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棉花国之旅》的读后感大全

《棉花国之旅》的读后感大全

《棉花国之旅》是一本由埃利克•奥森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棉花国之旅》读后感(一):盛名之下,唧唧歪歪

被众多盛名忽悠着买了这本书,并自虐一样地看完了。

说实话,它真没给我带来任何知识上的兴奋,

也没有带来多少阅读上的快感。

可能是我很不喜欢法国人那种老是冒充感情充沛的偏执姿态,

作者似乎总想去除自己心中的法兰西文化强势情结,

但越是这样,好像越走向了这种努力的反面。

那股子四处弥漫的强势调调,不可避免地

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第三世界中棉花产业中人们生活的现实。

这和那本扎实的《T恤的全球之旅》,实在是没法比。

《棉花国之旅》读后感(二):盛名之下的瘌痢头

“2006年 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

“2006年 法国经济学类业书奖”

“连续24周高居法国非文学类畅销排行榜前二十名”

刚从领导手里拿到的时候 就见封面上各种头衔。

因为从事相关职业,领导特地从台湾买了这本书给我,让我读后写报告。

因为台版都用竖体+繁体的关系 用了先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啃完。

笔者用自己旅行笔记的方式记载了各国棉花的现状 憧憬 担忧未来。

棉花在世界历史上已经扮演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白色黄金”

直至现在,作者也阐述了很多国家因为棉花而脱贫,因为棉花而改变一生。 并且强调在当今世界,因为讯息或者贸易商的介入 各个国家政策和内部问题,导致了全球化的大动脉经济链。

我不否认这一观点,的确市场已经经济化,但也因为各国各自的政策和环境或者认为因素,导致了很多各国自我局面的演变,和国内经济的牵连,你说他全球化,也可以说他区域化。并非达到了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系。

美国的反垄断以及基因改良,导致中国的农药和棉花种都从美国进口,从产业链的上游就被美国牵涉住,生产出的棉花再反垄断出口。美国的优惠政策补贴,加剧了整个市场的倾斜性。

笔者在文内并未多做涉及,事实上我在本书中只能见到很片面的各个国家的描述,并未深入,不晓得法国人是怎么评价的,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文学性,专业性我是么有怎么见到。

只是见到了简单的普及和介绍,不推荐给各位!

想知道棉花的事情,我还不如看别人的报告和论文呢!

所以法国人也和中国人一样,瘌痢头儿子自己夸。

《棉花国之旅》读后感(三):转载:BY王小峰

一个朋友跟我讲,市场上卖的眼镜架,整个成本不过10块钱,但是可以买上几千甚至上万。你推了推鼻梁上的那支眼镜:“我不信!”你当然不信,因为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故事比比皆是,让你去看一遍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你就都知道了。品牌之所以可以卖得这么贵,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等。商品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欺骗。

你会说,那不买这些东西,我难受啊。你难受抽自己大嘴巴,多简单啊。《No Logo》这本书里说得很清楚,放弃那些整天在你眼前晃的品牌,有更好的替代品。不过,商业规则就是这样,只要把广告作好了,就是驰名商标,CCTV不就是这样给厂家树立品牌么。你是受信息指使的傀儡,做了也就做了,也没什么。

我对穿戴不太讲究,所以这方面没什么感受,喜欢品牌的人会更有发言权,如果大家因为这个争执不下,可以去翻翻这本《No Logo》,至少,我基本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她过于理想主义了。

我最近要做T恤,这不正忙着开店呢。然后就有很多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给我出主意,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很多主意是,你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我的脑海里闪现过无数个品牌传奇的故事,开始做起了发财梦,如果我发财了,第一件事就是把《三联生活周刊》买下来,然后天天逼着我们主编写封面故事,这是我最爽的事情。但是事实告诉我,我没那个兴趣去打造什么品牌。不就一件衣服吗,你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买阿玛尼。

插播一条广告:欢迎提供T恤设计图案,来稿发送邮箱:teeeeshirt@gmail.com,常年有效。

以前看过一本《T恤的全球之旅》,讲的也是全球化,作者跟这个《No Logo》的作者观点相反,这本书让我发现,一件上海某棉纺厂出厂的T恤衫,只有2美元,运到美国,印上图案,缝上牌子,然后再卖回中国,就可以卖几十美元。那些图案和商标真的值两三百块钱吗?一种习惯告诉我们,它确实值。另一本书《棉花国之旅》写的也是全球化,作者认为,全球化跟棉花种植息息相关,纺织品很容易成为全球化品牌对不?因为他跟电器不一样,衣服是随时可以穿在身上的,满足虚荣心,文化附加值容易升值。电视机国产跟进口的差别就不大。

