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无所有读后感精选

一无所有读后感精选

《一无所有》是一本由[美]厄休拉·勒古恩 / Ursula K. Le Guin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无所有》读后感(一):贫瘠而公有,富裕而私有

前段时间看完了这本,感觉两个社会的模样都不是我想要的社会,但是如果必须选一个,我更想去贫瘠的公有社会,毕竟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富裕的私有社会,贫富差距大的私有社会。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不大,也许是读的太断断续续了,也可能我觉得还不够客观和科幻,而且总觉得,哪个都是会走到末点的社会,悲观的未来。

《一无所有》读后感(二):加了人文的科幻才有高度

乌拉斯和阿纳瑞斯的对比,起初我以为会是像苏联和美国那样的对比,但是实际上阿纳瑞斯还远远没到苏联的阶段,乌拉斯也不仅仅是美国,它更像是如今的整个人类社会。

阿纳瑞斯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个实验,阿纳瑞斯的地理最终会让社会变成这样,这是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但我想的是,如果不是环境如此恶劣,这个社会就会走向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社会吗?我持怀疑态度,现实里面没有因果物理学,但是我相信因果,一个社会得以存在,一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得遵守,这些规矩的存在以及人的本性的自私,最终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些规则,利用人们共同承认的思想,窃取权力,以任何形式。

谢维克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伟人只能暂时的改变历史,引导方向,历史的最终走向,藏在人性里面。

《一无所有》读后感(三):沧桑、优美、深刻

沧桑、优美、深刻,这是看完《一无所有》第一遍后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印象。为什么要说明是第一遍呢,因为我想第二遍第三遍读过后,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虽然是国外的译文,但是丝毫没有一般译文小说的文笔生涩之感,作者与译者配合得相得益彰。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的沉郁的沧桑感,文字如清烟白露般缓缓凝出,两个社会的风貌与结构自然而然的呈现在面前,水到渠成。

作者在文中所做的只是呈现与探讨,至于非要如科学论文般一步步严谨分析各社会结构,分析争论出个谁对谁错,好显示自己所谓的思想深度与学识修养,我想是不必要的。与其将此书机械式的说成是作者“对于社会学的实验”,我宁愿理解为这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悟与体会。

《一无所有》读后感(四):一无所有

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市面上已经买不到这本书,退而求其次,在淘宝上买了影印版,翻译很粗糙,发现很多错别字和错误标点符号。书籍整体读起来很苦恼,作者用巨大的想象力撑起了两个星球的生活形态。读罢豆瓣上的评论,大家要么以意识形态来读这部作品,要么通过赞美作者和梗概故事情节来读作品。我觉着,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组织框架才是合理的?既不会像乌拉斯那样贫富差距大,也不会像阿纳瑞斯那样平等的贫穷。用我这些年的生活经验,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无忧的社会框架。作者在书中,探讨这一切的根源,也许在于大家是否是资产所有者,这仿佛不能解决我的疑惑。书中探讨的物理概念,像极了今天的互联网,实时通讯,关于时间是环形的、还是直线型的,这个对我的触动也很深。书中有一句话:“像你这样单枪匹马,口袋里一个子儿也没有,来这里为你的人民探路,这有什么比这更浪漫的呢?”我赞美这样的人,我曾梦想是这样的人,只不过后来放弃了,因为我看到了墙,却无法翻越。

《一无所有》读后感(五):短评写不下随便记记

虽然故事脱胎于冷战时代,里面的互助乌托邦寄托了对社会主义阵营不切实际的想象,但其中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在依然充斥着强权、压迫的今天(无论东西)来看,仍具深意。

对于现代社会的顽疾,作者开出的极致药方貌似是财产非私有(小说中有几处对话看似非常女权主义,但作者一笔道出性别压迫的实质不是基于性别的天生差异,而且私有制)+无暴力机器+极简主义+随机分配+公社互助+用爱发电(即靠荣誉感与成就感鼓励大家轮岗劳动)……然而对占有和对权力的渴望其实很难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完全规训,这样的社会也逃不开人类天性中的犹疑、懒惰和趋利避害,也会有政治斗争、官僚壁垒、思想言论控制、peer pressure,还有对艺术审美的压抑,对真理价值的扭曲,对多样化创造力的浪费。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一劳永逸的乌托邦,人类的世界重重围墙,是做墙上的砖头,爬墙的蜗牛,还是砸墙的榔头,穿墙的清风?

另外虽然小说中的“物理理论研究”只是虚写的“科”,社会构想实验是实写的“幻”,但里面提到的因果理论VS共时理论,以及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无不让人想起《你一生的故事》中的物理理论,连首尾相接的闭环式非线性叙事布局,也与《你一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