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摘抄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的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仍其自然的长去,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看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满书的悲伤

书的开篇从她出生的地方写起,地方很小,仅是两条街,围着呼兰河,每家每户都能够鲜活地存在于小城历史中;地方也挺大的,大到盛不下字字句句流露出的悲伤。

从街坊邻居的描写来看,好像“我”小时候的生活很热闹、很快乐,有数不尽的童年回忆在各个角落上演着。可热闹背后,总感觉是落着泪写下这些文字,“我”一点都不快乐,小城的悲伤故事太多。

就像团圆媳妇,她的悲剧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从对“指腹为亲”解答开始,从写她的笑开始。以“我”这个小孩子的视角,听到每天每夜从那处传来的哭喊声,到强行请来跳大神、逼迫团圆媳妇洗滚烫的热水澡。“我”可能还没能体会,凑上去说团圆媳妇睁着眼。

也像冯歪嘴子,把媳妇和儿子藏在磨坊里求着祖父给间房子住,媳妇走了留下两个儿子,让他一人支撑着。

还有那有二爷。

“我”的童年并不快乐,书中的人往往以悲剧作结,那“我”呢,生活是否更悲伤,更加充满了苦难。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不悲不喜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最后的话,不过是陈述着书起的缘由,没有藻饰,没有韵脚,甚至没有悲欢和喜乐。可是你掩卷至此,却又不禁被那潺潺如水的往事牵着手,再次浸入呼兰河。

与书结缘始于宋佳的电影,本来对电影没有过高的期望,然而,当一幕幕贫穷中的欢喜,苦难中的挚诚交加着那样真实的画面时,目光便很难离开了。就这样,萧红从曾经只是在我脑海里闪过的名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实体。再后来,意犹未尽时,读了呼兰河传。

萧红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生命已经快要走到了尽头,病痛的折磨或许让她忘记了父母的冷落,爱人的背弃和周遭的不安与战火,恰恰刺激着她挑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回忆童年的美好。于是,作家的不幸成就了读者的幸运,故事就从冰天雪地开始了。如此简单,真实,在这样的东北小镇,有的是故事和故事里的事,也不乏寂寥和寂寥的鸡鸭狗,牛马羊还有人。她不说一句挖苦,嘲讽,平淡的文字却总是用每一笔每一划刻下小丑的样子,没有鲁迅的尖利,没有钱钟书的辛辣,也就是这样,才是萧红的笔端。那些蒙昧,愚钝,碎语闲言换做另一个作者定不会引人如此的感喟吧,所以同是回忆童年,却也只有林海音才有《城南旧事》,只有萧红才有《呼兰河传》。

童年,是一个人时间上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空间上的“根”。叶落归根,是眷恋也是祈愿。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传,我想

呼伦河应是中国极北部一个美丽的地方,天上的火烧云,后院的黄瓜藤,冬天的白雪皑皑,夏天的吱吱虫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中,那里也许走出过许多官人,文人,匠人,而我们今天对它的了解来自民国才女萧红的那段童年回忆—呼伦河传。

我的祖上是山东人,也许他们也不是山东人,因着某些原因移居到山东的,但爷爷奶奶那辈人又从山东移居到东北的原因我是知道的,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而东北的地广人稀是他们的一线生机,所以他们拖家带口,肩挑着所剩无几的家当,随着大批的人潮来到这片冬季极寒的土地上,他们被称作闯关东的人。而我便成为了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汲取着这片黑土地所给予的,茁壮成长着,作者童年回忆中的桩桩件件,就像发生在许多年前的我家门前,只需推开门,它们便栩栩如生了。

常常的,当我们回过头看许多年前的他们,会感觉他们活得过于封建愚昧了,他们相信跳大神能去除一切疾病,如果不是这样,团圆媳妇也许真的能够团圆,且他们过于家长里短了,哪家发生个大事小情,恨不得全家人出动去看个究竟,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好的位置,而他们的生活则太穷困清苦了,一份白豆腐和一碗拌了白糖的清粥都成了美味珍馐,鸡蛋竟也是数着个数吃的,也许最不能理解的是,那里的年轻妇女也着实没有地位以及存在感了,挨打受骂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对于死活的大问题都是草草了事的。如果现在的我们仅仅只看到这些,这也只是得益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文化的普及,而老的人,老的故事,总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毕竟没有他们那么艰苦的生活,我们又是怎样得到传承的呢?

