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锦集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锦集

《堂吉诃德(上下)》是一本由[西] 塞万提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95,4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一):去摘,要不可及的星

初中的时候看过的书,当时纯粹是因为这是老师推荐的名著,这次再想起来看是因为有一次出去玩,路过一个西班牙小镇主题的度假村,恰巧浮雕用的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那段,突然又让我再想看看这本书,这次专门挑了杨绛的译本,确实是闲时娱乐的一本好书。

追梦,不能成真的梦;忍受,不能承受的痛;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跋涉,无人敢行的路。改变,不容撼动的错;仰慕,纯真高洁的心,远征,不惧伤痛与疲惫;去摘,要不可及的星。

愿你我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沉醉在别人嗤之以鼻的荒谬里。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二):偏执的人格,高明的谈吐

尽管堂吉诃德临死前痛批骑士道害人不浅,但他生前却将其奉为信仰。他痴傻过、荒唐过,无端苦恼呻吟过,这些都让人啼笑不已。他固执己见,把一切事情都想象成魔鬼的捉弄,硬套进那些他读过的骑士小说场景中,所以他经常被人捉弄而不自知。当然,当他清醒时,也绝对是个见多识广、谈吐高明的博学之士。从他的论诗以及对桑丘赴任海岛总督前的告诫之语都可看出来,这也是人们困惑的地方,完全与犯浑时判若两人。作者借这样一个人物毫不留情的讥讽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人物刻画丰满,还有各种牧师、理发师、平民百姓,层次分明,画面感极强,用典颇多,类比新颖恰当,的确配得上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瑰宝。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三):短评字数过了

1、堂吉诃德悖论:哲学问题,第二册第五十一章

2、什么是疯子?什么是真和假?即,疯子与正常人,真与假,吉诃德和吉哈诺的界限在哪里?

3、谚语即便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的一切,也这个民族足以代表民间智慧,是百科全书:玩笑、谚语、爱情、宗教等

4、我既想当牧羊人,又想当游侠骑

5、不自觉地创造一种写小说的方式,元小说

6、说这本书烂尾的人都是冬烘先生

以上4月10日

——————————分割线——————————

“堂吉诃德的失望招得我们又笑他,又可怜他。我们可怜他的时候,会想到自己的失望;我们笑他的时候,自己心上明白,他并不比我们更可笑。”约翰生如是说。

这本书真的已经内化到我的心里了,每每提笔要写其他的读书札记的时候总要想到他。

回答一下前面自问的第1条问题。

大家总把堂吉诃德当做理想主义的化身,但是在我看来,恰恰并非如此。深刻的思想总是在欲射而未发之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只是皮毛 ,“真理”这种东西就像令狐冲的独孤剑法和阿甘本的思想一样,只能心领神会,说什么传下来的古籍善本有多宝贵,只不过是“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罢了,不然陆九渊也不会说什么“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了。能够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只是那些游离在一本本书里的文字符号,各个时代不同人的笺、疏也只是在为前一种符号更添一层符号,这是零零断断的“至理名言”,是为了迎合大众化口味以求生存而不得不以牺牲自身的深刻性为代价。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四):堂吉诃德读后感

一本大学之前就该读掉的书不知为啥拖到现在,但是好歹还是读完了。

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其实和之前看明清时期所著的老残游记、三言二拍之类差不多,都是借书中情节一窥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堂吉诃德虽然在谈及骑士道的时候疯疯癫癫,但是其他时候却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了。虽然整本书充斥着一些17世纪的腐朽价值观,尤其是关于女人和爱情,但是也有不少现在听起来也毫不过时、充满哲理的话,例如“你千万不要追究别人的家世,至少不要比较别人的家世。一比较,势必分个高下,比下去的就会恨你,你抬高的却不会谢你。”,堂吉诃德的话屡屡让我觉得非常精妙,就连桑丘偶尔也有让人叫绝的金句。

