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摘抄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是一本由丁玲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一):《韦护》中爱情+事业的失败

《韦护》是革命+恋爱的失败模式,个人觉得这两者是像韦护这样典型的青年人很难平衡的事物,韦护有思想、有知识、对人生有独立见解,为人也算温文尔雅(不算他对雯)的无力。而丽嘉也是同等完美的人儿,美丽可爱、天真活泼、知识女性也通情达理。

但是终究韦护不能兼顾爱情与革命,和丽嘉炽烈的爱情严重阻碍了他的事业,这种矛盾和冲突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最终他不堪旁人对他的鄙薄而选择割舍爱情,踏着信念寻找未来。

因爱情的冲击太过猛烈使得无心工作,真是一代青年人的悲哀。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二):艺术技巧

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艺术技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描写方面。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女主人公丽嘉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丽嘉是一个年轻美丽、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她被韦护所吸引,却强作矜持,不愿屈服,但最终她还是公然地与韦护同居了,表现出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在她与韦护坠入爱河后,两人如胶似漆,恨不得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都黏在一起。但她终究还是通情达理识大体的女孩子,尽管不了解韦护的事业,还是依旧支持他。在韦护离开后,她也并没有像莎菲女士那样,“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而是振作奋发,等待她的爱恋。相比之下,韦护的形象塑造得倒稍显不足,因为缺少韦护离开的纠结与矛盾心理的笔墨,于是离开显得有些突兀。其次,在刻画描写方面,心理描写丝丝入扣,尤其是将恋爱中的两个小青年的甜蜜、忐忑、苦恼、喜悦等诸多内心的波澜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对家具陈设、室内环境等的描写也那么生动感人,将恋爱的气氛烘托得十分完美。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三):与革命冲突的爱情

《青春之歌》和《韦护》都体现了一种“革命+恋爱”的模式,不过在《青春之歌》中爱情是推动林道静成长蜕变的动力,而在《韦护》中爱情却成了革命事业上的阻碍。

男女主的革命观念影响了爱情走向,《韦护》之中丽嘉表面看似是大胆的进步的,但她的内心并不充实,也没有坚定的信仰。“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但丽嘉的浪漫化倾向很严重,一味地追求精神之高贵解放,却忽略了生活的基础保障,也没有及时充实自我,只是大喊口号,有一点进步青年的通病,这就使得她无法和韦护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兼顾革命与恋爱。

恋爱是一个让韦护沉溺的温床,虽然诱人却也危险,韦护为了追求更高尚的理想,不得不选择逃离。不过小说结尾丽嘉说“什么爱情!一切都过去了!”,并决定“好好做点事业出来”,也让这个爱情悲剧显示出了一些希望。

一个人不能把爱情当做自己的全部,过于热烈的爱寿命也极短,终究抵不过时间和现实。相反,不过分陷于爱情,既能让双方都保持距离感、神秘感、新鲜感,也能不耽误事业与生活,使爱情有基础保障,并促进爱情时时更新,看来“爱不要太满”是说得有道理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四):这世上可有长久且纯粹的爱情?

看韦护,是一点点地看迷了进去。

太久不看描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就算有,也都是安妮宝贝一类的清新忧伤的文字,不说不好看,只是过于做作,太像橱柜上的花瓶,碰不得的。而这种几十年前的爱情,倒有一种极端热情的美,呐喊着哭叫着抒发爱意,别有一种动人心魂在里面.

看完这爱情,我是有不解,为什么韦护能这样狠心地一走了之,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做这个决定.也看了一些评论,说到瞿秋白与王剑虹的故事,说到了革命与爱情的不可同时进行.但我想,对于这篇评论来说,我不愿去分析什么原因,也不愿去考查什么历史,我只想说说感情,两个人的爱情.

也许每个人看到韦护和丽嘉的故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我想不过是和每个人不同的感情经历有关,想到自己也曾是韦护是丽嘉,也曾那样挚烈地爱过一个人,分分秒秒地不愿分开.

我想,丁玲肯定是爱过的,就算不了解她那丰富而令人惊奇的感情经历,从她前期的小说中都很能看出,她是甜蜜且热烈的爱过的.要不然写不出这样饱满充沛的感情.我们看到韦护和丽嘉是怎样终日厮混在那精致的小房子里,花几个小时互诉爱意,或者仅仅地瞪大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爱人讲话,时间就飞快地流过.

