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是一本由萨沙.斯坦尼西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5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读后感(一):大量错译漏译,可惜不能打零星

书是本好书,可惜被不负责任的译者给毁了,译者根本不懂德语,大量错译不说,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居然悍然删去不译,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可以这样操作。。。现在国内翻译市场已经乱到了这种地步,译者水平不需要得到审核,只靠卖弄文采,翻译出来的书就可以大卖,不明真相的读者还大肆追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希望能赶紧出重译本,也算对得起一位好作者。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读后感(二):不对不知道,一对吓一跳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是斯坦尼希奇的处女作,这部译文也是首译。我认为无论文学翻译,还是学术翻译,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不偏离原文的意思,但很遗憾,我仅仅翻了前几页,对照了原文之后,就觉得非常可怕了,不得不怀疑译者的基础德语没有过关。

“Opa Slavko maß meinen Kopf mit Omas Wäschestrick aus”,译文竟然译成了“爷爷斯拉夫科给我套上了奶奶洗干净的毛衣”!似乎译者不认得“ausmessen”是测量的意思,也不知道“Wäschestrick”是晾衣绳的意思。“eine flog Gagarin, die andere Opa Slavko”,译者译成了“就好像加加林爷爷开过的火箭,碰巧加加林爷爷也姓斯拉夫科”。原文显然是说,一个火箭上坐着加加林,另一个上面坐着斯拉夫科爷爷。而译者竟然随意编造,说加加林爷爷也姓斯拉夫科。但凡译者稍微动动手指,去搜索一下加加林的全名,也不至于编出这样的笑话。这只是前几行里面的错误,后面的不胜枚举,包括把九个月的早产译成九岁生日的庆祝活动等等。

也许译者的文采或者风格会讨文艺青年的喜欢,但是把翻译变成再创作,甚至连客观事实都进行编造,实在是太不严谨了,对于原著作者和国内读者而言,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读后感(三):我怕我忘记,所以我记录

作者文笔很好,记录的事物,冷静又天真,没有陷入“滥情”的叙述中,这点对读者来说读起来是顺畅的

跟着读书群打卡,做了如下电子笔记。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1-20做什么都要考虑周全在动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有结果,都要完美。深思熟虑与缺陷之间并无矛盾。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21-40我童年的N件趣事 “无能为力”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要放弃,而是说,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还是会有所作为,不会傻站在哪儿不知所措。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71-80佐兰的妈妈出轨了,他说,对一个人最极致的惩罚不是打他骂他羞辱他,而是不闻不问,陌路。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94-120 海象带着年轻美丽的米莉卡回到了南斯拉夫,这是他被他绿帽子后的第二年。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143-154当国家消亡时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155-164 城市毁灭,国家瓦解,亚历山大一家逃到了德国埃森,成了黑户。人们问他从哪里来?亚历山大说,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德国人把叫他们南斯拉夫人,他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国度已经不存在了。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211-240 克里斯蒂安是个受欢迎的意大利建筑师,举止优雅又风度,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后来有传言,他喜欢的是男人,于是这个小镇上的人开始孤立他,人们说男人喜欢男人这是不对的。在后来,他搬走了。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241-270 五百二十个星期一,2002年的2月11日星期一23点23分,是我认识你的第十年;阿西娅啊阿西娅,时间过了这么久,我都快忘记你了,我还不知道你的全名,不知道写出的信你收没收到,地址对不对,你是我臆想出的人物吗? 我到奶奶家的距离两千两百四十九步; 从我故乡的街道画气,我要把记忆都画出来,避免忘记。【亚历山大】 (有一部分聊足球,看不懂……)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271-300重回波斯尼亚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311-350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台风,波波维奇,佐兰,海象与瓢虫,菜花……阿西娅……在埃森打给萨拉热窝的无数个电话,终于找到了阿西娅,她还活着!) 【这本书内容一言难尽,战争的内容很感伤……人们总会选择性忘记。 海象那段写的很有意思。 老婆和自己兄弟出轨了,他生气过头,气的不是在于老婆出轨这件“事”,而是这对干坏事体液弄脏了他的《资本论》从此,海象无法在这本书直视[捂脸],还有这个姘夫居然动了他的游戏机,俄罗斯方块级别比他高不可饶恕】这个脑回路。。 PS本书已阅完毕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读后感(四):醍醐灌顶

