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江岸送别》读后感锦集

《江岸送别》读后感锦集

《江岸送别》是一本由[美] 高居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岸送别》读后感(一):门外人看这本书

不懂国画。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国画的耳濡目染,这是浸骨的文化之昧吧。

明代画家和作品,有很仔细的分析与比较。尤其是每个人的风格与传承。感觉到他的经常无有定论。对于一个人的风格而言。实际上,也许真的不可能有那种DNA式的溯源吧。

这类书个人阅读经验为零。也很惶恐。不过冒着危险来写,是觉得读来有不少乐趣。清明假期里看完了。仇英这个人太神秘了。此书以前,只知他是有名的春宫画家。从未看过他的画。本书的作者对于仇英的个人理念,也觉得无可道来。

最后想说,即使是作为一个门外人,本书也是值得读的。

《江岸送别》读后感(二):一些笔记

1.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史,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政治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绘画。 2.关于题材:送别题材的绘画作品成了送别这个场景下的特定礼物。亲友离别之前,买一张或者定制一张送别图,成了明代的社会风气。 3.吴门画派和浙派分别延续了元代的文人画传统和南宋的画院(画院,就是给宫廷服务的绘画机构,它们画的画就叫院画)传统。 浙派延续了南宋宫廷画的风格,特别是延续了南宋宫廷画家马远和夏圭的风格。他们都是职业画家,属于保守阵营。 吴派起源在苏州,更强调个性,要张扬画家个人的风格。吴派继承了文人画的风格,追求笔墨的文人气息,在绘画中注入了诗意和书法用笔。不管是一流的画家还是二流的画家,都十分热衷于根据古代故事和古诗的情调来作画。 明朝画家是依靠官方还是依靠市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 画家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影响。 4.同一种风格代代相传,最终都会成为绘画的程式和习气,都会丧失冲击力。 逸格画家:用文人画的风格制作出市场需要的作品。

《江岸送别》读后感(三):书本身和书之外的话题

此书通俗易懂。

有许多非著名画家,角落画家。

书本身介绍了很多明代的画家,这些画家非著名的那几个画家,对于不是很有名的画家介绍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画作流失海外,国内鲜能看到一些非著名的画家,比如文征明三个字听着耳朵都起茧子了。对于愿意了解文征明之外的人是本还不错的书,比如吕文英就是一个锦衣卫,可能相当于在国家安全局供职,这些人不能小看,因为正统画派或者是皇宫中的画就是有看头,多数极其写实,多数极其有野心,因为他们知道艺术比生命更能延长生命,百年之后,吕文英已经死了,可他的画至今还活着,他画中的生活依然好像今日的景象,不过古代的纸还是比现在的纸好用,现在的东西大部分是假的。可以看出来,宫内画风和宫外画风的明显的不同。了解角落画家和他们的生活是非常有趣的。

有许多非著名的画作在日本和美国、英国。

很可惜有相当一部分写实人物画作在美国和日本、英国。对于中国人物画的透视和西方画作不同的看法争论了几个世纪,但是其实有部分中国古代画家画人物画非常在行,只不过有很多画家历史没有留名,完全是佚名,民间有给人写真的画,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家谱。而人物画是最难的。虽然难,但是非常生动,非常写实,非常传神,非常有故事性。尤其是神话题材。

中国古代人的生活观

中国古代人的生活观绝对是山,水,隐士观。中国人都喜欢富贵、平安、和谐、低调、环保、天人合一,早睡早起,这种生活观念是非常健康的。

《江岸送别》读后感(四):很好的书

很好的书,先看过英文版,再来看中文版,还是觉得英文版好。本来就是美国人讲中国画,再翻译过来就成了二道贩子,少了很多韵味。

举个小例子,高居翰把沈周的《雨意图》翻译成:

Doing a painting in the rain,I borrow its rich wetness.(雨中作画借湿润)

Writing poems by candlelight,we pass the long night.(灯下写诗消夜长)

Next morning,in sun,we open the gate;the spring freshet has spread.(明日开门春水去)

At the lakeshore you leave me among the singing willows.(平湖归去自鸣榔)

固然是因为英文诗不可没有主语,我却觉得若无石田原诗,这也不失为一首饶有情致的小诗。不赘。

高认为中国绘画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这种说法固然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如今印刷术的繁盛,这一点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传统研究者所秉持的对文本的特殊注重还是不应轻视,毕竟中国画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至于高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果然还是西方视野,包括引入艺术家与赞助人关系,运用比例、构图、透视等的图像分析方法等等。早先看达利的画就有这种感觉,虽然他标榜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魔法感和想象力,但其思维的基础还是西方式的,理性的。

无论如何,高的论述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对中国绘画的热爱及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

感谢三联出了一系列的好书。

《江岸送别》读后感(五):也说视角

高居翰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吗?应该不是。至少他主观意愿上不是,就算骨子里有点,也被他的谦逊和礼貌隐藏得差不多了。

开始看他的书,以为他还真是很有点开放式审美观,然而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看了以后,发觉他是忍着。你看他用了很多赞美的话来告诉我们他对那些画家是有多么高的评价,其实大部分都跟中国画论里的评价一样,是场面上必须讲的客气话,用来表示友好和尊重。嘴上是“国际主义”精神,心底里还是觉得他们自家的审美观是正统。

很多网友评论他是“另一种视角”,实在是很对。可是,看完他这个系列中的三本后,我实在是有些诧异。不是诧异于另一种视角,而是诧异他只能用那种西方的视角。高居翰说“我们没必要非得赞同董其昌的审美观”,是的,但是对于高居翰这样这么多年一直拿中国绘画研究当饭吃的人,做了那么多那么细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那么认真、那么细地看了那么多画的人,我发觉他居然并没有真正理解董其昌的审美观。他只知道董其昌跟他的欣赏点不同,也知道董的理论很强势,但是他其实不明白董那些话,所以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董的理论会获得这么大的势力。

你看他的书里,用了多少的篇幅来读画。而他读画的方式、视角和着眼点,居然自始至终是那么精细,说的都是那些可以言说出来的东西,一点一点把细节都看了,一层一层地象赵忠祥一样不厌其烦地从前景说到中景再到远景。怪不得他不理解也不喜欢董其昌,董其昌崇尚的就是这个视角的反面,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意境。意境是指那些不可以用手术刀解剖式的方法来分析的东西。王国维说三种境界,只能用三句话来代表一下,具体的意思你去自己体会吧。不是不愿意细说,而是没法象百科全书那样去下个定义,没法用分析化的语言说出来。只能说这幅画有那句诗的意境,你自己去体会。

而高居翰没有去理会这些,在他眼里笔法就是笔法,墨法就是墨法,构图就是左边一竖右边两横。他看不见“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他只看见前景树、中间水、远处山,称之为“隔江山色”。有时候他分析得可真是细致,连倪瓒笔触带有一定的透明度都讲出来了,可是就是没讲清楚倪瓒的意境是什么,他的语言讲不清楚。有时候他应该是理解了那个意境的,因为中国人用文字写出来了,譬如沈石田画夜坐山中的那幅,沈有一段文字讲述当时的体验。但是高自己的语言再次回到了对画面元素的分析上去了,让我觉得他实在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当高居翰又出一本《诗之旅》时,我无语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