

该书以上、中、下三篇进行划分。虽然部分内容因为时代思维的限制,与现代的科学育儿观念有所不同,但看书是为了让我们进行思考,当我们看到不同的观点时能去批判性地吸收,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有益处的。

在上篇,因为主要讲的是理论上的知识,所以语言上比较晦涩,但是讲到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这几点时条理清晰,分别以活力、勇敢、敏感、智慧进行论述。可能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方面,但是在关于勇敢的论述中有一个让我特别深刻的观点:真正的勇敢包括控制恐惧之力。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勇敢是不畏惧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能在重要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但往往忽略了勇敢的另外一面——控制恐惧之力。每样事情都有其把握的力度,我们经常会去定义小孩胆小,其实换个思维方式,只是他控制恐惧的力量还不足,还需要加强而已,并没有必要去让他直面恐惧。这里是我和罗素先生非常不同的方面。

在中篇,以品性和智力教育为主,虽然罗素先生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些品性及智力的教育方法,但我觉得他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再以面对恐惧为例,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去面对。如果一个小孩很害怕打针,那么我们就该用一种缓和的方式帮助其克服该恐惧。

(1)共情:我看到你比较担心看医生的事,我理解你,我小时候也害怕打针或者吃药呢;

(2)接纳和爱:这不代表你不勇敢,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

(3)倾听:你可以在难受的时候告诉我,我们一起克服;

(4)找办法:我们可以一直想一个办法,让你有力量去面对这件事,比如妈妈的吻,或者你最喜欢的娃娃。

这些体会孩子感情,承认他们的恐惧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的做法真的很重要,我们去爱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放手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但有时候他会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而产生恐惧,这个时候只有接纳孩子,才会让孩子体会到爱的存在。

在下篇,罗素先生以每个阶段的办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论述,观点存在偏颇,但在他那个时代应该算是很先进的想法了。

读一本书,不仅是去了解这个书的内容,还要去思考去分析,作者写下这些结论的原因何在,而身为现在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本书的逻辑能力真的很强,这是我看书最大的收获,也希望自己能学到这样的逻辑分析能力,更好地看待处于我身边的事情。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五):算是书摘,不足为书评

1.应当教授何种知识?

除去专门人才的教育外,此类知识的学习不应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技术装备(诸如语法)部分。人类知识的总量以及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之中,因此,若有时间研究新的事物,每代人都必须改正其教育方法。我们必须通过妥协以保持平衡。教育中人文主义的要素必须保留,但也应当充分简化,以便留出地盘让给具他的要素。若缺乏其他的要素,那么因科学勃兴而可能建立的新世界就只能永远是画饼而已。(p16)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有些品性只宜为某些特定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性贝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需要艺术家,但科学家也不可或缺。我们需要伟大的执政官员,但同时农夫、磨坊主和面包师也不可或缺。能成为伟人的那些品性,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恐怕也非人们所情愿见到。雪莱曾用如下诗句描写诗人的日常工作: 他凝神眺望,从旭日生辉到满天晚霞, 和共湖水映日,放射出万丈光华; 蜂群飞舞,在长春藤花丛中上上下下, 可他视若无睹,不知它们是些什么。 诗人具有这种习惯尚可称道,但对其他人来说,譬如说邮差,则实不可取。因此,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我们的教育。但某些品性是普遍需要的,我在此处所欲考察的,也正是这些品性(即活力、勇敢、敏感、智慧)。(下文较长,但值得一看)

建设和破坏都能满足获得权力的意志,但作为一种常规,建设得更为困难,因此能令在这方面取得成就者以更多的满足。我不想对建设和破坏下一个咬文嚼字的确切定义。大体来说,我认为,当我们增加我们具有兴趣的系统的潜能时,我们是在建设:当我减少具有兴趣的系统的潜能时,我们是在破坏。或用更具心理学意味的术语:当我们产生一种预定的结构时,我们是在建设,当我们解放自然力去变更现存的结构,而又对产生新的结构并无兴趣时,我们是在破坏。

坏的机械可以撤走,另换一个置于原地。但是一棵大树若被伐倒,新树长成同样粗壮高大的形态则需要很长时间。机械或模型可由制造者自行选定式样,而树木有它自己的特性,只能使之成为该种系中较好或较坏的标本而已。生物的建设与机械的建设完全不同,生物的建设具有一些较为低级的功能,因此需要某种同情。由于这一缘故,在对年轻人进行建设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应当有机会利用植物和动物练习建设,而不仅仅是利用砖石和机械练习建设。

虽然品性的完善不应成为教学的目的,但有些品质非常可取,对于成功地求知也甚为关键。这种品质可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美德应是智育的产物,但这些产物应是学习上所必需的,而不应是为了其自身而求取的美德。在我看来,这些品质主要有以下几项: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以及精确性。

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需要的,也是学生所应获得的。在人生早期,对学生的爱至关重要,以后,对所授知识的爱则变得日趋必要。

“我还记得在我5岁时曾被告之童年乃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期(在那些日子中,这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我听了这些话却哭得伤心欲绝,觉得还不如死了的好,因为真不知道怎样才能熬过以后的凄惨日子。 ”#哈哈哈哈哈这个想法真的!

#教资冲鸭!一些导师没有安排就不知道干啥的日子(菜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