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南旧事》读后感锦集

《城南旧事》读后感锦集

《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读后感(一):笔尖和纸间凝结流逝的时间

时间终将逝去,记忆会被遗忘,什么能跨越时空,留痕于人间。《城南旧事》告诉了我们,纸间可以保留记忆的点滴。

来北京十几年了,一提到北京,我首先会想到国贸CBD、中关村、王府井、西单、太古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彰显着首都的气派。而林海音给我们展现的是藏在胡同中有韵味的老北京,珠市口、琉璃厂、厂甸、虎坊桥、西交民巷、南新华街、梁家园、南柳巷、南长街,四九城南的神韵被一点点的勾勒出来。

真的很佩服作者林海音,他的童年记忆怎么会如此清晰。而我童年的记忆已经所剩无几。

那我的北京记忆呢?第一次休假回家,居然带着台式机赶火车,累的一笔,扛着主机箱站在北京站过街天桥上,现在想起来二的不行。大二去拉练,10多天围着北京和河北的交界走了接近100多公里,才知道北京有的地方还是挺落后的。大三去簋街和同学吃麻辣小龙虾,那么一大盆的虾兵蟹将才一百刚出头,现在没有五六百下不来吧。作为理工男四年无数次扎进中关村海龙和鼎好,一进门一帮人围着你喊买电脑要盘吗。大学毕业了第一次踏进酒吧手足无措窘态百出。第一次开车穿过长安街,看着天安门,有一种迷离的不真实感。去年在虎坊桥做体检,吃了老北京烤肉,别有一番风味。

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让豆瓣帮我留下一些北京记忆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二):《城南旧事》

生活是充满悲剧的。没有人能逃离他的愤怒,也没有人能避免他。连纯洁,天真的小孩都逃不过 他的悲伤。生活也就是那么讽刺人生的,一场悲剧连接下去,一片黑暗堵住幸福最后的一丝光。

《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写的自传小说关于自己小时候在老北京的生活。故事跟随着作者小时候在二十世纪处的北京郊区的成长经历来反映北京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了作者自己在胡同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反映老北京的生活状态和阶级差距。林海音用最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感受来生动地描写了,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

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是作者对朋友妞儿的描述。作者常跟妞儿在院子高兴地玩耍着,但妞儿跟作者不同,他每天都得要辛辛苦苦的练习戏剧,并还要常常接受到养父的责骂。她也没有上学的机会,时间都花在给别人唱戏,赚钱来养活自已;妞儿的命运是旧社会贫穷孩子的典型缩影。

作者在阶段时还描述了另一位人物,秀贞。秀贞是那种被人歧视的人,人们见到她都常会离她远远的,以为他是一位行为怪异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只看它的表面,没有人同情她也没有人关心她,除了作者本人敢跟她答腔。她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她不仅失去了孩子而最终失去了生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你出生的社会背景会影响到你的命运和人们对你的看法,完全是由落后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悲剧。

《城南旧事》读后感(三):至少还能追忆一些的美好—读《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很有名的,先是几年前《读库》邮寄给我《城南旧事》的插图折子,感觉很美。后来在一次吃早饭的时候,看见一个中学生手上拿的一本《城南旧事》,我顿时就觉得我该看这本书了。

读罢,我真心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美好的读书体验就是从这样的书中获得的,这份美好是却又是独特的。

作者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生在日本,长在北平,人生中大部分时光又在台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幸福的人生,相对作者相识的萧乾、老舍、冰心等大陆作家。生儿育女,事业有成,比较完满的一生。

全书四编,第一编是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用一个孩童的眼观去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再年迈时还能把这种感觉写出来,真的是感深、情重、功力强。我最喜欢的是惠安馆和驴打滚,,冬阳、童年、骆驼队、兰姨娘也很好,只是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有些伤感。

第二编英子的乡恋,我不是很喜欢,有些耐着性子看完的。

第三编 未了的情缘,这一编很精彩,我特别喜欢的几个短片。看这一编时我常常能想到我的爱人孩子和朋友们,故事很是精彩,语言也很好,非常有感觉,非常值得推荐。

第四编 生命的风铃 都是些怀恋性的文章,还行,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闲庭寂寂景萧条》,讲家里的三个婆婆的事,通过阅读,能感受到作者那一代的文人的迹遇和才情。许地山也是一个传奇,凌叔华真是才女,老舍原来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沈从文的人生值得去了解。

