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100字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100字

《商业无边界》是一本由薛兆丰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8年10月,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一):初识法经济学

以前和一个法学院的同学聊起关于某个问题应该属于法学的范畴还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她反问我“你听说过法哲学么?”学科交叉是吧,现在又发现了经济学+法学—>法经济学。 之前听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能把复杂的道理讲的浅显的老师确实很厉害),结果路转粉,读完了他的《商业无边界》,对反垄断有了稍微的了解。我们常说“市场失灵”,但从没从后面附带上“政府有效”,政府方面保护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看上去好像充满竞争的场面。真正形成危害的不是市场形成的垄断反而是政府支持形成的垄断。此外,反垄断执法者对市场机制缺乏认识,遑论动手调节。(弗吉尼亚学派怎么长的和奥地利学派似的) 重新审视司法部诉微软一案,结果不只像《浪潮之巅》中的巨头扼杀创新企业那么简单。 出版于08年的书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过时,但主要的思想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中图法为什么把这本书分到了D库而不是F库?作者主要针对美国的反垄断案进行论述,国内的反垄断案的介绍,希望能在再版中看到。(快十年了都没再版,估摸着看不到了) 最后补一句,小白看什么都新鲜……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二):反垄断法的中的经济学谬误

这本书是我高中的时候读到的,当时一口气读完了前面两个部分。其中经济学的分析过程让我感觉很有意思,这也是我之后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很多年,从2008年至今,那么多年在反垄断领域肯定有更多精彩的争论,经济学家的,法学家的,政治家的。

但是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地图,其中的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引用的文献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比如公共选择学派几位大家的经典之作,就可以来读一读。

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布坎南的《同意的计算》,杰克·奈特的《制度与社会冲突》……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三):先有观点,后凑论据

读了简版,也就是刊登在经济观察报上的那些文章。一开始觉得还不错,很好的解释了需求和租的关系,算是经济学科普吧,但也是老生常谈,类似于解释机会成本。后面就又开始了先坚持论点,后寻找片面论据的过程。作者对反面论据视而不见,生怕不小心证伪了其摇摇欲坠的观点。

这本书和“经济学通识”有点像,就是陈述作者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仰。也许在大陆,自由经济学派比较混得开,而管制派显得有点马克思了,老派了。

自然垄断,如果是曾经在自由竞争中自然形成的,那么就不容政府去干预。可是有那么多案例确实是借用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作者只字不提。如果你没办法理解坏的垄断能坏到什么程度,你当然也不知道适当的反垄断有时候也会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古代皇权就是一种垄断,他们捆绑销售了整个国家机器,请问这个垄断要不要反。你可以辩驳说这个国家机器不错啊,交易费用下降了。大多数时候这是对的,垄断往往比混乱竞争好,但我们要比的不是这个,而是为什么不能让新的更有效的垄断,替代老的无效的垄断,两个垄断的交易费用都比较低。如果IP电话的垄断,比程控电话的垄断好,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支持程控电话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制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市场,有的时候是行业协会,有的时候是独裁政府,有的时候是民选政府,有的是准备参与竞选的在野党。这些机构都在竞争管制权,竞争胜出者能够用行政命令管制全国所有的公司。请问在这种竞争中胜出的机构是不是自然垄断,那么它的权力应不应该得到尊重?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四):一部“恶法”的诞生

亚当· 斯密曾经说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而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寡头也是西方世界的“多头怪”,斩杀不尽,最终会将资本主义拖入玉石俱焚的深渊。在中国,遮天蔽日的行政垄断往往令人们咬牙切齿,居高不下的油价、话费让“垄断”成了“全民公敌”,经济垄断也难免池鱼遭殃,再加上民族主义情绪的“风助火势”,人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霸权、反垄断的热潮。在上世纪末反对微软霸权的网络狂欢,近两年狙击外资收购的舆论战,甚至通胀周期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声中,“反垄断”都是一面看似天经地义的“义帜”。难产了近20年《反垄断法》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呱呱坠地,几年以来斩于刀下的却都是一些私企并购,并不是人们所期盼的那把“龙头铡”,国字头的巨无霸依旧个个稳如泰山。