《No Logo》还有一个副标题:“颠覆品牌全球统治”。怎么可能呢,人们都习惯了“垫付品牌全球统治”,没钱也要消费。

《棉花国之旅》读后感(四):疯狂的棉花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曾做过一首诗:“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公元前2世纪,他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个人走路时看见路边有一棵茁壮生长的灌木,枝头挂满雪白的苞蕾。不难想象,这个人会伸手去摸,于是,人类发现了棉花的温柔”。看到这样的文字,你的心难道不会跟着柔软下来么?不妨跟着法国人埃利克·奥森纳一起去来一次《棉花国之旅》吧!

丝绸之路实现了一个天朝“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美好愿望。可是,千万不要以为只有顺爽的丝绸才是连接五大洲的纽带,殊不知,毫不起眼的棉花也能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交流铺路。你特别喜欢穿棉质的衣服,因为它能给你带来舒适的贴身感受,但你或许从来没有觉察到,它竟然也可以作为“白色金子”,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博弈竞争的重要砝码。“棉花不只是带来金钱。和平,谅解,也要靠棉花”。因此,人们对棉花的爱或许也成了“一种力量,一种满足,一种知识,一种激情,一种柔情”。

如果棉花也能生出脚来,那么我们不妨跟随它在马里、美国、巴西、埃及、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法国几个主要产棉国来一次全球旅行。一路上,你会感受到它的生活和面面观。东奔西跑,它也会用喜怒做纬,用哀乐做经,一线线,一道道,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关人们围绕着它开展种植、加工、销售、贸易的世界图景。这会是一次相当有趣的地理之旅、历史之旅、人文之旅,也会是一次相当深刻的政治之旅、思想之旅、心灵之旅,“棉花长得好,世界就会变得太平和高尚”,小小棉花会有这么大的分量?这真是有几分蹊跷和玄妙呢!

巴西的库亚巴(Cuiaba)陷入人口极度膨胀、城市发展模式单一的怪圈;棉花价格上涨促成了淘金大潮,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城市;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以最低的价格从棉农手里收购,然后以2到3倍的价格再卖给世界,国家财政从中谋取了最大的暴利;中国的新兴城镇比道路两旁30岁的树年纪还要轻,偌大的平原被成千上万的新城市吞噬,被无数个用来养鱼的水塘和用来支撑广告牌的水泥柱弄得面目全非,年轻的青年人从穷乡僻壤来到工厂用“疯狂的节奏”壮大着这个红色国家的劳动“后备军”……柔美的纤维揭示了许多秘密,她被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疯狂地基因化、商业化、政治化、扩大化、世界化。温柔的棉花,还是原来的棉花么?

这条“棉花之路”还真不是坦途。这温柔的代价,真的很大很大,它无异于在一架天平的左托盘里放上几丝细软的棉花,在右托盘里放上一些国家的算计、一些人们的心血,再加上一些金钱的交易、一些人类的未来才足以让它保持平衡。

看法国人写的文章,就像看法国人拍的电影,学习法语中令人恐怖的动词变位,因为文法、思维的不同,有些让人颇费脑筋。然而,像文学家一样写作,像思想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仍然相当地引人!一个沉重宏大的话题,充满了法国式的幽默与诙谐。你在深深迷醉于作者细腻文字的同时,又不禁像他那样来一场“发展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般的缜密思考:因为,我们所处的本来就是一个现实与梦想夹杂、困境与希望同在的世界——

轻如棉,重亦如棉!

《棉花国之旅》读后感(五):背后的故事:棉花与全球化

我同一次买了两件CK的T恤,一件95%的棉,5%的涤纶,售价为499元;另一件为纯棉,售价为399元,由此我知道涤纶比棉贵。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小孩只能穿纯棉的衣服,哪怕带有一丝丝化纤,也会过敏……我们知道棉,因为衣服与日用品,我们中很少有人见过棉花,或了解棉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更不会知道棉花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若你想知道棉花这种普通的植物如何改变了人类穿衣的历史,参与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进程,不妨参阅我的著作《植物改变世界》中的棉花一章。

