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摘抄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摘抄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是一本由[美]勒特韦克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一):罗马皇帝的名字

加努斯,加里努斯,这两个名字看起来,简直让稍微追求点完美的人士吐槽啊,很容易就搞错

安东尼.庇护,哈德良,图密善,韦斯帕乡,奥利柳斯......

看过《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之后,这些人都能认出来,但我有种想骂娘的感觉

我建议国内还是尽快把罗马皇帝的名字统一一下,不然这本书这么翻译,那本书又换成其他的翻译,让读者会崩溃掉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二):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http://www.langlang.cc/16533947.htm

本书从国际社会学的角度,以“复兴战略”为论述重心,论述了世界强国的兴衰之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以及复兴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教育、思想文化、人口、环境、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等。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三):随想

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共和国末期克拉苏丢了8个军团,内战你来我往有很多几万大几万人的战役,罗马边界却较为稳定,而条顿堡丢了3个军团,奥古斯都就遭受沉重打击而放弃了日耳曼征服计划了吧。帝国初期附庸国体系的防御真的是极度精简的典范。

还有帝国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对这问题的研究太多。内部原因,塞维鲁和卡拉卡拉的改革应该是三世纪危机的滥觞吧?然而军人势力的增强至失控,看来也和帝国鼎盛时期逐渐固化与本土化的防御战略有关,不是单一事件促成。外部原因无外乎是民族大迁徙带来的蛮族整合与入侵,还有波斯取代帕提亚。然而帕提亚的灭亡又与鼎盛时期军队两次占领泰西封带来的巨大打击有关。可见这么一个巨型系统的衰亡一言难尽,你甚至可以把前因一直追溯到它鼎盛时期的光辉事迹上。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四):初读开始

罗马1至3世纪对现代美国是比较有可比性的,作者对全球性战略和罗马之间的本质性相似点找的还是比较准的,即一个政治上的秩序守护和军事上的低成本威慑。

作者强调了军队对于对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工具和威慑作用,对内的作用相对要直接的多。从本书的角度重新审视罗马,可以感到中国最为强大时的影子。被作者所提倡的体系在中国古代史有着相似的贯彻。在体系性的治国和军队的最节约化之间,中国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不过,作者的观点是受到很大的地缘限制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1世纪少量的军事开支和民族迁徙尚未开始不无关系,而3世纪更为成熟的战略思想在民族迁徙的浪潮中被证明毫无抵抗可能。中国历来作为此战略的积极奉行者亦在于中国独特的与世隔绝的地缘结构。自然,美国相似的地缘结构注定了作者的理论将拥有很大市场。

罗马相对来说地缘上是开放的,只有1-3世纪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于作者的讨论方式才有意义。在作者宣扬着这种廉价的战略构想时,多少在辩解一种罗马的侥幸行为。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读后感(五):言之有物

要是一本书里面大部分名词是抽象名词,这本书还不是数学书,那么可能作者是在坑你。

我上次看布克哈特的书,就脚着云里雾里。看了一回啥也没记住。这本书不是,这本书写的非常朴实,直接,直奔主题。而且到现在我还能记住其中几点。

插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极其渣,不如google翻译。

1 帝国为什么要留着附庸国?

2 罗马人为什么行军慢,为什么每天要扎营。

3 战斗越激烈越有利于罗马人的密集步兵和工兵。所以罗马人善于阵地战和攻城。所以只有财富集中在城市的地区才是罗马人可征服的。只有城里人才怕罗马人,会投降。财富分散的地区,比如黑森林,亚洲草原,罗马人即便占领也得不偿失。这给出了罗马全盛期的版图。

4 何谓弹性防御,何谓纵深防御。

5 罗马墙和中世纪墙的不同功能。

6 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海运技术水平,罗马没有内线优势。

7 哥特人从地中海入侵罗马事件

8 帕提亚的动员力不如波斯,中央集权程度也较弱

9 可怕的僭主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