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摘抄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摘抄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是一本由[美] 威廉·曼彻斯特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一):从隔岸观火到世界大国

经济上的大萧条只在课本上学到概念,读到这本书才真正看到细节,看到经济数字背后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支离破碎,为了生存苦苦挣扎。感谢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之后又通过南巡推动中国度过了一个困难关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辈铭记于心。

美国直到1941年国内都有很多人抱持中立主义态度,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想做真正的隔岸观火。成为世界大国,要求有经济实力,军事保证,政治能力,还要求国内社会的普罗大众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大国心态,真正感到同呼吸共命运,牵一发动全身。

四星可能稍有苛刻,因为宏大和细节总是不可得兼,这本书叙事栩栩如生,但也同时意味着如果没有对美国基本历史主线有把握的话读起来可能会略觉散乱,主要历史阶段的转折也没有特别突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二):感知大萧条时期的有力武器

从高中起就知道了《光荣与梦想》一书的大名,还做过以他为材料的高考历史大题,一直念念不忘。今日终于翻开此书,觉得真是不错。

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情况以及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的细节,本书从1932一直写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由于本人对战争兴趣不大,因此只认真读了战争之前的部分,因而只对这部分进行点评。

当年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把罗斯福总统写成了当时和后来美国人民万分敬仰、把美国从萧条的泥水中奋力拖出来的英雄。看完此书,总统英勇的形象未变,但是也看到了他受到的阻力之大、局势之难以及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局限性。在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实下,推行新政、提高工人待遇拉动消费确实是必然之举,然而此举招致的中产阶级的反对声也是相当浩大的。企业家不干,继续压低工人工资福利,导致工人自发组织工会进行罢工反击,双方的混战导致总统不得不从中斡旋:总统既要承认工会提高工人待遇,但是又担心一旦自己过于支持工人会破坏劳资双方的均势使得自己难以驾驭。同时,左派总统的新政行为也受尽了共和党参议员众议员、最高法院法官的阻挠,甚至民主党内也发出的不一致的声音。1932年当选、1933年开始执政,虽然经济有所恢复,但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1936年仅仅依靠对手的失误才谋得连任。之后又是一片混乱,反而是战争使得美国群众一致对外转移了国内矛盾。

纵观全书,个人认为罗斯福当年力排众议加强干预,提高工人待遇、建设公共事业、印钞的做法还是相当明智的,不仅从经济上拯救了美国,也压制了高企的失业率犯罪率,不愧是危机时敢作敢为的改革家弄潮儿。同时,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玩弄规则、小心眼的性格也通过几件事有所暴露。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真实的美国社会和罗斯福总统,缺点是缺乏对新政内容和因果关系的叙述,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瑕不掩瑜,还是好评!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三):胡佛举措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著名记者和传记作家威廉·曼彻斯特所著《光荣与梦想》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了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影响了国内一大批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时至今日,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79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国内出版发行中文简体版四卷本,这个版本让无数人怀恋,很多人以集齐一套《光荣与梦想》为荣。2004年,海南出版社重新引进版权,补译了商务印书馆删节了的章节和段落,让读者窥到了本书的原貌,可惜的是只出版过上下册和精装单册两个版本。今年3月,海南出版社重新把该书分成四册出版,算是满足老读者的愿望,况且,全书洋洋150言,完全是四册书的分量。

此书虽然离它的初版过去了35年的时间,但仍然有着强烈而有价值的现实意义。最新出版的四册一套的《光荣与梦想》之一(定名为《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讲得是从美国1929年大萧条到珍珠港事件的一段历史。我们知道发生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美国非但能够在那场危机中自救,而且帮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后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了一年多,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可怕的是,我们还无法预测危机会恶化到什么地步。很多人把当前的经济危机与发生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规模大于以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人们可怕的梦魇。在这本新版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没有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法照顾啦”。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企业破产或裁员的消息充斥于各大媒体,中国更有上千万农民工失去自己的工作,被迫返回乡里。

当然,《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现实意义并不单单是描绘曾经的大萧条时期的惨状,以与当前的经济危机做个比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美国政府在整个社会陷入萧条、混乱和恐慌的时候是如何进行自救的。在处理当时的经济危机时,美国也是走了弯路的,但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一辉煌的人物居然能力挽狂澜,非但能把美国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拉出来,更能从容应对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其勇气、魄力和智慧也许正是当前各国政要在处理当前金融危机时所缺少的。

