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寫真的話读后感1000字

寫真的話读后感1000字

《寫真的話》是一本由荒木經惟著作,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寫真的話》读后感(一):淫邪、天才、时有温情的怪叔叔

淫邪、天才、时有温情的怪叔叔——幸好他会拍照。

当然,他得意起来像个孩子,自吹自擂的同时会透露点恶作剧。

当然,他平视所有的大师,这是自信的标志。

话也都说的有趣,故作高深神马的最讨厌,伟大的都是自然简洁的。手下所写、口里所说、心里所想,三合一才是大师风范。

所以荒木疯疯癫癫的,我还是认为他拍照很不错。也许他真的是个天才呢!

《寫真的話》读后感(二):写真的话,就是呈堂证供

当取样数量足够大时,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无限接近真相,虽然只能是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达到。

荒木经惟的照片数量足够大,也够多样,算是比较全面的取样标本。所以从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好色、坦率、敏感、迷恋爱欲、迷恋死亡、迷恋美,的老头儿。同时,他还活着,还在继续完成自己其余的拼图。《写真的话》算是他对自己生命拼图的一个说明书。

《写真的话》这个书名的确有点儿精彩,一语双关,既是对荒木摄影作品的注脚,又是这本书的概括。所造成的逻辑现象有点类似于——“一幅‘作者拿着相机拍摄自己拍照时的样子’的照片。”

有一次和一个摄影师朋友聊天,她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摄影家不是靠一两张偶发的作品而成为摄影家的,他本人才是他作品的总和,并且二者是交融互换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患得患失的困扰。这次读《写真的话》,又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摄影就是人生啊。”

所谓写真的话,其实就是呈堂证供。比如荒木写到他从电通辞职之后的那一阶段,就是每天都在拍照,按快门的时候经常是无意识的,但后来再看那些照片,却能够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那一阶段的心态。

无意识中写的文字、拍摄的照片,都在暴露我们在这一瞬间的内心。无论何种的创作,或者是漫无目的的旅行以及胡思乱想,甚至游戏,都是在印证自己的存在,而“印证自己的存在”也基本上是活着的终极意义,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生命的呈堂证供,除非选择沉默。

比如,我经常会觉得一件事自己做得不够好,过后想起来感到遗憾甚至羞愧;但是如果相隔比较远的话——即使是一件更加操蛋的事儿——羞愧感也会少很多;而如果这件事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了,那么基本上不管多么操蛋,我都能够微微一笑,坦然回忆了(我现在只能举例到二十几年前,再远的得问我爸妈)。从“不好意思”,到“坦然回顾”,在不同的阶段回忆某件相同的事儿,大概都是这样的一个心理轨迹。而所有这些傻逼事儿,其实都是自己活着的证明,总要比沉默强上百倍。

再回到前面,作品和艺术家本人既然是同一件东西,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家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也基本就是注定的了,伟大的作品可以让人们触摸到艺术家伟大的灵魂,大量的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灵魂拼图,比如《流动的盛宴》就是海明威的最后一块拼图。虽然,“伟大”这个词用来形容荒木经惟似乎不太合适,但是从他的作品里,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强烈个性,不能说伟大,那就算“伟小”吧。

最后说个一脚题里一脚题外的的话。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对摄影的功能提出过巨大的怀疑,她认为摄影的责任在于再现真实世界,但是,这个责任也赋予了它代表真实世界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如果被滥用的话,反倒有篡改甚至取代真实世界的危险。苏珊桑塔格出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是很令人敬佩的。但是,对我来说,这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至于所谓真实世界,多半平庸乏味,不要也罢。

《寫真的話》读后感(三):摘

1

她无意中教会我如何去找寻对方最好看的地方,这是摄影最重要的关键。。如果去上“XX摄影学校”,绝对是行不通的喔,毕竟日常生活中的“爱”不在那里,而是在我们身边。

2

摄影就是人生,“拍照”和“活着”是一样的。

3

挚爱的死亡,可以让我们学到最多东西。

4

笠智众先生,在拍摄后的一年内就过世了,如此一来,这张照片既可以看成是在对观者打招呼,也可以视为在和观者道别——在同一张照片里,能够看见两种不同的时刻。这是因为观者本身的态度,致使照片的意义产生改变。这张照片可以是“他正走向我们问好”,也可以是“说完再见、准备转身离去”,两种看法皆能成立。