接下来说说我对堂吉诃德的看法。其实在未读此书之前,我多少也听说过一点多堂吉诃德的赞美之词,什么“浪漫的骑士精神”、“坚定的理想追随者”之类的,似乎很多人把堂吉诃德看作一个精神上的鼓舞。但是我并不是这种想法,大部分时候我觉得堂吉诃德对骑士道的追求荒谬可笑,毫无裨益,他被骑士小说所哄骗,追求正确的精神,却不幸用了错误的形式。我相信塞万提斯刻画堂吉诃德的初衷也是讽刺而非赞美,不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自然也有一千个堂吉诃德。

看这本书的另一个乐趣就是书中出现的很多诗歌和西班牙谚语。我看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除了堂吉诃德的坐骑名字被译为“驽梓难得”我觉得很不好之外,其他地方都非常流畅优美,诗歌的翻译尤其厉害。中间曾穿插看了几眼不知道是哪个译者的译本,译文太有现代感,还带着股北方方言的味道,非常让人出戏,选择一个好的译本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上下两部其实风格变化有点明显。下部的堂吉诃德似乎更理智了,不再把客店看成城堡,似乎又更糊涂了,被一路上被那些达官贵人所哄骗。整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的章节,个人觉得有些匆忙和局促,最后堂吉诃德醒悟的部分也太突然了,我本来期待能看到堂吉诃德由糊涂到清醒的详细心理过程。感觉像是塞万提斯急于结束此书,又或者他思路枯竭?不知是否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

总得来说,又看完一本世界名著,满足啦!

《堂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五):非典型骑士

堂吉诃德老生,桑丘小花脸。第一部的“你怎么净叫我死啊”“怎么你临死拉一个垫背的呀”是从《群英会》里化出来的。

书、戏看多/听多了就容易串门。

契诃夫(顺便再提醒一次“诃”音he1)说过,如果小说中出现了一把手枪,一定要让这把手枪打响。大概是避免小说中不必要的描写的意思。(这涉及到何种描写是必要的问题。比如气氛环境描写,比如托尔斯泰对各路人物的“闲笔”和小幽默。可能每一花一草都是作家内心隐秘或故作隐秘的表达?)塞万提斯大概算这样做的典范罢,每次遇到的人物没有最后没有交代结局的。整本书有一种大团圆的情绪,除了堂吉诃德。恐怕没有人认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堂吉诃德临终忏悔是一种比先前更“好”的状态,连作者自己也借堂安东尼奥之口说“他的疯癫比理性更有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堂吉诃德死于学士的“谋杀”。据说屠格涅夫批评塞万提斯对主角残忍,应不单是指二人常吃棍棒,还有结局的因素。

此书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如《何必追根究底》故事的插入。作者在第二部的开头特别吐槽过这些问题,可见塞万提斯是开了后门的,并自卖自夸地提醒我们注意这几处的意义。到后来这种开后门塞万提斯愈演愈烈,甚至用来骂伪作并着实影响了主要情节的时间线。

“每部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堂吉诃德》是喜剧。在桑丘与堂吉诃德分别去做总督的时候,大结局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了惆怅。塞万提斯这本书被归类为“反骑士小说”,然而它的名声却盖过了一切它所要反对的作品,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它们的代表。人言“骑士”,必念堂吉诃德,中世纪的骑士反而在公众的头脑中地位不高。这恐怕与塞氏的初衷相悖?如《西游记》,我认同它是修行之书的说法。在此说法下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反角儿。然而这一折成为整本《西游记》知名度最高的一折,孙悟空也被奉作“反抗精神”的代表。这就是读者的二次创作了,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写作者都不会是唯一的创作者。反过来一想,既然作者在书中指出“堂吉诃德的疯癫比理性更有价值”,人们追捧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否是一种寻求感性共鸣而忽视理性的行为?如果是,且将理性视作行为的最重要要素,牧师焚毁骑士小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学上的东西似乎不能用通常的价值观来衡量?人每见“文学价值”,感性上的东西是保证文学价值的一大要素,虽然这难以解释。因此,人们为之神往的总还是一位“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的骑士堂吉诃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