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野棕榈读后感100字

野棕榈读后感100字

《野棕榈》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棕榈》读后感(一):对位法没什么神奇的

对位法没什么神奇的,昆德拉津津乐道的对位法(或复调小说)不过是在形式上做文章。当然,《野棕榈》值得阅读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其形式,而在于整体。

《野棕榈》读后感(二):河水

对野棕榈这部分兴趣不大,尽管大家都说结尾令人潸然泪下,是的,那段话是非常美。可是我无法认同这个故事。《老人河》反而更加吸引我,尤其是描写高个子被这个万顷波涛、磷光闪闪、不可一世的密西西比河弄得即将发疯“这河道究竟是在洪水遍野的世界失去了踪影,还是这世界淹没在了一条无边无际的河流中。”那一些文字令人着迷,如何来描写人与河流的搏斗呢?我认为这是福克纳的高明之处。

那是怎样的一条河呢,你当然知道布鲁斯从那而来。你知道我对那片土地的好奇。

当然有可能是我错了,我真的是还没怎么读懂他的作品。

《野棕榈》读后感(三):不理解的年代,不理解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时代,做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没法去评判,即使理解,却永远不会像故事中的人做那样的事情。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可悲吧,安全却不自由,被牵绊在一处,负那些所谓的责任。

最近读的书中有几本都是二条线割裂开来写的,但最终都会归集到一起。《野棕榈》也是二条线,更像是二个故事,在不同的时间相近的空间里发生的,而又不可割裂。

其时怎样的都是生活,负责任也好,不负责任也罢,自有自的活法,谁都不是当事人,谁都没有权利去评判好坏。

只是想说过自己的生活去吧,苦也罢,悲也罢,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自己的经历,都要自己去救赎。。。

《野棕榈》读后感(四):各自归宿:解脱和囚禁

《野棕榈》的女子目空一切,追随内心,虽原始粗鄙,纵情肉欲,不计后果,但喜欢离群索居的她洒脱,坦荡,毫不掩饰自己,女王般掌控者的力量悄无声息却强大。女权主义忠实执行者的她闯入他那平静平淡的生活,激起涟漪,点燃了星火,他毕竟不像她洒脱,在捉襟见肘的生存下她怡然自得,他忧虑不安。她像是孩子,亲近自然,像是圣人,凌驾一切之上。他爱她,她独爱自己。

《老人河》的他同样圣贤,历经磨难,他的高风亮节并没有给他带来福祉,舍弃自由,也是心之所愿,唯有高墙之内以求宁静。

并行的两个人物都在寻求静心寡欲的境界,对她来说是解脱,对他来说是回归。

《野棕榈》读后感(五):无法停止的航行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想寻找一种闪着光的东西,我说不出那是什么,但总是觉得它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亮一下,在人群的缝隙里一闪而过。

最初我喜欢看浪漫冒险传奇故事,后来迷恋包含了生命时光别离等等美丽词汇的格言警句,后来有一段时间投入宇宙存在的理论知识,直到最近,才开始真的、充满虔诚地看着身边的世界和人群,也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自己对它的了解如此之少,描述的把握如此之差。我知道那闪光在那里,可是当我目不转睛,它又消失不见,一切显得浅显而带着嘲弄。

只有在这个时候,当我读一段详细、饱满、疯狂而充满力量的对人的生活的描述才如此动感情,就像一个人大口大口呼吸难以觅得的空气,就像饿极了的植物补充渴求已久的浓厚的汁液。

我总是太喜欢福克纳的细节,喜欢威尔伯恩在公园里的绝望的想象,喜欢他在湖边看叶子碰到水面和坚持爱与沉思,喜欢夏洛特废寝忘食做奇思妙想的泥塑,喜欢她背对着逼仄的生活疯狂地抓紧现实的意志,喜欢麦科德的看透,喜欢高个子犯人劫火车和我要自首的简单的渴求和对命运的委屈的气恼,喜欢他烧制桨板和捕猎鳄鱼时质朴到极点的纯粹和自己已不觉得是勇敢的真正的勇敢,喜欢他们所有人对于命运与结局的庞然的接受。

我并不特别为结尾感动,因为对我来说结尾和开头、和过程中的每一部分是一样的,一样好。对威尔伯恩来说,他在公园里默默等待的那些白天就已经参透了最后的孤独,五十年的牢狱之灾有和没有并不是悲喜的区分,他在火车站最后的十四分钟已经匆匆忙忙地告诉了麦科德:“你记住:悬崖,黑暗中的悬崖;你之前的所有人都翻越了它,活了下来;你之后的所有人也会如此。但这对你毫无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事先警示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

看完之后我在想这两个故事的对位核心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福克纳说它们是“绝对的对立”。我没有答案。它们的共同或许在于婴儿的推促,婴儿在难以降生的环境中推促着男人和女人在洪水般的世间苦苦挣扎,而他们的罪与纯善也许是《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的苦涩的叹息。

我不知道。我不敢随意断言。我们除了拼命抓紧生活的空气就像抓紧洪水中的稻草,又还能怎样活着。渡过了对岸也许是更长久的囚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