其实,不仅是中国,就连在美国,一般民众都对“反垄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反垄断法》视为消费者的保护伞、企业巨头的捆身索,然而,这种幻想却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只是被一帮靠“反垄断”维生的政客、律师、专家喋喋不休地重复,谎言重复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而随着“经济学帝国”侵入这一块法律领地,随着法律经济学流派渐渐蔚然兴起,“反垄断”的护城河开始被经济学的铁骑踏破。《反垄断法》中那些文字游戏、模糊定义在经济常识的“强光”下纷纷现出原形,逻辑硬伤累累触目,堂皇的法律言辞竟然如此地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认定“垄断”的一大依据是“市场份额”,然而市场份额的大小几乎全凭市场范围的认定,可宽可窄,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加诸在“垄断者”头上的“罪名”也几乎全是经济学门外汉的凭空臆想。比如捆绑销售、掠夺性定价、价格合谋等,这些问题要么不具有商业可行性、行之不远,要么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用不着政府杞人忧天、亮出红牌。政府真正应该警惕的,反而是自己下场踢球造成的行政垄断,只有这种市场壁垒不会自动垮掉。遗憾的是,政府很少会有刮骨去毒的勇气,“反垄断”的大棒不会落到自家人身上,反而成了破坏市场竞争的杀器。

然而,法律经济学毕竟只是后起之秀,而蚁附于“反垄断法”上的利益集团早已盘根错节。一方面,《反垄断法》创造了一种可以随意干涉市场竞争的权力,这个灰色地带藏污纳垢,成为不少企业寻租的场所,人人都想让这把“尚方宝剑”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它也成了无数专家、律师营营刨食的“饭碗”,为了生存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为其辩护,不管逻辑上多么漏洞百出。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五):反垄断中的经济学谬误

知道这本书又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节目,其实自己也不是什么铁杆粉丝,就是对节目中介绍的好书很感兴趣罢了,很庆幸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电子渠道让自己知道,原来在自己周围有这么多优秀的书籍值得一读。所谓互联网时代最大化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就在于此吧。Ok,言归正传,开始书评。

整本书按照现有的反垄断法内容,从目标对象、成因、解决方法等所有环节中,出现的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一反驳。可以说是干货十足,颠覆三观的感受。自己读完书后,第一感觉是这些经济学理论自己也都学过为何还会人云亦云,完全没有独立的深刻思考。当然自己的理解不到位有这种因素,但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自己缺乏深刻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只是知其然但没有知其所以然。

首先本书从垄断的类型出发,将目前出现的垄断形式做了分析,从租的角度,总结出了三种形式(权利租、经济租、李嘉图租)。并进一步分析出,在不同的租形式中都天然的存在租的“利润空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认为只要有利润,就只能是往坏的方面发展,至少从一般常识上来看,就是有失公正的。作为行政管理者目前惩治垄断企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价格管制。这种人为地干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本来公平的环境中逐渐出现灰色地带,让竞争的企业本来是为满足消费者为目的,转而向权利的行使者进行竞争“报价”。最终作者得出真正危害大的租方式,是权利租。但这也是反垄断法所没法解决的方面。

紧接着作者从常见的误区出发,进一步反驳人们的常识性错误。比如人们总会从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上进行判断,这个企业会不会行使垄断的权利。常识认为只要行业中竞争的企业数量只有一两个,那企业就必然会行使其垄断权利。但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认知好肤浅呀,首先说企业,作者用了大而美来形容“大型垄断”企业。大而美的企业劳动的分工会更加细化,企业的效率会更高,交易的费用会低于一般社会交易费用,同时更具抵抗风险的能力,还会有网络规模响应产生好的口碑,还会产生长尾的可能,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所以一味笨笨的认为,大了就变坏了,这就好像是说,是老人在变坏还是坏人在变老一个逻辑。其次从商业市场中的博弈来看,让行业中的寡头形成契约联盟,以达到垄断的目的,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想法。大家进入行业的投入成本完全不同,后发的企业天然在成本上就具有后发优势,单纯的提价降价,大家所要承受的成本压力是完全不同这是其一。同时即使对于垄断企业来说,能否形成垄断的效应,也是要遵守市场机制的供需关系来定的,价格定得过高必然还是会减少需求,价格过低自己的成本就会有损失。所以看似任性的一个角色,其实可以选择的方式或者说时机点只有一个。通过科斯定理已经知道,之所以会出现大型的企业就是因为企业可以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所以单纯的从数量减少或是死板的经济学模型上就得出行业的企业数量变少,就会形成垄断,是非常幼稚的武断行为。

说道到底为什么要反垄断,作者认为由于行政权力产生的垄断行业,会浪费社会资源,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对于垄断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后进入的人只能拿到一般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暴利。但目前的反垄断法却设置双重标准,只要是政府同意的行业,就能够垄断。没有政府参与的行业,就会人人自危,随时担心反垄断部门找上门来。所以作者认为,到底反垄断是为了促进竞争还是阻碍竞争,目前看可能是利小于弊。

对于自己读完书后,最大的发现是以前看似了解的那些经济学知识,并没有深入理解,或者说并没有了解到经济学的知识都是一个个实际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使用边界,并非一成不变。总之多学习,多思考吧。经济学是个好东西,了解的越多,越会开阔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