5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爱会让人变得好看。单身的人会变成丑八怪,所以请大家尽量营造有爱人陪伴,或是心中有珍爱对象的关系喔。和孙子一起入镜的爷爷,每一位都好好看。由此可见,拍出来的脸孔之所以好看,与其说是来自于我和被摄这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是镜头彼端的人们互相影响的结果。

6

我有一个很老式的信念,认为只有真实之物才能够创造同样的真实之物。所以首要之务,就是抚臀、呐喊,以剥除虚假的外壳。

7

摄影不是我的肉体或骨头,而是血哩,所以是出于本能的反应。

8

最好不要刻意捏造某种情境,换句话说就是顺其自然地按快门,一切由被摄体、由时代来决定。所以一定要处于被动、被侵犯才行喔。虽然我也说“要侵犯被摄体”,但那毕竟只是一种说法。时代的潮流看似平静,但其实是暗潮汹涌的激流呢。所以,不要想着去战胜时代、改变潮流,甚至创造时代,只要坦率地顺应潮流即可。我不是因为战败才不得不看开,而是本来就这么乐观。

9

花本身没有情色元素,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过枯萎、凋谢的花叶不错。我觉得花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特质,它混杂了“生”与“死”,而这两者都是我想要的喔。

10

总而言之,我想要“生”,也想要“死”。“每天都拍摄附有日期的照片”应该就等于“每天都活着”吧,因为活着就是过日子啊。日记就是“生”。

11

我也想到自己忍不住要将花朵上色的行为,这不是为花上妆,而是为“死”上妆,就像人死去之后,会在他们的嘴唇涂上整片鲜红色的口红一样。看过我的摄影集《色情花》的人说,书里的影像色彩鲜艳,似乎让他们感受到死亡,嗯,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不是我在硬掰,也不是一开始就看出各种端倪才这么做的,而是基于直觉想要呈现生与死。对于“生”与“死”并存的感受,以及即使死了却仍然活着的感受,虽然说不上来,这些感受却是基于直觉而产生的。非常有趣呢。

12

大家都很谦虚,不过我自己觉得这张超赞。你看,我还在这边涂了醒目的红色。要是人家问我为什么用红色,只要回答:“这是B29轰炸机的烧夷弹掉落在墓地里,掉在少年目光所及的位置,‘啊,母亲家起火了,那片赤红的天空,就是我看到的红色……’”就好了。

13

不过事实上,这是空气的红,空间的红,这个红色是有空间感的喔,

是一种会动、会发出声音的红。失火的时候,大家都跑去避难,附近居民说那些人很厉害,“”那些人指的是敌方的美国人。所谓的“厉害”不是单纯的形容词,就某种意义而言,“厉害”指的是这整起事件。

14

抵达银座站之前,会有很多人上车、很多人下车,所以每一站、每一站的乘客都不一样,有打哈欠的家伙,有用修好的指甲挖鼻孔的中年妇女之类的人。只要我看到有趣的画面,镜头就会立刻追上。我会看着对方,张开我的天线,立刻做出反应拍下来。所谓的接触,就是充分了解这种时间性。现在我倒觉得幸好当年没有出版“地下铁”这个主题,因为此时这本摄影集呈现的并非“选择”,而是如同刚才提到的“接触”。

15

一般想到纪实摄影,不是都会替这种照片加上“时代的证明”之类的标题嘛?但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人在活着的时候,有时会突然感受到死亡的瞬间,或是感受到某种假死状态,这就是我从接触当中要创造的感觉。

16

想拍出完全不浪费的作品,这种战战兢兢的想法是不行的。先向布列松先生说声抱歉,举例来说,只是前往甘地的火葬仪式拍下一张照片,并不能称为名作;如果在前往火葬仪式的路上没有拍下印度女子的大屁股,是不行的喔,那样就不好玩了。我的“地下铁”系列就有拍摄这种场景,所以这些作品现在还是很猛呢。

17

本来想要以和她相遇的海边的照片替摄影集收尾,一张满布石砾的海边的照片,没想到爱情却打从那儿经过,人生就是这样。

18

海要是没有人的存在,看起来就如同永恒,感觉有些阴沉。大家都有一种想要以摄影来永远保持影像的错误概念,其实这是不对的,照片有存在感或永恒性是不行的,这样的话,只要一看到这种照片就会觉得结束了,很快就将之遗忘。能够让人不时想起的照片才是好的喔。

比起那种不断引人注目的照片,让人觉得似乎在哪里看过的照片更好喔,换句话说,不是拍摄现实,而是拍摄似曾相识才对。

19

摄影一定要让人想到活生生的、肉眼所及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