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读后感1000字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读后感1000字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是一本由文林著作,28.0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19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读后感(一):上海 老街的旧日光景

关于上海 关于张爱玲 过去有太多的文字让我们追忆 这本书的作者亲自寻访上海老街 并且从寻常巷陌的旧日光景中挖掘出了一个最真的上海 张爱玲是一个标志 张爱玲标志了旧上海的太多太多人情冷暖 现在的常德公寓早已物是人非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胡兰成的文字中品读那些日子里的忧伤

正如本书封面所言:一代人的命运在另一代人的生活中有着同样的悲喜 一座城市的记忆只有存留在不能挽留的岁月中 才会显露出她的永恒和伟大。 上海,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留恋和遐想,张爱玲,留给了后人太多财富和思考。

回忆市三生涯,书中这样写道:这里是张爱玲的母校,也是“天才少女”张爱玲最得意和失落的地方。那些日子,阳光里飞扬着尘埃,月光下蜷缩着寂寞。

这样的文字,触发了太多的记忆,这样的感动,将长久存留于心底。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读后感(二):寻访找到“张爱玲的上海”了吗?

作者身居四川,想来是带着对张爱玲的仰慕而来到上海的。那么他这趟寻访之行找到“张爱玲的上海”了吗?

探寻之路从梅龙镇广场开始,那里是通往美国的唯一通道。作者说了几个装着“美国梦”的姑娘的爱情故事。扯这些,作者解释为张爱玲一直都有着留洋的梦,不同的是张爱玲梦想是英国。然而,我想本质是不一样的。张爱玲可以忍受以难民的身份通过签证,而不可能忍受以出卖自己的方式。

接着,便是轰轰烈烈的张胡之恋。从常德公寓到美丽园。可惜,留下的不过是一段美丽的故事罢了,早已是沧海桑田。

再接着,南京西路的色戒,圣玛丽亚女校,石库门里的故事......

掩卷后明白了作者的动机:一代人的命运在另一代人的生活中有着同样的悲喜,一座城市的记忆只有存留在不能挽留的岁月中,才会显露出她的永恒和伟大。

是呀,故事纵然会相似,历史纵然会重演,结局纵然会相同,可是也就是它们证明了张爱玲永远只有一个。“张爱玲的上海”早已被岁月的车轮碾碎了,除了在记忆中,无处可寻。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读后感(三):淡漠犀利的女子

书看完了,觉得和张爱玲没有太大关系。

把她的话作为引子,走一走她住过呆过的地方。

上海,上海人。这两者才是作者的主题。

城市就像是一个女子,有大方得体的,有开朗热情的。

各有各的品性和脾气。

我不能因为认识过不上道的上海人,而唱衰一群。

只能站在这时代,回过头来看沧海桑田。

“常德公寓”里,是何许的新鲜明亮、断乎是带刺激性?

“凯司令咖啡馆”里,咖啡和西点,又是何许基调?

“百乐门”舞厅里,昔日纸醉金迷、歌舞升平,今日已如何?

“静安寺”连接了常德公寓与“美丽园28号”。也连接了张爱玲和胡兰成。

今时今日,是否还有美丽的邂逅而留下一段“今生今世”呢?

“遇见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安拉把它谱了曲,在台上浅唱低吟。

不知其歌名,不知其用意。只知道每次旋律落点在这小许文字上,便动容、专注。

只为那个叫张爱玲的女子。极端。现实。她说: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样淡漠犀利的女子,怎叫人不喜欢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