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1000字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1000字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是一本由C.S.霍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985年图书,本书定价:平裝,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一):很好的入门书籍

心理学其实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但如同哲学历史之类的学科,总是因其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其实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本带着我们进入第一道大门的浅显书籍作为敲门砖,不是吗?

记得大学时很好的朋友去借来《梦的解析》,作为小菜鸟一只,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很厉害,毕竟是传世之名著;但朋友最终没有去看这本书,我想当时如果可以看到这本入门的书,她可能会好好的研读这本名著吧?!

另外就是很赞这本书的翻译,前言就可以看出来有很认真写,行文间也很严谨,现代人外语水平是越来越好了,态度反不如前了。。。

向像我这样的入门级水平,推荐这本书;起码你有想读下去的欲望,这点还蛮重要的,起码我这么觉得。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二):《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提要

我是先读完他写的《荣格心理学入门》,再读的此书,发现两书章节结构类似,而此书写得更早,是1954年的。 前言: 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是动力心理学,还是无意识心理学,梦心理学,性心理学。 第一章 弗洛伊德简介: 1856-1939,在维也纳呆了80年。读的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因经济原因才开业从医。受布吕克动力生理学影响,创立动力心理学,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1900年出版《释梦》,1909年受学术界承认,一战后名声鹊起。全集有24卷。 他认为心理分析学是心理学的基础,霍尔则将心理分析学界定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他还是哲学家与社会批评家,对人性的认识总体讲是既悲观又深刻。 第二章 人格的结构:由伊特,自我与超我三大系统够成。 伊特的目标是消除机体的紧张状态,遵循快乐原则,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它最初的形式是反射和愿发过程。伊特是心理能的源泉,是个体获得经验前就存在的内部世界。 自我由伊特中逐渐分化形成,是人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心理系统。它形成后,就成为人格中的行政机构,控制着伊特和超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此原则的目标就是推迟本能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满足需要的对象出现。自我引发的是继发过程,刺激着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等心理过程的发展。 超我从自我中产生,是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由自我理想与良心禁令两个次级系统组成,这二者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伊特是生长进化的产物,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超我则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载体。 第三章 人格的动力状态: 操纵人格三大系统的能量叫心理能,这些能量都来自本能。本能的最终目标是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总是由紧张到松弛,具有保守性,倒退性与重复性的特点,但其实现的对象与手段容易变更。伊特是本能的中心。伊特中的能量主要用于本能的满足,但也可以向其它对象转移。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只有伊特的能量改道注入时,才真的存在。自我通过求同机制被激活而获得能量后,开始了诸心理过程的发展,此既自我的能量发泄。自我还有反能量发泄作用及整合人格三大系统的作用。 超我是因对于父母的求同作用而形成的,它与伊特的共同特点是非理性,它的手段是奖与罚。 伊特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自我与超我则同时具有发泄与反发泄作用。这二者发生对抗,则称为内部冲突。内部冲突一定会有自我的参与,故可以分为自我与伊特的冲突,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两种。 作者在此章还对本能进行了分类,认为人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但可分为基本本能与派生本能。最根本的,则是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 此章最后讨论了焦虑,这是弗洛伊德精神病治疗的核心。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引起。其实焦虑与恐惧的意义基本相同,不过恐惧多指向外部世界,而焦虑还包括内部世界。焦虑有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与道德性焦虑三种,分别是对外界,对伊特和对超我的恐惧。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如不断积累,可导致精神崩溃。 第四章 人格的发展: 总趋势是自我系统日益发达,对本能的控制逐渐加强。促进人格发展的主要由五种原因:生长发育,外部挫折,内部冲突,个人不适应,焦虑。 人格的发展的具体机制主要有求同作用,移置与升华和各种自我防御机制。所谓求同,有点类似于模仿。移置则是改变本能活动的对象,如果替代的对象是较高的目标,此种移置则称为升华。 自我应当外界压力的正确方式当然是依靠理性,但当理性不够强大,自我相对弱小时,他则会采取多种心理自我防御手段来自我保护。主要的有五种: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定与倒退。总之,不能依靠理智的时候,就只能是: 否定危险的存在,即压抑;内部危险外在化,即投射;掩饰,即反向作用;停滞或倒退。 本章最后专门讨论了一下性本能的发展。弗洛伊德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各种感官需要的满足。他分为前生殖期,潜伏期与生殖期三大阶段,前生殖期又分为口唇,肛门与生殖器三个阶段。 口唇有五种活动方式:摄入,含住,撕咬,吐出,紧闭。他认为这每一种活动方式都将称为某种人格的原始模式,即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人在顺应痛苦或不安的环境时所采取的原始模式。通过转换或移置,这些原型会发展出一整套的定势与行为。 第五章 人格的稳定: 存在各种人格类型,贴切的讲则是形成了比较持久固定的处理或应对方式。这方面好像弗洛伊德的论述相对不多。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三):弗洛伊德的学说已经破产了