《留声机》这本书是我前一阵在书店偶然扫回来的,当时只是因为大致一浏览然后感觉文字不错。然后今天终于打开,读了,然后我就炸了。

通常情况下我对那些宿儒的文艺腔感到很无趣,因为他们的思维在书卷里埋得太深了,写出来的东西满屏孤芳自赏,作为读者的我常常找不到共同语言。于是我更青睐于那些紧抓现实而又为了结构完整而加入作者自身想象的故事。但是《留声机》的作者萨沙带给我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他所描绘的事物是那样紧抓着现实,却又同时带着无限梦幻的色彩,整本书的数个短篇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以贯之的剧情结构,逻辑看似有复数的前后矛盾之处,然而这些矛盾在文中却充满了十足的深意,足以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那些感知的碎片,那些交错的心灵,那些中味十足的意象,这本书在燃起我无限阅读欲望的时候折磨着我的神经。

在阅读中我觉得自己那贫乏的感知力仿佛某种粗糙的岩石一样,在萨沙遣词造句的巧妙敲击下,一寸寸龟裂,瓦解,然后升华进入全新的领域。这种破茧之快,正是一流的优秀作品能够带给我的那种熟悉感觉。

当我看到一个故事里的那位父亲发现他妻子和别人有染的时候还只是破口大骂,等到发现奸夫还在他房间里破了他的俄罗斯方块记录的时候却开始拿出猎枪装子弹,这种微妙的幽默感真是让人心痒痒。

而等到波黑战争的炮火撕裂了萨沙的城市,生活,改变了他的整个世界的时候,我的感知开始被卷入他那无限的碎片之潮当中,有太多的东西欲说还休,有太多的东西似懂未懂,去猜想和推测孩子眼中景象所反映的真实世界是一件那么引人入胜又那么令人痛苦的事情。

少年关于阿西亚无数次的回忆与想象的碎片中充满了无数的真情。

只靠一个对女性动手动脚的士兵自身的精神创伤的故事,就笔墨浓重地刻画出这场战争的无助与荒唐。

而那场战争双方士兵赌上生死的足球赛的每一个镜头都是那样沉重苦涩。

书开始于斯科拉夫爷爷的去世,而当所有这些交错的旋律结束的时候,已经成为移民的年轻人回到自己已经无法被称为祖国的故园,在爷爷的墓前,雨中,与家人相聚,进餐,饮酒,讲话。

所有这一切,作者从来不需要叙述它们的真意,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宣示着意义,它们能将即使是迟钝如我的读者拖过岁月与空间,去见证那些人的生命,以及死亡。

而我能做的,就只是努力去整理被这本书所震慑的我的心情。

然后我发现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7岁,那一刻我稍微崩溃了大约0.5秒然后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要不要支持皇汉什么的也在国内发动一场愚蠢的极端种族主义内战好体验一下与萨沙相似的人生滋味。

当然,这种蠢念头也只持续了大约3秒左右,然后我开始思考正是童年期经历战乱将萨沙自身的潜质激发出来给了他强有力的感受力、素材、以及刻印。然后因为自以为是地分析了萨沙的人生轨迹所以暂时忘掉了仰望着苍穹之鹰的自己仍然还是只蚯蚓,而且不知何时就会被人串到鱼钩上去钓鲶鱼。

好吧,一定要写结语的话,那就是愿为大师提靴磨墨扫地暖床以求技艺之磨练,心灵之成长。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读后感(五):一个讲故事的人可以有多少双眼睛与耳朵?

