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读后感摘抄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是一本由何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读后感(一):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一开始看到何老师公众号推文以为是写给毕业生找工作的,但当我看完了全文的内容后,我觉得我也需要! 昨天晚上灵光一现,终于把对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提炼出来了,由于太兴奋睡不着,于是翻开了刚到手的《找事》,一看到自序,我就更兴奋了:

【你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认清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再去了解社会需求,寻找一种匹配。你要找的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你会遇到未知的挑战,但那些都是路上的风景和奇遇。你可能走得快,也可能走得慢,但一定会更充实、更自信。 你要用心去找一件你喜欢做、有能力做好、又能给你带来社会成就感的事情。】 任何人,内心都是需要寻求认同的,所以可能我如此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完这本书,也是在于我正好找到了一件我喜欢,我觉得我自己也有能力做好,并且这件事情也是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事情~那我顺便也就在这里Mark下我给自己提炼的专业定位: 一个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决策心理学硕士资历的中英文导游 之前我就在困惑,一方面我爱上了走出去看这个世界(因此今年刚报名了导游考试,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并不是一个具有资质的导游),另一方面我给自己的专业定位仍然是我热爱的心理学。可是如何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呢?我想到我还年轻时,社畜们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身和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而我不正是同时具备身导和心导的人么!!! 然后我看到了何帆老师在自序里说:我的目标不是做一名导师,而是做一名导游。我突然就对自己的“导游”身份多了一份严肃和在意!我也更加清晰了自己的目标:用我的专业知识,不论是旅途中的历史文化传递,还是在心理上的专业输出,给听到或见到的人,有效陪伴人生路上小小的一段~

如果说自序部分还是一种鸡汤式鼓励的话,那么接下去的正文可以说是更新了我很多观念,并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未来进行了预测,还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不仅毕业生们需要,那些已经工作了却又对现状迷茫的人同样需要! 虽然昨天晚上很兴奋,但睡眠还是要保证~于是今天一起床就又抱着书看,一边看一边觉得,这个说法很好,那个说法很有用,竟然一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并且急不可耐的想要把更新了我认知的这点Mark下来: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这个算是整本书的一个主旨了。然而,有趣的是在于,何帆老师从历史的角度,把“工作”的起源讲了个清楚,从而用于支持他的论点。这应该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一个收获! 【我们现在熟悉的工作制度,其实是在最近3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一种很怪异的制度。这种工作制度先是强调纪律和服从,唯有如此,才能诱使工人放弃反抗。 这种工作制度随后变成了对消费的赞美。为了填补无止境的欲壑,或是为了在人前炫耀,人们会持续卖命工作,全然不顾是否已经迷失了自我。 更怪异的是,工作狂模式备受精英推崇,上行下效,这种盛行一时的公司文化带来了一个过劳时代。】 认识一个事物,采用“溯源”的方法,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探究其起源,从而认清其本质。这是我在何帆老师这里学到的一个方法论,也彻底让我明白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究竟在哪里!(作为一个理科生,一直无法理解历史为什么就是背诵年代和人名。。。)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何帆老师不仅论证了为什么要找事而不是找工作,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比如: 如何找到你最想干的事,而且还能赚钱 如何找到和你一起干事的人 要不要换一件事情做(给有辞职想法的人的解决方案) 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能做什么事(对未来的预测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 关于自由职业者,何帆老师也给出了“一人企业”的概念,以及这样的企业应该如何运营。这也算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吧。因为我想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一人企业”。之前在跟人交流的时候,大家会用传统的模式来看待我要做的事情,也不是特别的看好。虽然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但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别人我要做的是什么,以及我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而何老师的“一人企业”给了我答案~

感谢何帆老师的这本书!更感谢TA出现在这个时间点!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读后感(二):这本书给我们深刻解释了一个词:鸡肋 (铁板鸡架我挺喜欢)

这啥呀这是!一颗星,是给“开卷有益”这四个字的。

你要是这本书说毫无价值吧,还有点牵强。但是你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观点大合集让你浅尝辄止。

难以想象这样一本书竟然让何帆2022年写了一年,是不是找素材找了一年啊?这要是拆成公众号文章都不会有人看,他竟然写了一本书出来……

推荐基本内容相似,更有价值的书影音吧。《拆掉思维的墙》,《必然》(或者看凯文凯利的混沌学院的采访“在当下塑造未来:你所需要的能力、方法与机遇”更容易理解),《心流》,《有限与无限游戏》。

并且作者的逻辑里有个漏洞,他一直在强调古代、之前的生活状态有多么好,生活自由,时间自由等,现在的压力不是人类的本性等等等等。但是他却没提之前的生活有多难。比如打猎容易饿肚子,危险,没有冰箱、空调等。

笔记:

好工作一去不再。

精英教育对穷人不友好。穷人家的孩子感觉到难,不是自己的错。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喜欢的工作,以之为乐。

找事做,不是找工作。

这一章还是有点意思,关于“叙事陷阱”的描述跟工作联系到一起,不过远远不及《有限与无限游戏》里讲的通透。人类是如何陷入到社会为我们定义的游戏规则,

现代工作本质矛盾:喜欢自由却要以时间换钱,并且主动被人管。

消费主义持续加码。社会性目的作祟,需要多少钱又是被“社会”影响的。赚钱,攒钱,消费,享乐,让我们陷入了对自己不断的要求当中。

竟然连成为工作狂也能使一种炫耀性消费?!