注:本文最初是为《心理学》(第13版,R. Atkinson, R.C. Atkinson, E.E. Smith, D.J. Bem, & S. Nolen-Hoeksema.著,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0.)一书中Hilgard的导言部分所写。本文在已出版内容基础之上有所修改。

20世纪是美国世纪,同时也是西格蒙 弗洛伊德的世纪。随着《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心理分析入门》(the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等等著作的问世,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人类对其自身的看法。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指出我们人类由低等动物而来,弗洛伊德则声称我们的言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而是由我们意识控制范围之外的非理性力量决定。要了解和控制这些非理性力量,只有通过一个他称之为心理分析的治疗性过程才能办到。

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用以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词语。在打开本教材之前,估计你已经听说过诸如本我、超我、阴茎嫉妒(penis envy,阳具钦羡,阳具崇拜)、生殖器符号(phallic symbols)、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阉割性焦虑,阉割恐惧)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在大众眼里,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是同义词。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是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诸如解构之类的后现代手段。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超过了爱因斯坦、华生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理论者,分子生物学的鼻祖)、希特勒、列宁、罗斯福、肯尼迪、毕加索、艾略特、斯特拉温斯基(好像是个著名音乐家)、甲壳虫(披头士)、鲍勃•迪伦(歌星,摇滚乐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活跃于1960年代)。与这些人相比,他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是其文化影响力的前提。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纯粹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已经破产(Crews, 1998; Macmillan, 1996)。心理分析理论的任何论断都找不到实验证据的支持,比如心理发育从口唇期开始,途经肛门期、性器期然后是生殖期的论断,比如男孩倾慕母亲憎惧父亲的论断。没有实验证据表明心理分析比其他形式的治疗方法(比如系统脱敏法或者自信心训练法)更有效。没有实验证据显示心理分析所取得的疗效是弗洛伊德理论所提出的那些机制(比如移情和宣泄)造成的。

当然,弗洛伊德所处年代比较特殊。或许有人就会据此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他的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对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来说是正确的(valid)。但是最近的历史分析表明:他对案例的解释,被他的潜意识冲突理论以及幼儿期性欲理论系统地歪曲了,而且,他歪曲了(misinterpreted and misrepresented)他手头的科学证据。Freud’s theories were not just a product of his time:他的理论在产生之时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别人。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家Drew Westen(1988)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过气了,但是很多如今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中仍然采纳了他的观点和概念,比如: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存在、冲突以及行为中的矛盾心理(ambivalence in behavior)的重要性、人格的童年根源、作为社会行为中介的心理表征、心理发育的阶段。但是,这些观点中的一些是否存在目前仍在争议中。比如,没有证据表明童年经历会对人格造成任何持久的影响(译者按,这句话是不是说:童年阴影根本子虚乌有?)。更重要的是,Westen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译者按,这种事在关天司空见惯)。说潜意识对行为有影响是一码事;说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被压抑着的性欲以及攻击欲所驱使,说儿子对妈妈/女儿对爸爸怀有色欲,说男孩对他们的老爸怀有敌意(老爸是情敌),这完全是另一码事。后面这一码子事是弗洛伊德所相信的,也是他大错特错的地方。例如,自动提取以及内隐记忆实验所揭示的潜意识心理和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心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Kihlstrom, 1999)。