通过昨天看今天,通过今天想明天。求神拜佛的也许某些时候好于金钱至上的,起码佛祖是引人向善的,而金钱常常会让人变得不择手段。家长里短的总好过人情冷漠的,多年前,住街东头的知道住街西头的二姨婆的三姑奶奶的儿媳妇生的是男孩女孩,多年后,住隔壁的推开门互不知谁是男主人谁是女主人。白豆腐清米粥果脯即可,总好过吃一半扔一半唏嘘浪费,殊不知,在世界的另一边,那里的某些人还在忍受着无食物无水源的困境,他们的生活境况竟还比不过我们多年前的祖辈。最让人忍受不了的就是打骂妇女了,因为许多年后的妇女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无论是学术界,商界,政界,女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说许多年前的女性需尊长守德,过于隐忍了,那么现在的某些女性是不是又过于放纵了呢。

该思考的要被思考,该总结的要被总结,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生活精髓我们应该认真的传承,正直做人,坦荡行事,以德行傍身。合上书,作者的童年回忆是快乐幸福的,而我们也要经常停下来回忆过去,因为那里有些东西不应被我们遗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呼兰河传》是一幅画

我以前真的不太喜欢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比如鲁迅、汪曾祺、张爱玲等等的作品。我觉得读起来一点都不顺畅,他们的叙述方式我一点也不喜欢。

很早就知道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记得以前看过几页,貌似没有很大的兴趣就放下了。最近因为老师推荐要看经典,心想这本书也算吧,便静下心来慢慢品读。

也许是目的不同,也许是心境不同,这次我读这本书却很快沉醉在字里行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很平实的语言,却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寒冷,感受到了人心的荒凉。这本书让刷新了我对那个年代的作品的三观,不免也对这个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品有《弃儿》、《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这本书我觉得不算小说,也说不好是什么文体。书中讲的是作者小时候那段荒凉但是并不孤独的回忆。虽然回忆里渗透了那个年代经济极为匮乏,人们大多无知,人心大多冷漠,但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萧红有一个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童年,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疼爱他的祖父。

《呼兰河传》一共分为七章,第一、二章描述的是城里城外,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身边发生的事。

我透过这些平实的字句,看到了呼兰河城的街道,街道上都有哪些店铺,这些店铺后都有怎么样的历史?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并不都是非常聪明,甚至有些迂腐,人人都在奋力去拉掉进泥坑里的马、猪,却从没有人想去填上那个历久弥新的泥坑;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靠着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所谓的盛会度过了那些枯燥无味的日子;我看到了祖父对萧红极尽地的宠爱;看到了年仅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是怎么样被愚昧的观念生生折磨致死;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死亡的麻木不仁。

《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书,是一幅画。画里的人物惟妙惟肖,画里的景色都自带神韵。看完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是那么得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它被堪为经典真的是人心所向。

什么书能成为经典?什么书能够畅销?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华丽的辞藻,虐心的情节,异想天开的想象,热闹的打斗、激奋人心的爱国情结等等。可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真正的作家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可以深刻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自己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情绪。

萧红、余华都是这样的作家,就像一个邻家老奶奶、老爷爷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向你娓娓道来,鲜有少许的修辞,却可以让你感受到透心的冷,刺骨的疼,久久缓不过神。

看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个年代我们现在简直是生活在天堂;比起他们的作品,现在很多作家应该都会觉得汗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