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读后感100字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读后感100字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是一本由胡塞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5,页数: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读后感(一):作为“集置”(Ge-stell)的科学

科学从一种方法装扮成存在的真理的历史,依靠科学将自然观念化、形式化,并且不断追求精确和验证,这是科学“显”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与原初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被遮蔽,科学的本来意义被遮蔽,这是“隐”的一面。而科学的“显”与“隐”都建构在生活世界敞开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要说,这正是科学的“集置”(Ge-stell)属性。科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自我验证,乃是因为“集置”订造(bestellen)了世界,也订造了世界中的人。因而序言中以支持科学/反对科学作为分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标志,并不准确。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读后感(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简短读书笔记

胡塞尔对19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所带来的欧洲科学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刨析。胡塞尔认为正是科学脱离了哲学,造成科学作为哲学的总体的分支的危机的发生。因而科学与理性的冲突,不仅造成了科学现实层面的危机,也造成更深层次的人性主体的危机。

19世纪当时的欧洲经历了一战、经济危机、纳粹抬头,人们生活上和经济上都面临严重的压抑和创伤,当时的科学一方面实证主义科学只关心客观存在,人以外的事实,忽视人的主观层面的东西、人生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存在主义关心着人生存在的问题,但放弃了理性主义而选择非理性主义的方法。而胡塞尔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理性地认识包括人生和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问题。(黑格尔也企图实现主客观的统一)。19世纪兴起的狭隘的理性主义,即实证主义科学导致了欧洲的人性危机,而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方面)则加深了这一危机。

胡塞尔认为,哲学史是“人生而固有的理性的历史运动”,我认为这一点同黑格尔的哲学史观有着相似的看法,因为黑格尔认为哲学史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通过回顾哲学史,了解欧洲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看到危机得以产生的背后的历史根源。胡塞尔坚持从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出发,认为理性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根本特征。其说明到,首先,在古希腊,科学是一种肯定的知识,与意见相反,其中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篇中;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自主性和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为欧洲人性的危机埋下祸根;19世纪,人文科学受到虚假哲学的指导,包括实证主义、非理性主义、怀疑论等。

当然,胡塞尔并不是全盘否定科学,用哲学(现象学)替代科学,相反,他试图恢复理性主义,用理性主义的方法建立真正的科学的哲学,科学的任务不应该只局限于纯粹的客观事实,真正的科学应当包括主观领域中的东西,“全部存有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胡塞尔认为,实证主义没有看到主客的统一关系,看不到客体的定义由主体(理性)给予,客观事实依赖于主观的建立,“理性给予一切被认为作为‘存有者’的东西”,即理性给以一切事物的价值和目的以最终的意义。

总之,在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胡塞尔想要通过回溯古希腊最纯粹的主客不分、浑浊天成的美好时光,为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发声,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当下的科学融合,为科学提供正确的哲学的指导,让科学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普遍的科学的哲学。我想,正是胡塞尔亲身经历了近现代以来的唯客观主义的科学、看到了近代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所带来的现实危机和人性危机,才提出真正的科学的哲学的看法,提出了超验论的现象学,试图以解决欧洲科学的危机,其思想未必不是一种解决之道?

��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读后感(三):不必担心吧,胡塞尔

看上去,胡塞尔主要针对当时的所谓“欧洲精神危机”,即对理性和普遍哲学信仰的崩溃,一种对“虚妄的”哲学的反动而兴起推崇可靠的知识的科学实证主义。胡塞尔的担忧是,所谓“科学”,对于大问题,对于哲学、形而上学所关注的主题,比如人、存在、理性、意义这些主题,都无力提供一个解释和答案——实际上,胡塞尔认为科学永远给不了答案,而只能靠哲学,所以他说要建立一个千年的哲学王国。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思想》中犯了同样的错误。胡塞尔还以为,科学只是在冒充哲学的一个分支。当然,这个看法也是错误的。

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沉思录》出发,谈及对“绝对正确”的知识的寻求。跟康德一样,他认为欧几里得的几何,或者说其中的公理,就是这种“必真”的知识。然而,康德是生于1724,1804卒。胡塞尔是生于1859,1938卒。我刚读过的《伟大的超越》中,谈到对欧几里得几何的超越,比如从“过直线外一点有唯一的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超越至“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似乎是从高斯的学生如黎曼就开始了,那么黎曼是什么时候的人呢?黎曼,1826-1866。胡塞尔,虽然跟我是同一个战壕里的人,但是要是因为对于数学和理科知识一无所知而被人称为“文科傻妞”(请原谅歧视性用语),那么我也是无力辩护的。

这是个“大”问题,并且让我感到十分不好。这就意味着,问题失去了控制,用普通的常识,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不通过专业的科学知识来研究,已经像是“民科”的做法,得出来也是明显有问题的、或许会让人啼笑皆非或贻笑大方的结论或观点。胡塞尔或还有很多其他人以为,科学无法也从未解决哲学大问题,然而,从我现在所了解的知识来看,恰恰是科学解决了哲学为之头疼的各种形而上学的问题。比如说,从我们的常识或从哲学来看,世界是一分为二,分为心灵世界和自然世界。笛卡尔痛苦地寻找“必真”的立足点,找到了a thinking thing;然后,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在“thinking”里面的,所以就引发出这样的看法:外界的一切都是无法确定的,从贝克莱的意识决定外在世界,到康德的我们只能获得“现象”而无法知晓thing-in-itself。实际上这种看法就代表了常识的局限。和这个局限有关的是另一种观点,康德在《纯粹理性》和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都曾提到,即人对于“意识”自身是无法了解的——就好像一个人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自己一样,思考着的意识也无法思考自身。这个错误就在于,并不是如胡塞尔所像的那样,我们所能获得的可靠的知识来自自明性和精确性。可靠的知识并不是自明的和精确的。

胡塞尔引用高尔吉亚的看法,认为只有从理性出发才能掌握整个世界,而不是有限的经验知识。那么,我倒是想知道,这种理性如何推理世界的存在和自然的秩序?不存在能够脱离经验的理性,就像不存在脱离自然世界的“意识世界”一样。理性是经验的产物,就像意识是自然的产物一样。如果把头脑看作一个加工信息的智能器官,我们就能够解决所谓主观、客观主义、现象学各种名称下的混乱。如果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复杂性产生的属性,就能解决民科哲学在意识问题上脖子上的痛。如果承认世界背后存在principles,就能回答所谓mathesis univesalis的问题。如果意识到在不同的层面上会出现不同的属性,就不再会认为“一切都将融合到物理学中”,但是认为一切都在科学中。胡塞尔也就因此不会认为“最伟大的变革是从千年以来的科学的客观主义……向超验的主观主义转变”;而且也不再认为,人类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而且只有通过哲学才能实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