Westen还争辩道:打弗洛伊德活动的那些年头儿开始,心理分析理论早就与时俱进了,因此,把心理分析和弗洛伊德所持的压抑的婴儿期性欲和攻击欲等等观点死死绑在一起,(然后用砖头一块儿拍倒。本括号里内容为译者所加),这是不公平的(译者按,这又是关天里天天都在发生的活动)。但是,again,在这里Westen同志犯了和上文所述同样的错误: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而且,这些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是否比他们的前辈—弗洛伊德理论—更正确(valid),现在仍然是问号。比如,埃瑞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是否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发育阶段论更正确(valid),现在根本不清楚。

尽管弗洛伊德对20世纪的文化影响巨大,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他的理论已然破产。Westen同志所写的争辩涉及话题很广泛,但是它们或者是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经出现,或者是独立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近来才出现。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顶多对于心理学家中的那些历史fans们还有些意义。弗洛伊德,最好是作为一个作家来研究,心理学家们就不要再浪费宝贵时间了。没他,心理学照样转。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后感(四):不读弗洛伊德,焉知心理学

类别:三十计划-读书-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1

书名: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作者:C.S.霍尔

出版时间:1985 - 10

概要: 此书弗洛伊德心理学内容的介绍,分别介绍了弗洛伊德本人,以及其人格学说全面细致的介绍,人格学说包括了人格的组织结构、动力状态、发展和稳定这四个部分。 在这本120页的小书令人收获极大,不管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人格发展中的求同、移植和升华、自我防御机制,都解释人内心和行为的能量来源,以及为什么有的人开朗热情积极,有的人抑郁,为什么时尚界上厕所都是很“羞耻”的事情这一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1, 弗洛伊德其人其事

由于弗洛伊德梦的简析、潜意识的概念、本我超我和自我等心理学最普遍的概念都是其提出,对很多人来说,心理学就等于弗洛伊德。但对于荣格、马斯洛和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里格曼来说,弗洛伊德就意味着原始、初级和对人的贬低。 但弗洛伊德到底是怎样的人,只有你阅读了他的书,尝试用他提供的理论来分析后,才有发言权。

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位于现在德国弗莱堡,1881年也就是25岁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但他不想行医而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 但由于要供养妻子和6个孩子,不得不从医养家。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特有的彻底精神开始精确在动力的作用,继而打下人格理论的基础。正如他后来写道,“我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究竟是怎样构造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梦的简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于1900年出版,被看成现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但第一次印刷的600本花了八年才卖光。 1909年也就是他43岁的时候,马斯洛第一次获得学术界的承认,克拉克大学二十年校庆上做了演讲。

更多赞誉接踵而至,一战后弗洛伊德已为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熟悉。心理分析学风靡一时,生活每一个侧面无不受其影响。

弗洛伊德对人性(尤其是精神疾病人的人性)精深认识,使他对人既悲观又苛刻。 他认为少数人也许能过一种理智的生活,但大多数人不是靠真理生活,他们依赖幻觉和迷信过得更舒服。他也是社会批评家,他相信,由人形成的社会充分反应了人的非理性。结果,每个新的一代都因为出生在一个非理性的社会中给败坏了。

2,人格的组织结构

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伊特,ego)、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如饥饿、性欲等,具有冲动、孤僻、不理性、没有逻辑、自私和偏爱快乐,不具备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因素,本我是主观的世界,唯一机能就是躲避痛苦,寻求欢乐。

超我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环境吸收了父母的道德标准,继而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一是树立起了理想状态如何,二是好坏标准有了良心。 超我经常在精神上奖励自己(使人自豪)和惩罚自己(使人内疚自卑)。

自我呢?自我就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负责理智的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持人格的稳定。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是不是本我的快乐原则和超我的理想倾向。

解读:

小孩、青春期人冲动、喜欢惹事,并不是他们本身想的,而是人格本身中的本我在起作用,需要更多去理解甚至支持他们的一些反应。 九零后员工也是如此。

3,人格的动力状态

世界是由动力驱动的,且各种动力之间转化,人也是如此。 如思考(心理能)转化为行动(肌肉能)。

而人格做工的能量都来自于本能。 本能也就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这种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将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本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 本能活动路线是从紧张状态过度到松弛状态(如饿了就紧张,吃饱就神经松弛放松了)。