我深深记得丽嘉问韦护以后可还会写诗,韦护给出了我曾从一个男人口中亲耳听到的一个回答,他拥着丽嘉在怀里说,我的世界就已经是诗了,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再写呢.

这样美满激烈的感情,不被外人看好,甚至为世人所不容,我想也许就是放在现在,放在一个没有革命没有事业的社会里,也未必能长久的走下去.

那时的革命与运动,与现在的种种现实,不是如出一辙?

爱情终究只能被封锁在一个小房间里,两个人卿卿我我,海誓山盟,不被外人打扰,不为外界所纷扰,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爱情最好的出路,就是和她的过儿永远的待在活死人墓.但不甘心如过儿,或如我们每个人,如同爱情本身,都不能甘于永远待在甜蜜的温柔乡,而这爱情只要一踏出门,不到多久,外面的花花世界就要将这朵爱之花凋谢.

我想了这么久,爱情无一例外.

经过最初的狂热,隔离一切的激情,最后都会淡默,只不过有的人接受了这淡默,有的人直接丢弃了.

世上可有长久且纯粹的爱情?

我想是没有的吧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读后感(五):莎菲女士

《梦珂》

本来以为直接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遍看的就有点快速,只是一直没看到莎菲,也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日记体,因此只得一边差异着一遍看下去,看完了才发现原来我这榆木脑袋搞错了,只得又重新从头看起,不过这再一次的从头看起到比第一遍深刻了解很多,第一遍的时候甚至还有些分不清人物,第二遍倒是总算看懂了,要说有什么感悟的话也不至于,就是突然有点喜欢上了这种文风,就是有那种民国时期说书的意味在,还蛮不错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好真实的关于爱情的文章,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喜欢我的我虽然不至于喜欢,但是有时候其实还蛮享受那种被人喜欢的感觉的,甚至乎有些飘飘然,但是我很难去喜欢上一个喜欢上我的人,即使在一起了也会觉得因为太过容易所以反而失去了对对方的热枕,大概就是莎菲对于苇弟这种吧,至于凌吉士,莎菲真的爱他吗?在我看来,其实是不的,可能就会有人觉得,怎么可能,莎菲都那么期盼凌吉士的到来,那些小心思还不算爱吗?真的不算,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就是我一般对男的没兴趣,除非我察觉到这个男的貌似对我有点兴趣,因此在这之后我才会去关注他,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这男的符合自己择偶观的情况下,在莎菲笔下的凌吉士就挺符合他的,重点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莎菲所爱的是凌吉士吗?nonono,也许喜欢的只是透过凌吉士的眼睛所反射出来的自己吧,因为时常想着自己的某些动作在对方眼里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才有了更加思索,这样的对方上钩以后,即使自己对对方的某些缺点无法忍受,或者是对对方一点也不了解的情况下,和对方在一起也总感觉自己浑身不自在,这种爱情其实挺难的,真就很难去找到一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适合自己的人,因为即使不是凌吉士,是陈吉士,刘吉士都可以,这个人是可以替代的,而所谓爱情大致上是不可以替代的,因为那个人是他,才会感受到爱情,感受到想一起变老的心愿,而不是因为爱情而想到他,这种爱情,除非是在双方接触下越来越契合,要不然可真的是无法走远。

《过年》

中间穿插了一个关于妓女的小短篇,但是好像目录很乱,即不属于前面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也不属于后面的《过年》,而且感觉没完结的样子。。看的乱糟糟的,导致后面的《过年》看得我迷迷糊糊,再看一次好了

就离谱,微信读书这一版本的书不行啊,看了那个小菡的过年感觉应该也算结束了,然后突然又转到了一个关于在上海生活的作家群像美琳、子彬,但是在子彬看完美琳的信以后又突然转到另外一篇文章,就看得我一脸懵逼,不过对于他们的生活我还是能理解的,尤其是美琳对于子彬的感觉,那个时候的女人依附男人而活,除了身边的男人失去了其他所有世界,当男人没有将自己的心力花在女人身上,女人就会感觉惶恐不安,因为对于那个时候的女人来说男人是一切,并且还处在一个双方失去交流的情况下,关于这一点我是觉得现代女性的观点更让我赞同、女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说离开了男人就不能活,要有自己的生活规划和生活轨迹,无论是哪种性别,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附在别人身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