1929年大萧条发生之时,正是胡佛总统任内的第一年,甚至就在危机发生的前一天,美国尚且处于经济辉煌期,胡佛更是带着让美国老百姓“车房里有两部车”的豪言壮语入住白宫的,他不承认什么危机,甚至自创了“萧条”一词来称呼危机,而人们可能是出于对胡佛的讽刺,大“萧条”一词竟然沿用至今。曾成功制止密西西比河泛滥的胡佛被称为“突发事件的征服者”,而大萧条也被胡佛认为是一起突发事件。威廉·曼彻斯特在本书中这样描绘胡佛总统的无知与自大,胡佛对来请他举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的人群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而此刻正是形势急剧恶化的1930年6月。当然,有这样的总统,就不能奢望他能制定出什么好政策来了。迫于压力,胡佛不得不制定出如下措施:

1.把实业界和劳工领袖召到白宫,试图说服他们维持工资,继续生产,并着手扩大规模;

2.提高道路、桥梁和公共建筑支出,把给予交通干线的援助从1.02亿美元增加到2.6美元,工人从11万增加到25万;

3.签署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慕特法案(1930年法案),以保护美国制造商和农民;

4.胡佛宣布暂停偿还战争债务,以谋求欧洲国家的购买能力,从而刺激国内生产;

5.同意给大公司提供援助。

遗憾的是,不到一年,这些政策就彻底垮台。大多数企业无法维持工资水平;公共基建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破产的地方州政府无法继续跟进,因此总经费和雇佣工人的数量都在减少;提高关税的措施引起欧洲各国的报复,导致该法案成为灾难;暂停偿还战争债务对国内的影响几乎为零。胡佛成立的复兴金融公司主要帮助大企业摆脱困境,被人们说成解除了“百万富翁的忧愁”。胡佛举措彻底失败,非但没有拯救美国经济,甚至把美国进一步推向混乱和痛苦的深渊。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如本书中所描述的,仅仅需要一个火星,美国社会便陷入万劫不复。罗斯福上任之时亦担心:“如果再有一位总统像胡佛那样遭到失败,革命可能就很难避免了。”

罗斯福认为应当“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1 933年,罗斯福在狂风暴雨中上台,开始了著名的百日新政。

本书对罗斯福新政描绘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而有充满风趣。百日新政,罗斯福展现了他过人的精力,他在新政的100天里通过了13个重要的法案,还发表了10次重要的施政演说,向国会提出了15篇咨文,要对新政的种种措施做一个罗列,无疑是不可能的。新政稳定了金融,防止了挤兑风潮,恢复了商业活力;拨发30亿美元的联邦救济金,对所有失业者和低收入者进行补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农民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制;保护工人权益,复兴工业。短短4个月,美国经济局面就得到扭转。《纽约时报》明白指出: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

新政每一项法案的出台都遭到保守势力的破坏,旧的法案无疾而终,新的法案马上出炉,新政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斗争和艰险,危机四伏的美国社会不可能给罗斯福政府充分的时间去慢慢调整,重疾下猛药,罗斯福一边与他的政敌斗争,一边带着新政班子制定新的法案,百日新政,万般激荡,拯救美国于累卵。没有罗斯福新政,不可想象美国以怎样的面目来应对接下来的世界大战。

由这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联想倒当下各国防止经济衰退的方针,不禁让人有一种走老路的感觉。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80年,但面对相似的经济危机,想到罗斯福在新政中展现出来的精力、智慧和勇气,确实令人钦佩和深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读后感(四):胡佛举措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著名记者和传记作家威廉•曼彻斯特所著《光荣与梦想》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了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影响了国内一大批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时至今日,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79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国内出版发行中文简体版四卷本,这个版本让无数人怀恋,很多人以集齐一套《光荣与梦想》为荣。2004年,海南出版社重新引进版权,补译了商务印书馆删节了的章节和段落,让读者窥到了本书的原貌,可惜的是只出版过上下册和精装单册两个版本。今年3月,海南出版社重新把该书分成四册出版,算是满足老读者的愿望,况且,全书洋洋150言,完全是四册书的分量。