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

本我的冲动性能量和超我的理想性能量构成了人的能量来源,自我本身没有能量,自我的能量整合来自于本我和超我的能量,和环境发生互动,将能量发泄出去,换取所需物质和精神反馈。

人的能量是恒定的,只是在本我、自我、超我中根据自我的状态和外界的环境不断的分配其所处的位置。

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

能量发泄是通过自我的渠道,和外界环境接触发泄出来(比如吃饭、睡觉都是发泄),而反能量发泄则是阻止能量发泄的力。 本我只懂得发泄能量,自我和超我都具备发泄和反发泄的作用。 反能量发泄也可看做“内部挫折”,也就是阻力,只有“外部挫折”产生使人尝到苦头了才产生。

解读:

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能量很足,有的人能量很弱。 充足的人是能量发泄很得当,能通过自我和社会环境很好的互动。 而能量很弱的则是憋屈的,很多能量通过反能量发泄作用在内部消耗了。 而教育孩子很很总要的是鼓励他、理解他和支持他,给予他安全感,使他更多用能量发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本我和超我,而非自残式。

意识无意识

一个心理内容到底是意识还是无意识,取决于投入其中的能量是否大于阻力。能量多于阻力,意识就能感觉到;能量少于阻力,就成立潜意识,深处心底影响甚至支配我们但感受不到。

一个人感觉到快乐还是痛苦,是因为痛苦或愉快的能量超过了一定值的能量发泄作用,这一定的值叫“阈限值”。

焦虑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情绪,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所产生。 焦虑分三类:对外界事物、本我和超我的恐惧。 这三种焦虑经常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而焦虑的唯一功能就是发出信号,使人开展行动消除焦虑。 如果无法躲避危险,长期积累就会把人击垮,称为“精神崩溃”。

4,人格的发展

随着年龄增大,自我对能量的根绝-本能控制不断加强,人格的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我流动变换越来越容易。能量发泄作用和反发泄作用也越来越稳定。人格也越来越具有规律性和连续性,也就是人稳定了。 人格变化由五大因素组成:

1) 生长发育;

2) 外界物质的匮乏和被剥夺(外部挫折)引起的痛苦刺激;

3) 内心冲突(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冲突)引起的痛苦刺激;

4) 个人不适;

5) 焦虑。

求同作用

求同作用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 有“自恋发泄作用”也就是人因为自恋自己,而仅仅选择和自己相爱的作为爱的对象,这也是同性恋的产生原因之一。 有的求同作用是受挫后,观察和模仿成功者以渴望成功,成为“目标定向求同作用”。 还有“对象丧失型求同作用”和“强制性求同作用”。

移植和升华

移植作用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 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一系列能量移植或对象替换中进行的。 比如人的以“口唇满足”为例,小孩子吸自己的手指受到惩罚的话,便会找其他物品来替代。而成人后会由于社会压力而被摒弃,代之以成人方式,如:吸烟、接吻、用舌尖舔唇、饮酒、打口哨、唱歌、嚼口香糖和烟叶、吐痰等等。 且成人的对象选择都是由来自多种生机源泉的能量所共同决定的,这是成人的对象选择作用的特点。 我们将这成为“本能融合”。 成人的兴趣爱好与儿童不同,因为承认的兴趣爱好都有复杂的动机,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都是“凝结作用”决定。移植过程中,随着年龄增大,与最初的选择差异越来越大。

自我的防御机制

自我承担的重大任务就是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威胁和危险。 自我可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能采取否则现实甚至歪曲现实方法,分别如下:

压抑,也就是想法由于反能量发泄而无法进入意识。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但有的人却一味靠压抑来对抗威胁,他们与外界接触有限,给人一种孤僻、紧张、僵硬和谨慎的印象。 他们把过多的能量耗费在长期而广泛的压抑上,以至能量所剩无几,不足以用来与外界和其他人进行愉快而积极的交往。

投射

当本我和超我对自我施加压力时,自我就变得很有压力,就有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他可能把“我恨她”说成是“她恨我”,把“我的良心折磨我”说成是“他在折磨我”。投射是很普遍的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从小受到鼓励要他到外界中寻找行为的原因,而不是研究自己的内在动机。