社会给我们讲的“正能量”的故事,让我们陷入了“叙事陷阱”,以为自由“TA的那种”才是XX,而“我的这种”啥也不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工作、爱情、孩子教育、收入、等。我们没去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却要努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往往无法实现。

找到最想干的事,还能赚钱。

三个要素:兴趣,天赋,社会需求。

想同时满足,需要不断尝试。

没有天赋:进入生态系统,先活下来,然后混圈子。

没有社会需求:互联网满足小众需求。kk1000铁粉理论。

没有兴趣:联系价值,连接兴趣;工作不是全部,干点别的。

职业演化速度快,专才的风向越来越高,全才更受青睐。

全方位观测数字化,美好生活相关的职业层出不穷,职业天花板被打破。

可以参考KK的观点,如何发现未来变化的趋势的10个方法。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读后感(三):读完经济学家何帆新书《找事》,你会明白为什么“你需要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找不到工作?觉得工作没意思?不知道要不要换工作?

估计大部分人会有这个小心思,有的已成中年大叔按兵不动,有的正的骑驴找马的路上,还有的一身好本事没人搭擂台施展。等等。

按照《找事》的说法:

摸摸头,放下手,再细想,还真是。

受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人们消费自然趋于理性,赚钱和花钱一样难,仿佛变成不可逾越的一道高墙,现实生活催生问题出现。

经济学家何帆深入调查研究,于喧闹与躁动中独辟蹊径,写成《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一书,提出直击本质的观点:

找工作和找事原来大有学问,工作是现代社会中的工作制度,本质上是用时间换取金钱。

世事洞明皆学问。别不信。

找工作,是找到谋生的手段,有被强迫性,应付性。

你看自己爱不爱自己的工作,就心知肚明,豁然开朗了。

找事做则不同,找事意味着先入为主,找到感兴趣、有天赋,还能带来社会成就感的事做,容易做好,做出成绩。

用好你的天赋,直接带来收益,慢慢积累你的职场幸福感,这在现代社会找到不难,但也不是轻而易举。

本书本来是写给年轻人的,但对职场人来说,却是意义更大,涉及转换思维,跟上时代大潮,找到合适的事,成事,成大事。

为什么这本书观点新,接地气,有说服力?优点说个一二。

其一,作者有理论有实践。

何帆本身是经济学家,写过多本畅销书,有理论,有实践,并且他与BOSS直聘研究团队联手,经过大量案例的观察和基于对真实求职场景,攒成此书。

其二,观点新颖独到,引领职场前沿。

我们大多数人沉浸在找工作当中,挣着小钱,谨小慎微,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结果受苦受累的是自己。

如果向“找事”转变,那相当于华丽转身,走出自己看自己。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既能做得好,又能够获得社会成就感,或许就是职场幸福感。

其三,第三章“如何找到你蕞想干的事,而且还能赚钱”蕞触动心弦,蕞核心的问题为我们解开困惑。

原来乔布斯没有说实话,他没有出家修行,而是当个企业家。

这本书,还可以看作冯唐成事学的前传(参看《冯唐成事心法》),冯唐发明成事学,何帆继续往前捋,让你“找事”。

这两本书,职场的人一定要读,并且要读出滋味来,你就赢了。

作者列举“兴趣—天赋—社会需求三要素模型”,

你要找到一件你既愿意干,又能干好,还能赚钱的事。

这是职场新手不知道的事,他们开始只知道赚钱,却累成加班狗。

等到娶妻生子,当上中层,原来的天赋和兴趣已被岁月和职场偷走。

如果社会需求再出难题,遭遇互联网裁员大潮,人到中年只剩下家和妻子孩子,工作没了,总要生活吧?

不会则问,不能则学。

本书还有一节特别管用,打动人。

那就是本章“怎样帮孩子找到他们蕞想干的事”!

何帆写道: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大多数人会无视,认为没用,结果有用的被抛弃在垃圾堆,没用的天天堆在家。

比如这个兴趣班,那个补课班,真心问自己你的孩子适合学钢琴吗?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

7.5

何帆 / 2023 / 中信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