此书虽然离它的初版过去了35年的时间,但仍然有着强烈而有价值的现实意义。最新出版的四册一套的《光荣与梦想》之一(定名为《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讲得是从美国1929年大萧条到珍珠港事件的一段历史。我们知道发生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美国非但能够在那场危机中自救,而且帮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后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了一年多,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可怕的是,我们还无法预测危机会恶化到什么地步。很多人把当前的经济危机与发生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规模大于以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人们可怕的梦魇。在这本新版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没有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法照顾啦”。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企业破产或裁员的消息充斥于各大媒体,中国更有上千万农民工失去自己的工作,被迫返回乡里。

当然,《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现实意义并不单单是描绘曾经的大萧条时期的惨状,以与当前的经济危机做个比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美国政府在整个社会陷入萧条、混乱和恐慌的时候是如何进行自救的。在处理当时的经济危机时,美国也是走了弯路的,但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一辉煌的人物居然能力挽狂澜,非但能把美国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拉出来,更能从容应对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其勇气、魄力和智慧也许正是当前各国政要在处理当前金融危机时所缺少的。

1929年大萧条发生之时,正是胡佛总统任内的第一年,甚至就在危机发生的前一天,美国尚且处于经济辉煌期,胡佛更是带着让美国老百姓“车房里有两部车”的豪言壮语入住白宫的,他不承认什么危机,甚至自创了“萧条”一词来称呼危机,而人们可能是出于对胡佛的讽刺,大“萧条”一词竟然沿用至今。曾成功制止密西西比河泛滥的胡佛被称为“突发事件的征服者”,而大萧条也被胡佛认为是一起突发事件。威廉•曼彻斯特在本书中这样描绘胡佛总统的无知与自大,胡佛对来请他举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的人群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而此刻正是形势急剧恶化的1930年6月。当然,有这样的总统,就不能奢望他能制定出什么好政策来了。迫于压力,胡佛不得不制定出如下措施:

1.把实业界和劳工领袖召到白宫,试图说服他们维持工资,继续生产,并着手扩大规模;

2.提高道路、桥梁和公共建筑支出,把给予交通干线的援助从1.02亿美元增加到2.6美元,工人从11万增加到25万;

3.签署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慕特法案(1930年法案),以保护美国制造商和农民;

4.胡佛宣布暂停偿还战争债务,以谋求欧洲国家的购买能力,从而刺激国内生产;

5.同意给大公司提供援助。

遗憾的是,不到一年,这些政策就彻底垮台。大多数企业无法维持工资水平;公共基建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破产的地方州政府无法继续跟进,因此总经费和雇佣工人的数量都在减少;提高关税的措施引起欧洲各国的报复,导致该法案成为灾难;暂停偿还战争债务对国内的影响几乎为零。胡佛成立的复兴金融公司主要帮助大企业摆脱困境,被人们说成解除了“百万富翁的忧愁”。胡佛举措彻底失败,非但没有拯救美国经济,甚至把美国进一步推向混乱和痛苦的深渊。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如本书中所描述的,仅仅需要一个火星,美国社会便陷入万劫不复。罗斯福上任之时亦担心:“如果再有一位总统像胡佛那样遭到失败,革命可能就很难避免了。”

罗斯福认为应当“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1 933年,罗斯福在狂风暴雨中上台,开始了著名的百日新政。

本书对罗斯福新政描绘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而有充满风趣。百日新政,罗斯福展现了他过人的精力,他在新政的100天里通过了13个重要的法案,还发表了10次重要的施政演说,向国会提出了15篇咨文,要对新政的种种措施做一个罗列,无疑是不可能的。新政稳定了金融,防止了挤兑风潮,恢复了商业活力;拨发30亿美元的联邦救济金,对所有失业者和低收入者进行补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农民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制;保护工人权益,复兴工业。短短4个月,美国经济局面就得到扭转。《纽约时报》明白指出: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

新政每一项法案的出台都遭到保守势力的破坏,旧的法案无疾而终,新的法案马上出炉,新政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斗争和艰险,危机四伏的美国社会不可能给罗斯福政府充分的时间去慢慢调整,重疾下猛药,罗斯福一边与他的政敌斗争,一边带着新政班子制定新的法案,百日新政,万般激荡,拯救美国于累卵。没有罗斯福新政,不可想象美国以怎样的面目来应对接下来的世界大战。

由这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联想倒当下各国防止经济衰退的方针,不禁让人有一种走老路的感觉。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80年,但面对相似的经济危机,想到罗斯福在新政中展现出来的精力、智慧和勇气,确实令人钦佩和深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