解读:

这点体会太深了,也就是豪爽的人认为别人也豪爽,小气的人认为对方也小气。 也正如我认为大家需要了解自己向内看,其实是我自己很需要了解自己向内看。

而我们的认识误差也太多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人欲我施他,我欲只是我欲而已罢了“。

反向作用

有时候一个很不喜欢你的人,表现得对你却很热情,这种以其对里面来掩藏某种本能于无意识之中的机制便是反向作用。辨别反向作用主要特征便是夸张,也具有“强迫性”即僵硬而不能适应变化。

解读:

有的时候对立就是统一,小气的人有时候打肿脸也会冲胖子。而刻板僵化的人大多都是反向作用过多的人,也是活得很累很疲惫的人,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

固定

固定作用就是心理发展停滞而不前了,如人离开自己熟悉的旧环境接触到新环境,就免不了焦虑,固定作用更多地人会考虑更多的风险。 人害怕不安全感、失败和惩罚,就会选择停滞而不去尝试追求成熟。

倒退

人到了某个阶段,可能因恐惧而回复到早期阶段,这就是“倒退作用”,如人受到打击了就可能沉溺于个人狭小的梦想世界。也比如人受挫了就绝望、酗酒。倒退行为绝妙例子就是做梦,他使人能够通过奇思妙想来满足活得快乐(不接受现实)。

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定和倒退在我们人身上都拥有,这是非理性的,但必备的,因为这构成了我们自我保护的机制。 所以自我不断的完善,继而能减少恶性循环,而自我的改善需要人的成长发育。 促进人自我健康的发展另一因素就是环境,适宜的环境提供能很好的促成人格的完善。

解读:

如果管理有“狼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区别,幼儿教育没有“狼性教育”和“人性化教育”的区别吧(其实也有,虎妈妈嘛)。但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给予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刚开始环境危险小,小孩子能很好的处理而不至于大量采用防御机制处理和环境的沟通,逐步逐步的提升小孩成长环境的危险性(作业难度、父母对其态度慈祥还是严厉),能促成小孩人格的健康和完整。

管理也是如此,可能“虎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适合被“狼性管理”,“人性化教育”培养的孩子更适合“人性化管理”,所以管理有情境之分,而不能照搬。 这也是如何管理70后、80后、90后的员工性格差异引起的管理风格变化的原因。

4 本能的置换

存在于本我中德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身拥有最初的全部心理能。本能是为了消除机体的兴奋状态,使人恢复平静。 本能达到目的的手段是驱使人去感知、积极和思维,继而推动人去行动(肌肉能)。 而这种行动随着年龄增大而不断复杂性加强。有以下特点:

第一,几乎没有什么成人活动是某个单一的生命本能或死亡本能的产物。一个行为,都是多种本能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要思考来思考去的原因;

第二,一个活动可能是由内驱力(能量发泄)同阻力(反能量发泄)之间妥协的产物。 也就是动力和阻力构成了人的行动力大小;

第三,本能第三种变化是靠防御机制促成的。 我玩不过你我躲你行不行?玩不过你心中已经杀了你行不行? 当外界环境危险时,防御机制就玩这样的把戏了安慰自己。 玩到最后,心里自己都认为是如此的。

但人的梦里充满了许多压抑的欲望,因为睡眠能降低阻力(反发泄作用),防御机制也会下降,所以潜在的动力也就是潜意识就会浮出水面。

解读:

去除掉自己的判断之心,观察面对自己的欲望,永远比躲避(防御机制)来的对自己健康,这边是佛法禅修、内观等修炼方法的理论基础。 只有静下心来面对这些,潜意识里的东西才会逐渐浮出水面,而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是给我们行动带来比意识里东西更大动力的力量。

性本能的发展

弗洛伊德性本能的概念比人们通常理解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人消耗能量以寻求性器官和操作所产生的快乐,也包括人为了求得快乐而对其他部位所操作产生的快乐。 引起人兴奋过程区域就是人的性感区,主要性感区包括口唇、肛门和性器官。 而性感区对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是导致紧张最重要得多根源,人在婴儿时期就不得不对付这些紧张。

