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读后感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读后感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是一本由柏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读后感(一):几点感想

一、有着正人君子、忠厚长者之称的刘备,孙权要发兵攻打刘璋时,正气凛然地以“同是汉室宗亲,大家都在同一战线,若打刘璋等于打内战”这个借口阻止了孙权的这一军事行为,但是自己后来却吞并了益州,气得孙权破口大骂。人一旦不要脸,还有什么能阻挡他?

二、第七十三页,尚属曹魏帝国时代,司徒军议掾董寻向曹叡上书,称“自从惠帝(司马衷)永熙到现在”,原作者穿越了,柏杨先生竟没有发现。

三、要当个好皇帝太累,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出问题,像司马炎一样。

四、马隆平定秃发树机能的叛乱,过程相当精彩,偏箱车、磁石阵的运用非常巧妙,但书中只提到招兵一事,就再无下文,真是遗憾。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读后感(二):柏杨的精彩导读

09诸葛亮北伐挫败

导读

我们的文化,文明一点说,是一种激情文化,爽快一点说,是一种抽疯或发飙(biāo)的文化,“”就是活标本。不要认为汉人平常有神经质的恐惧,一旦人多势众,有人撑腰,抽起疯来,或发起飙来,可是一脸狰狞,六亲不认。对人的评价,也是如此,如果说好,该人就好到“三十六天上,替玉皇大帝盖瓦”;如果说坏,该人就坏到“十八层地狱,为阎王老爷挖煤”。两个极端之间,一片空白。

诸葛亮一直受国人崇拜,于是就自然成了治国全能、神圣不可侵犯,除了不会制造原子弹外,其他都是第一流的高手。陈寿在《三国志》中,偶然指出军事不是诸葛亮所长,引来的嘘声,一千年不断。有些人还一口咬定:因为陈寿当年始终不获升迁,所以借着写史,公报私仇。

诸葛亮当然不是统帅之才。七擒孟获,而孟获不过万山丛中,原始部落的一个酋长。五次北伐,才真正遇到对手,结果一筹莫展。这里又发生一个问题:人人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事实上,他北伐只有五次,五次之中,到底有几次和祁山拉上关系,一查便知。由这一点,更可证明:抽疯发飙文化的非理性或反理性的本质,会使人丧失思考能力,只剩下歇斯底里;而歇斯底里,正是暴君最喜欢的一种情绪,中国历史上的坏胚帝王之所以多,之所以占世界第一位,可能原因在此。

柏杨

一九九九年六月八日

10十三王之乱

导读

三、四世纪之交,三十年间,晋王朝的司马皇族,爆发惨烈窝里斗。那些高不可攀的王爷们,忽然间更往上蹿,有的蹿成宰相,有的蹿成皇上,集荣耀权力于一身,好不贵重威严。又忽然间,被他的兄弟叔侄之辈,踢下宝座,钢刀起处,人头在地下乱滚,家属们刚才还是金枝玉叶,立刻就成为残花败柳,读史至此,更叹息人生无常。

这场姓司马的窝里斗,史称“八王之乱”,只因八位王爷的传记,恰巧都挤在《晋书》的一卷之中——《列传》第二十九卷。现在,我们把它改为“十三王之乱”。一则:《通鉴》上,总共有十三个亲王露过面,“十三”比“八”更接近史实。二则:“十三”是基督教的不祥数字,而任何形式的窝里斗,都是不祥。“十三王”,更是不祥,有太多的人丧生,有太多的人流离失所,最后连国都亡。

不过,做一个小民,眼睁睁看着多如驴毛的王爷,互相残杀,似乎在那里努力为民除害,又不禁鼓掌称快。

柏杨

一九九九年六月九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读后感(三):后三国时代

看起来,后三国时代的故事,一点都不比赤壁之战时候的故事更逊色。对于这段历史,带着一点陌生感去读,感觉更有趣了。司马家内斗的故事实在感觉没意思,骨肉相残的剧本上演了十几次,也是佩服,后面有空再好好看这段历史吧。

读完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很多人的印象:刘禅更像是一个仁君;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更像是对魏国的隔靴搔痒,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胜利,是不是诸葛亮本身对于军事天赋没有那么高;魏延是个莽撞的武夫,有点樱木花道的意思,军事天赋远超过政治天赋;东吴孙权脾气非常暴躁;曹丕的儿子曹睿,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司马懿的政变过程很自然,曹家当时竟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司马家。