阅读提示:

1、这些故事是萨沙·斯坦尼西奇讲给本乡本土或者关心他家乡现在与过去的人的。所以,缺乏基本经验的读者必须得放狗搜搜南斯拉夫解体前后、以及波黑战争的历史故实。

2、还有,斯坦尼西奇是个十足的球迷,不熟悉“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在欧冠史上业绩的读者也得放狗搜搜才是,91年“红星队”可是夺冠了呀。。可是,那一年,该死的战争又把同一撮球迷给撕裂了。。。。

在我近期读的一小堆德国当代小说中,《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是最让我震撼的作品。好久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了,就是你会被一部作品呆住,想的是它,讲的是它,整个人都在故事里,被那些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纠葛缠绕,又被一种始终存在的人性的单纯感动。那这样的一个小说,它的叙述者需要多少双眼睛与耳朵?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的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三十岁还不到,可是他却拥有非凡的讲故事人的天赋。本雅明哀叹讲故事人的传统日渐衰亡,现代小说映照的是叙述者孤绝的内心火焰。在我读的这一堆德国当代小说中,或许《权宜之计》、《卡尔腾堡》、《奥斯特利茨》、《月亮与姑娘》、《女人,房子,一部小说》与《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都是属于这样的现代小说,可是斯坦尼西奇的不是。

在他的小说里,你依然可以如临其境地听叙述者亚历山大讲述,他那本乡本土近乎传奇的故事:在曾祖父母家所在那个维列托沃镇乡下,人们是如何为了一个新卫生间的首次启用就要举办一次聚会,而举办一次这样的聚会又要准备多少让人读到就忍不住饥肠辘辘的的美妙食物,以及人们如何畅饮饕餮、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还有可笑的杀猪桥段、以及气氛突转乡里乡亲的邻人突然反目成仇(这其中已经隐然透露以后现实大变故的线索)……而在自己家所在的维斯格拉德市,亚历山大自己作为一个成长在红旗下的五道杠好少年又是如何捍卫被大人们蔑视、忘却的铁托、他是如何纯洁的小孩、以致想带一个被岩石包围的流浪汉去看湖泊、并把爸爸的西装和领带给他穿、还要爸爸把那个年纪老大的流浪汉收养为儿子……邻居“海象”是如何被戴上绿帽子(真是让人笑得人仰马翻)、如何又在一年后回到自己的城市不仅带回一个新媳妇、还有宣告战争跟在自己后面马上也要来了、其间在讲“海象”的故事时还插入“随身带着溜冰鞋的犹太小老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沉重得说不出话来)……这样讲故事,叙述者亚历山大得需要多少双眼睛与耳朵?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又得有多少双眼睛与耳朵?这个人真是又经验老到,又单纯美好。我在当代中国小说中还没见过这样的作者。

萨沙•斯坦尼西奇的故事之流,像德里纳河的水一样肆意奔涌,他具有最奇妙的讲故事人的天赋。可是,他最可贵的是,在自己以及那些本乡本土近乎传奇的人生故事里,从一个天真的叙述者(亚历山大还是一个小盆友)的眼光,他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经验给不同人的感受,还有一个撕裂、压迫、吞噬所有人的恐怖的庞然大物陡然登场——战争就要打过来啦……从此以后,所有人的人生故事有了不同的走向,因为历史上多民族和多宗教纠结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当代政治进程突变的影响,潜伏的民族和宗教仇恨又被召唤出来……人们曾经熟悉的、亲近的一起都被撕毁、吞噬了——那一起曾经是如此美好……可是爷爷死了、亚历山大熟悉的人们、房屋们、街道们都消失了不会再回头,长大的亚历山大需要一条故事之河,一条像他的德里纳河一样恣肆的父亲河,他才能重新找到幸福。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是萨沙•斯坦尼西奇的第一个出版作品,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好又最好看的小说,以至于我从现在就开始期待他的第二个、第三个作品,而且生怕他以后写不出这这么好又好看的作品来了……那可怎么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