5,人格的稳定

人格的稳定是人不断学习和发育成熟的结果,是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倾向于发泄还是阻碍发泄,是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影响来决定。 如果禁令、威胁、危险、惩罚、恐吓、压抑、不适和缺陷占了上风,那么阻力就会在人格中居主导地位。反之,如果成功、喜悦、胜利、适应和成就等占了优势,能量发泄便可能在人格中起主要作用。

稳定的人格是指心理能在做心理功时,已经形成了比较长期而恒定的能量消耗方式。心理能究竟做什么养的心里功,将取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构造特征和动力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历史发展过程。

总结:

以这本书开始心理学的学习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奠定了一系列的概念,三我、潜意识、本能这些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理解大幅度增强。而其他心理学书籍有意无意都会和弗洛伊德的概念进行比较,所以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的好书籍。

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很多时候都有契合之处,也是从“较为低级和初级角度”分析了解自己的理论。 但需要注意也是如此,弗洛伊德比较是治疗病人入手,所以理论难免强化人消极而无法自控的一面。 也更多强调特点的局限性,而积极心理学更多从积极角度来解读人的特点,所以想学习实用角度的话从积极心理学入门会更积极一些。

从coaching的角度来说,想到理解人存在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很重要的,因为coaching的过程是“照镜子”的过程,那么到底照出来什么东西呢? 如果有一些心理学功底,可能会在提问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触及到人自我的设限(阻力),继而意识到更为深入的我并从中吸取力量的可能。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呈现出来的各种冲突,而使人焦躁不安,都是业力所致。前世或今生的业力太重,继而会使人呈现出贪嗔痴种种特点,令人痛苦不堪。

《意识光谱》角度看待此书

《意识光谱》是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意图整合人的三我冲突到大心无我境界的人的意识图谱的书籍。 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解释意识的最表面和浅层的最好的,这种弗洛伊德理论中提到的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以及投射作用等造成了自我的阴影:

个人对“自我”某些方面的沟通,要么是不清楚、无意识的,要么是异化和混乱的,他将这些异化的自我层面称为阴影。

每一个异化都是由特定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产生,因此也是某类病态的潜在产物。

我的理解,阴影大部分是反发泄作用造成的,也就是控制、抑制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种控制和抑制源于有意识无意识的判断。如果是好的,我们就接受自己,如果是坏的,我们就尽力控制自己甚至不让他浮现到意识的层面,封锁在潜意识里面。 所以,阴影越大的人,生活越为沉重。 而这种抑制效应,不但会抑制我们试图摆脱的“坏”的一面,如敌对、任性、邪恶和疯狂,也会抑制已经遗忘的“好”的一面,如活力、神圣、圣洁和高贵等。

正如肯.威尔伯说:阴影造成的意识异化产生两种基本结果:一个是,我们不再感觉那些阴影包含的品质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不会运用他,也不会让他们发挥并获得满足,我们的行动基础被大大削弱;另一个是,阴影包含的品质,又被投射到外界的环境中(如我想挣钱,成了我的妻子和家庭需要我挣钱),我们将自己的能量给其他人或环境,这样的能量又反过来,让我们觉得自己被“胁迫“,有压力,感觉到自己是被迫的,没有兴趣,体验到的压力代替了欲望和责任。

实际应用:

1, 尝试暂时去掉判断自己好坏的想法,去理解自己心里存在的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或许是从本能的能量来源,如果善待他们,会给你生活带来新的动力;

2, 向外看尝试着转化为向里看,如“工作中没有以诚相交的朋友”转换语言为“我潜意识认为工作中没有以诚相交的朋友”,会拓宽对自我的认识。

2014/10/20

本文作者:青岛,Strengths Coach,即将满30岁,从北大MBA休学移居香山计划完成一个梦想也就是“三十计划”送给自己三十岁的生日礼物。 三十计划意图尝试用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整合心理学、coaching、佛法和灵修四大领域,三十即各领域精读十本书,访谈十个人和调研十个机构,效仿西藏十九世纪“利美运动”宗旨即「无宗派」、「无偏见」从各个角度了解人的意识形成和转化提升的机理,以及各个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也为我荐书、人和机构。 微信:shawnchongg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