总之,确实是本好书,特别是第一编和第三编。看了书,回看插画折子,在看看《城南旧事》电影。

北京的城墙被拆了,真是一个文化悲剧!我的城墙呢?老东西把中国人的文化城墙给拆了,真心疼。旧事只能追忆,至少我们还能追忆。

有时候想一场大灾难把旧家什都毁了,幸亏借了几件给人家,否则真的就真的全部毁了,所有我常常想,从文化的角度讲,我们是不是该庆幸还有个台湾,有个香港。

至少还能追忆一些的美好。很可惜,很幸运。

《城南旧事》读后感(四):给英子的感谢信

这本黑皮书,是在高中门口的新华书店买的,现在想想,当年在校门口有这样一家书店,是多么惬意,我至今也找不到比这更舒适的一家书店了。

当时看见这本书,又惊奇,又温暖,黑色的书皮上,印着城南旧事四个大字,很是吸引人,是一种安静的吸引力。因童年以及过去记忆的温存,我便把它买了下来。原本打算回学校读完的书,没想到只读了开头几页就放进柜子了,没办法,高中课业压力实在很大,我也没时间耐心地领略一下英子的乡恋了。

时隔两年,入了大学,我终于有机会拜读这本书,一是为我的过去一个好的交代(还有几本当年在高中时期购入的书未读呢),二是打算读完此书,再去光顾一下电影,这样,理解和印象,都可达到较深的程度。

现在看书,养成了一个习惯,看书之前,先翻阅一下扉页,检查一下本书有多少字,心里好有个准备,也能预设一个挑战,这样读书,便增添一份乐趣。这本书也不例外,打开一看,有三十四万字,这个体量,有些出乎意料,因我以前是看过几次城南旧事的电影版的,对故事的篇幅大体有个把握的,我开始设想,难道本书还有电影版以外的“彩蛋故事”吗?再看目录,发现一共有四编,只有第一编是叫做城南旧事。

读的过程,解答了我的疑惑,同时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是,城南旧事的真正的部分,确实是只有第一编的篇幅,电影便是严格按照它的篇幅拍出来的,很是原汁原味,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取舍,看原著的话,内容是更加丰富的。读完原著再去看电影,会有更佳的观影体验。

后面的,第二编可谓是为了写第一编所做的准备了,都是些比较枯燥的回忆性文章,地名啊,路线啊,商店啊,等等。读起来,肯定是没有第一编风味有趣的,但读完后,可以另有收获,那便是,要想写出出色的故事,得在平时做出真实、勤恳的记录啊。城南旧事这样出色的故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出来的啊,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叛逃”。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开始写随笔了。

第三编,写的是作者经历过的、听过的爱情故事,以及以老师的视角所记录的一些孩子的故事。从这一编中,我可以领会到,每个原本童真无邪的孩子,最后都会陷入爱情的旋涡啊,哎,不可抵抗的成长啊。爱情的故事,除了心动以外,多半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我之间的勾心斗角,生活无奈的茶米油盐。这样一比较,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的珍贵啊!

还有,作者写了许多老师和孩子的故事,想必,作者是当过老师,或者至少是经历过许多相关的事情的,要不然,他不会把孩子们的故事写的那么逼真。一想到林海音当过记者,又当过老师,我真是羡慕她的一生啊!

第四编,记录了她的文人圈子。读完之后,我不由感叹,一个人的圈子是多么重要,她有多么多厉害的朋友啊,而她们的友情是那么的坚固,这又令人称羡十足。而我,却没什么知心的朋友,看来我还要努力提升自己,林海音的许多朋友,都是人为见面,纸面上文字先见面的啊,我想,我只要有了名气,朋友便不请自来了吧。另外,还通过她的回忆,重新认识了许多位大师,如老舍,沈从文,还有夏志清,没想到夏老师居然是这么利害,在国内国际影响都很大,我第一次听到这名字,还是借我大一宗教学概论老师之口呢。

最后总结,这本书的选编是非常成功的,绝非一些读者认为的失败,编者自有其用意在其中,我们读者应当静心而读,读书须用意啊,不然白浪费了读者与作者、编者的时间。

童年的故事,多么珍贵啊,我先前还感叹,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怎这么清晰,后来才发现,一个童年,就那么几个故事,怎会忘记呢?那些都是记忆里,最宝贵的金字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