三国相继称帝之后,天下之势,曹魏已经占十分之八,雄踞北方,南方的蜀国和吴国各自偏安一隅。故事从蜀国和吴国争夺荆州开始,荆州争夺战蜀国丧失了关羽张飞,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实在是亏到家。这一连串的军事斗争,巧了诸葛亮都没有参与。对于火烧连营这个事情,史书上记载出兵前很多人劝刘备不要,而诸葛亮觉得刘备盛怒之下不可能不出兵就没有劝。后来在诸葛亮的调解下,蜀国和吴国又签订了和平条约,和平条约中竟然还瓜分了魏国的领土,真是有趣。蜀国此时出兵打魏国是死,不出兵也是坐以待毙,所以在平定蛮族叛乱之后,六出祁山开始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魏国此时纵深非常长,就算打下来门口的长安,蜀国有什么实力深入魏国呢?老秦人在关外六国分裂的时候都不太敢出函谷关,拿下关中,蜀国也没实力和魏国对抗的。更何况,连长安都拿不下来,只不过是给刘禅看的苦情戏罢了。刘禅是个好人,也不是一个没能力的人,稳坐皇帝的位置到四十多岁,就这个就比所有魏国的皇帝强。在此间有能力稳定和东吴关系并且给诸葛人和物出去打仗,可算一代雄主了。后来邓艾奇兵攻城的时候,自缚双手率领文武百官投降,而没有死守换来屠城,真是一代仁君,而自己也保全了生命,在曹魏还封了个侯。能演成那个样子,太厉害了。

中间有一段有关如何培养刘璇这个刘禅太子的方法的争论,说是问刘璇学的怎么样,刘璇师傅说刘璇生性朴实啊,博闻强记啊,然后那个人我忘了是谁了,说,现在天下未定,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做皇帝又不是做一个等别人来问的博士,最重要的当是智谋,而智谋不是培育的,是其天生的。前一段时间看米塞斯讲任何学校也培养不出创造力。很多东西确实是天生的。做官从技能上来看,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只要会做人就行了。

吴国的故事,和一般的末代王朝的故事很像,孙权的两个儿子争夺皇位,大臣分列两派,孙权 60 多岁的时候生了个幼子,对其异常宠爱,最后对两个争权的儿子非常厌恶,把两个都杀掉了,然后立幼子为太子。幼子十岁登基,一年就被权臣孙綝(chen)废掉。孙綝拥立了孙休,孙休很快就除掉了这位谋逆的权臣,孙休在位没几年暴病而死,继位的孙皓和所有末代皇帝一样“昏聩”。这昏聩,可能只是为了给讨伐他找个理由吧,总之吴国四世而斩。

魏国在曹操之后出了个厉害的皇帝——曹睿。曹睿知人善任,更加善于拍板,在各种轻重缓急中间找到该做的事情。曹睿在位的时候魏国也并不清净,北方公孙家族叛乱,和孙权相互勾结,西南有诸葛亮时不时出个祁山。曹睿派司马懿在西南和诸葛亮对垒,然后就撒手不管了。他自己北平公孙,南平东吴。给魏国稳住了形势。后期大兴土木,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司马家给魏国皇帝抹黑。

曹魏政权后期,皇族势力衰微,曹家人不用曹家人,真是奇怪了。在各个位置上的人物,很多外族的人,这样,司马家不叛变才奇怪,而且这个时候已经灭掉了蜀国和吴国,没有了可以担心的外部风险。可能是一致对外太久了?在曹爽和曹芳出去祭祀先祖的时候司马懿控制禁卫军,关闭城门,罢黜了唯一的威胁曹爽,和曹爽有牵连的人全部灭族,这样更进一步削弱了曹氏宗族,朝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而之后的找机会登基,那只是时间问题了。曹魏倒数第二个皇帝曹髦不甘心这样被人欺凌,起身反抗,被成济所杀,一通退让的表演之后,司马家正式登上帝位。司马炎称帝。

从曹魏时代开始的九品中正制,保住了世家大族的位置,世家大族无所事事也可以当大官,由此开始表现的厌恶官职和金钱,以清高为荣,开启了魏晋风流。魏晋风流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正史竟然提到了。我想当时一定非常疯狂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从董卓入京(189年)到司马炎称帝(266年),这打了快一百年,却最终没能换来一个盛世,真正的乱局还在后面,皇族内乱,可是比皇族内乱更乱的乱局还在后面,五胡乱HUA。斗争,不停的斗争。谁能终结这乱世呢?一代明君可以吗?代代明君可以吗?我想都不是,能够稳定一个国家的,只能是他的势均力敌的敌对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外患,则一定会在内部产生动乱,如果有外患,则内部一定会更加团结。西汉的强盛,不来自于统一,来自于统一后的强大外敌匈奴,等到匈奴衰微,西域归附,内部斗争立马就升级了。西汉变成了东汉,东汉变成一盘散沙。谁都不服谁,嫉妒,本就是人的天性,大度只是为了拖延时间,为了将来再一起算账。只有对手足够伟大,我们才能不停进步,否则就只能内耗。我想到现在中国如此统一和进步飞速,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对手。而人生又如何不像一个王朝,在目标远大的时候,人才会为了目标不停努力,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梦想,里面就会掉入无底的深渊。人生在世,但有血气,皆有争心,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万一实现了呢?

或者说,梦想就不用来实现的,而是其本身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呢?如果你的梦想是考大学,那么,你的人生在 18 岁就已经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