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100字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100字

《下落不明的生活》是一本由塞壬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一):不喜欢

我才看了几页。

看第一页我就想买这本书了,然后真的没看下去我就买了。

看到第三页我开始觉得这是本烂书。

看到第十八页我就真的觉得它是本烂书。

文笔我想说很烂,某些部分也写得很好。只是结合的很不恰当。

那些无尽的痛苦无尽的寂寞究竟是什么 为何就这样的无边无际?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二):准边缘

如果你腻歪透了时下无病呻吟的废话,你可以翻开这本外观很不当代抽象而比较类似于朦胧诗时代的书。也许不善于掘地三尺的人很难从书店发现它,或者会因为封面的土气而缩回手。不过还好,它有个随大流的名字。总之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吸引了我的目光。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的阅读被一种虚幻飘渺的气息笼罩,似乎文学作品只有具备了生活在别处的联想空间才算合格。所以无数的现当代西方文学广为流传,不管它们能引起多大的内心共鸣,大家都抱着先吞咽,再消化的态度甘之如饴。情况类似的还有国内出的无数的小资读本,培养出了大批的伪小资,准小资,他们追求符合文学作品的生活,不管内心深处究竟有多疑惑。

而我今天只想到准边缘。边缘这个看似可怕的标签,并非仅仅和妓女、罪犯、最底层等联系在一起,它的涉及面远比想象中的广得多。这是一种动荡的生活状态,不管是物质上来说,还是从心理上来看。在我看来,所有因为背井离乡讨生活而不得不接受不合理条件的人几乎都是准边缘的。当然,这样有问题扩大化的嫌疑,毕竟月薪五千以上的白领比月薪一千五的前台小姐要滋润得太多。但如果探究到人们的内心,也许金钱和物质无法抹去另外一些深刻的伤痕。感谢塞壬的这些书写,它们具有一种比客观新闻更真实的触感。从这里我又体味到一种南北书写的不同。不得不承认南方是一片更细碎凌乱的风景。南方人更习惯直面惨淡,尽管为此他们丢失了幽默感。

我从中间开始翻,从作者那平白直叙的话语中感受震撼。这些文字使我回观某些过去的生活,那些总是让我愤愤不平的生活。这些生活占有着合理的主动地位,因为投入者的众多而具有不被怀疑的特权,而我自身则被怀疑有种种精神或是心理上的缺陷。它也使我想到现在的生活,以及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人的状态。我的联想也许是有些过于跳跃的,因为我还想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一本书《巴黎伦敦落魄记》。当然,比起那样赤裸裸的贫困,饥饿,失去尊严,奔波于各个收容所,《下》中的情形要高尚百倍,但二者的真实程度是可堪媲美的。而我之所以将二者联系到一块,就是因为在失去了阅读的真实感很久以后遇到了直指内心的《下》。

写到这里,发现我没有引用任何书中的内容,也无意在这里详细的描绘我所处的准边缘的状况,更无意强加这种失意感给在生活中熬炼的人们。但是,我想承认现实与执着生活是并驾齐驱的。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三):关于下落不明的生活

当我坐在墙边的石阶上荡着双脚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塞壬——又或者说,是因为我手里正捧着她的那本《下落不明的生活》所以才会想起她?

那时我正在广州体育中心地铁站的A出口,工商行政大楼的通道上,下雨,行人收伞进来,撑伞出去;没有伞的,焦灼、无奈,又或者又那么一丝情调地等着。他们和她们,穿着各色的衣服。我尤其喜欢看女孩、女人们,她们的丝袜和或肥或瘦的腿,她们或高或低的鞋跟——我真淫荡。可我还是会继续看她们的上身,胸围、衣领的高低,耳环、以及嘴角翘起的角度——还有她们的头发,是干燥还是湿润,它们会散发出不同的气息。

我可以保证在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我这么无聊同时有情调。

吃一口苹果,看几行字。旁边的地摊小贩倏地起身,抱着家当往外探头,同伴就紧张地问:是不是他们来了?也有小伙子我在身前徘徊,禁不住瞟我,带有猎奇的眼光。其实世界很奇妙,眼前的这些画面拆卸开来,可以拥有万千的细节,它们可以在时空中错乱穿插、重叠,影影绰绰,迷糊人眼和人心。但若没有一米之外的夏雨,一切都谈不上。雨幕把视界框起来,封闭成一个自我想象的空间,然后,雨声开始一梭子一梭子地拍撒进来,时重时轻,时急时缓,但是永不间断。这样,思绪才能延续,回忆才会像放电影一样,回放在大脑的屏幕上。

据说,大概是五岁的时候,在村口的石拱桥上,我就是像当日那样,坐在桥沿上,荡着双脚等我的两个哥哥。他们说去找牛,怕牛走得太远了,叫我不要走开。于是我就坐下开始荡。石桥漆黑,边上长满青苔,柔软细腻,水汽粘在我的腿肚子上,清凉清凉的。我一向瘦弱,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哥哥就叫我“改哥”——“改”在客家话里的意思是小青蛙,就是从蝌蚪到青蛙中间的那个形态。

后来,我等得不耐烦了,就赌气似的荡。再后来,我就掉进河里了。再再后来,据说是邻居家的姐姐用洗衣服的木盆把我扯回来了。其实河水不深,还不到那姐姐的膝盖深呢。

同样是荡着双脚,但中间的时光,竟在刹那间下落不明。在时光中迷失了路的人最是可怜,又最是可爱。像鱼儿,据说它们只有七秒的记忆能力,所以即使整天呆在鱼缸里也不觉得闷。