我的书从文明、历史、植物学的角度去谈棉花,但法国的埃利克·奥森纳则不同,他在《棉花国之旅》一书中,从2005年左右世界各大棉国大国的的产量、现状、加工等去写作。与别的知识性写作者不同,作者是亲自到各个棉花大国去走了一趟,将其所见、所思、所悟写下来,就是这本书。法国人总是很有趣,比如列维-斯特劳斯,写了本游记《忧郁的热带》,一不留神成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先驱与大师,结构主义哲学的先驱,而奥森纳全世界跑了一把,写了本《棉花国度之旅》,获得2007年度法国“经济图书奖”,被认为是“经济学教授应把本书当作终身参考”。从这里要以看出一点,法国人喜欢将学术著作搞成较为有趣的文体,比如对话录,比如游记之类,当然,在中国这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喜欢的是学报体。

奥森纳到马里、美国、巴西、埃及、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走了一圈,这几个国家是目前最重要的产棉大国。在马里,他看到棉花给这个小国家带来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马里的总统说:“棉药,直接养活了我们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即350万男人和女人,可能还顺带养活了我们邻国的1500万人口。”但马里棉花的采摘与运输都十分落后,也没有一家纺织厂,马里纺织开发公司(CMDT)是马里最大也最重要的企业,占全国出口的收入二分之一,当然,它也有许多国有大企业的毛病,世界银行想让它私有化,但当地农民却不答应,因为“私有化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通过这个例子,作者思考了全球化过程中所碰到的“悖论”。

美国方面呢,美国给棉农的补贴是非常高的,如果美国和弃它的补贴,世界棉价会上升,但美国不会这样干,因为有种种棉花协会——“压力集团”在向国会施加压力。这已经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美国人在棉花基因方面的工作,臭名昭著的孟山都公司不断在折腾棉花,转基因,让棉花可以在化肥与农药的赤地上长出来,让水母基本因植入棉花、让蜘蛛基因植入棉花……将棉花变成种种不是棉花的怪物,所以作者问:“这个本身带有水母基因(为了表明近似炸药)或蜘蛛基因(为了改良其纤维)的灌木还能称之为‘棉花’吗?现在我们所说的‘棉花’,越来越不是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而是一种不断再造的产品了。”

巴西的可怕在于它的彻底的“自由经济”中,放弃了社会责任,“脱嵌”,为了种更多的棉花,越来越多的热带雨林被砍伐、开荒,从巴西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有人认为巴西进行的是“国家最小化”的成功实验,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其实不是,美洲专家的看法更公正,巴西的市场化带有许多新结构主义的内容,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改革。

乌兹别克斯坦,还处于后苏联时代,经济方式还是计划经济,国家操办一切,棉花自然也在国家的操办下,按国家的想法售卖而不是按市场售卖,在全球化的的背景之下,这个国家似乎对全球化疑虑重重。

埃及呢?埃及的棉花是所有棉花中最好的,海岛棉(埃及棉)质量最优,但埃及棉花生产受到土地的限制,除非重新分配土地。但这样一来会影响社会稳定。全球化与具体国家之间的土地政策有关系。

中国最奇怪,在作者眼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暴发起来的国家,但政治上还处于极权时代:连外国人都害怕。他考察的是中国的大唐镇,这个生产了90双袜子的地方。他幽默地感慨:“如果中国有点懒惰,欧洲也许还有生存的机会。”他认为:“中国发明了理想化的工人。也就是说,这种工人的成本比不雇用工人还要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什么?靠的是低工资、加班、拖欠工资、破坏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法国呢,靠的是高质量的棉来赢得市场。

表面看来作者是写了一本游记,其中三分之一与棉花没有关系的闲文字,写的是棉花在各国的现状,但事实上作者思考的是“全球化”这个关键词,虽然都打着全球化的口号,但“各怀鬼胎”,美国的保护政策、中国的恶意市场扰乱、巴西放任的破坏环境、埃及的土地政策、乌兹别克斯坦的计划经济……全球化是美好的,但却只是一个梦想。但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重要的是看国家如何去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

这是一本游记,更是一本关于棉花的科普著作,本质却是一本经济学著作,这是此书的了不起之处。就象作者的了不起一样: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经济学博士,担任法国社会党政府经济合作部部长、外交部长的顾问、密特朗总统的笔杆子,2000年起任终身大法官。这个“大官僚出版了六部小说,其中的《殖民展览》获1988年龚古尔文学奖……除了《棉花国度之旅》,他另外还出版了十八本文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

中国的官员们在他面前应该非常惭愧才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