塞壬。这是一个女妖的名字。但塞壬没有妖气。她身上有一种尖锐的、剑走偏锋的气息,包括她穿着的波西米亚上衣,或者袍子。两周之前,我到长安镇去拜访她,在一家日本寿司店吃过晚餐之后,两人在雨后的长安广场散步。金黄的路灯映照着天边的霓虹,地上的水潭掠过汽车的光影。人少,自然安静。

她说,换了平日,总有漂亮的男生踏着轮滑,从她身边飞快掠过。我大致可以想象那种景象和心情——寂寞的人在广场上被流放,但同时在漫步中驱逐俗世的时光。我也喜欢到城市的广场上去发呆,出神,在悠长的碎步中踏着岁月的节点。失神落魄,有时会被砸在篮筐上的球所击碎,有时会被孩子的一声尖叫欢笑所惊醒。这是老人的心境吗?未必。

塞壬说她和郑小琼不为文联的领导所喜。她们和他是从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高高在上,心灵膨胀,偶尔在黑夜痛惜自己污浊的灵魂;她们活在底层,自娱自乐,常常在黑夜怜惜同类的休眠。虽然,这两者并不能分出高尚与否,一切喜好憎恶,只取决于是否气味相投而已。

塞壬有着薄薄的嘴唇,显得倔强、固执,仿佛她的牙齿时时打算咬破她们。她的笑声尖锐,急促,仿佛浓缩了多年,一气喷出。

豆瓣上有人说她的散文很烂,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无边无际的寂寞。我想,见仁见智,饱满的人多半不会同病相怜,自然也不会激赏她的文字。他们是下落明了的一群,与塞壬无关。

与我也无关。

2009-4-24

《下落不明的生活》读后感(四):狂躁抢劫做-爱崩溃,但我们是人

是人,就会留下足迹。

《下落不明的生活》,散文。

几个月前回广州一趟聚会时,问xxx在忙啥。说,出书,有几个从来不知道的作者的书很好,正在出。

后来,把郑小琼的封面设计在一封邮件中附带发来了。说实在,mx设计的封面,一如既往的较烂,带着80年代广州美院风格的人文风格。但还好,看这些书的人刚好也是那个年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的。

昨天,去书店,逛到花城专柜时找一找,主要想补一本云南人叶多多的散文《我的心在高原》,那本书在z海律生日那天送给他了。没有,但发现了这本《下落不明的生活》,梦虾设计封面的书,当然买。

今天,带着一堆未看的报纸和书去金多宝,饭中把报纸看完,饭后,掏出这本《下落不明的生活》,读了几篇就心惊肉跳了。

噪音啊,噪音。

一个女的,中层白领的样子,约从事过广告、纸媒行业,在东莞、深圳、广州呆过,在石牌等城中村住过。

她写石牌这篇就叫《声音》,我得承认,看这篇的时候是摒住呼吸而急促地看的,甚至在拼命回想,这人到底是谁啊?会不会我在水边吧待的那几个月她也曾经来过呢?她的文字是焦躁的,但不是醉酒之后的焦燥,而是——

——林贤治,把这本书纳为"忍冬花文丛"之一,有其理由。"忍冬花文丛",目前有震耳欲聋的《寻找家园》(高尔泰),这本不可能出版的禁书在删节后居然能在大陆出版,为奇迹;《白天遇到黑暗》(夏瑜,一个煤矿童工到文学青年到北漂的自我越狱者);《我的心在高原》(叶多多,如另一个云南人雷平阳的诗一样,不加掩饰的描绘了高原原始部落的壮美和生猛,以及直面而来的颓败、倾跨)。

——"忍冬花文丛"的谱系在这么些一本本新加入的书中体现了一个世界图景:和文学无关,而是,和每个人的遭遇和忍受有关。高尔泰遭受了我d无情的迫-害,夏瑜曾经随时会被煤窑的塌方和瓦斯爆炸夺取生命,叶多多每重上一次高原山区都被对前的图景失望和厌恶。

但,每个人却拼命的——不得不拼命——的生长着,只不过,我们这些生长痕迹,尤其,只对外界展示拼命一面,让人觉得爽,但如何展示自己不爽之一面,"忍冬花文丛"展示了,同时,这些人,比我们卑微,但,文字使他们坚强。

扯远点,扯两点:

一、文学之所以被讨厌,被放弃。(如欧宁某年开始和诗人划清界限)我认为,有个极端,诗人凌越为了锻炼文字,居然有段时间就为一个个具体的意向写诗,我戏仿一下,如,今天的温度是1至10度,他居然能为此写了十首表现那各个温度的诗。所谓的从诗到诗,玩技法,目前,谁都在用,生活、工作、商务谈判中。

二、生猛是不要技法的,如"忍冬花文丛",除了高尔泰的艺术造诣和文字造诣让人只能高山仰止外,其他书本都有破绽,如夏瑜居然能为崔健的一首歌决定了命运,要冲出这个煤矿,而这本《下落不明的生活》更加生猛,充满了尖叫、月经、精液、摩托党抢夺等刺人的因素。

如同任何真心表白的话一样

此书也会漏洞百出,但这些漏洞仅限于文字间(比如,我回想不起来了,它会让人有修改小学作业的冲动)。

文字,只是个笑话,可修饰,可延续。

但,如果是不笑、不玩、那么,请看严肃、残酷的,《下落不明的生活》,我自己觉得,读它需要生同感受,读完它则需要勇气。

噪音,我们是故意不听的,除非,它在3秒内影响了我们的那一瞬。

《下落不明的生活》是可以世界把你变成盲人、标本、木纳者后,知道生活质感的书。

但范围一步步缩小:和广东有关的>打工者>文化从业人员>单身者。

即使如此,每个时刻都有历史,比文学更先知道屈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