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捕风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捕风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捕风者说》是一本由麦家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捕风者说》读后感(一):还是识人

都说文如其人,看小说其实是云里舞里看不清作者何面目的,除非我和他喝茶聊天。看此书就是喝茶乱侃,不排斥川味十足的茶馆龙门阵,也不计较富阳茶叶稍逊龙井风情,总之,我认识了麦家。

《捕风者说》读后感(二):识人

都说世风日下,都说人心叵测,都说利欲熏心,即便做好充分准备,还是始料未及.

小时侯看电影,总不知道"制片人"做啥,大概是为打杂的老汉老大妈吧?<暗算>编剧署名风波一起才知道这大妈着实厉害,不仅从小门门功课优秀,"上小学,考试从来都是第一名,甚至都没有得过99分;我小学毕业,统考作文满分;我的中考作文在当年已经被收入大学的文学课教材,我中学时代写的文章得过国内诸多的奖,也得到过国际教科文组织的征文奖;我后来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只填写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一个志愿,然后就没有任何悬念地如愿以偿。"而且,大了能够有能力调查<暗算>背景"国安审查小组的几位领导在看过小说《暗算》后表示,这样的小说是违规出版的,里面人物不符合隐蔽战线工作同志的精神风貌,甚至有歪曲,诋毁,丑化之嫌,要追究出版社和原作者的责任。"所以,结论显而易见:茅盾文学奖瞎了眼在乱发.

我脑子突然灌了水,于是找来这本书,看看麦家这欺世盗名之徒究竟啥模样?顺便排排涝.

《捕风者说》读后感(三):读书有什么用

想想应该算见过麦家两次,都是在去年冬天的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

第一次是肯江书记开的青年作家座谈会,那次坐在他对面的后排,看着他下巴上的一点小胡子,细黑框眼镜,额上几道深深的抬头纹,斜斜地倚在椅子里,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智慧,就那样慢悠悠地讲。讲了很多,我记住的是两句话:第一,他们到处说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你不读书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的。第二,我不写那些阴暗绝望的东西,写作是为了温暖别人。

第二次是青创会的闭幕式,有个程序是几位作家代表发言,那天下午还去晚了,从后门溜进会场,坐在最后一排,听得台上的人说,创新不难,难的是创旧,快不难,难的是慢,是要在这个喧嚣的快节奏的世界里,安心的呆在角落里寂寞、孤独地写作。听了这话心里不由得一动,抬头往台上一看,是麦家。

关于“读书有什么用”的这句话,在《捕风者说》中前后出现了好几次,我不会因此而抱怨作者思路狭窄或故意骗钱,相反,我相信这是他最核心的价值认同之一,是这个敏感而略显软弱的书生心中最坚定的信念。读书是读书人的命,不是为了黄金屋,不是为了千钟粟,所有所有的价值与追求,就在读书本身。说是“生命的对话”也好,“阅读的快感”也好,总之你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读书有多好的。

青创会上的那篇发言在这本书中也收录了,我听到的那句话的标准文稿是:“我甚至觉得,真正的创新,有时恰恰应是一种创旧,也就是说,你要敢于在一个日日新的时代里,做一个旧的人,敢于在一个以加速度前进的时代里,做一个慢的人。我常常问自己:当时代变动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做一个不动的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人?当快成了多数人的写作速度,我是否还有耐心使文学本身慢的品质不致失传?当别人前进的时候,我是否愿意独自后退?当大家都被推到喧嚣的中心时,我是否还能安于一个角落继续寂寞、孤独地写作?”

这本《捕风者说》该就是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了。够好看,文字是没得说的,够慢,温暖而柔软的文字让人总有要停下来想想再看的感觉,够寂寞,像远远地看着自己,远远地洞明着世事,够孤独,没有一点喧嚣尘世的味道,只是用静静的笔写着那静静的心情,给我们看到一个清澈的文人,一个软弱而固执的坚守者。

我是在公交车上看完这本书的,那么喧杂的环境里有这么安静的一本书可看,心里觉得很幸运。

《捕风者说》读后感(四):捕风捉影者的内心私密

很遗憾,我没读过麦家的小说。这个写过《解密》、《暗算》、《风声》的成都“坐家”写作者,声名鹊起的时间似乎不久。在买这本集子前,我甚至以为这是一位香港作家,我怀疑他与麦家碧关系紧密着呢。此外,特情小说的写作者,都应有着鬼才式思维;香港,正是各类鬼才的原产地。

不过,这一切都不打紧,谁让麦家行事低调、害羞内敛,远居成都呢。所以,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散文随笔集——《捕风者说》,真是恰到好处。至少我已获悉:麦家是谁,干了什么。

自序里,麦家将本书看做是“我的‘影子’写的一本书”。以此观照,“捕风者说”的书名便可解释。既为“影子”,便有捉影者,便有捕风捉影之说。换言之,书名的同义替换便是“捉影者说”。捉影,其实就是捉住内心的鬼。

内心鬼影憧憧,反映到这本集子上,也是如此。我只能相信,这是一本呓语。它太散乱,思路不清,似乎是在向既往的一切致敬。篇章的出彩处并不算多,或许十年前的文字更像是当时心绪的忠实记录,只是到了如今,因为要组织一个散文集,他们便又重现了天日。

书的腰封上曾提示,这本书满含“另类文字”。好吧,它的确怪异。细数一下,大部分篇章都是十年前的作品——那些犹如呓语的日记体抒发。淡定的短句,并不意气风发,也不言辞犀利,极像是晚上睡眠前,在书桌前摊开日记本,慵懒的记录一天的所为。这些词句情真意切,却可能是未作深入思度的小品。此外,综合起来后,全书话题琐淡,远没更上一层楼。说白了,所有篇章像极了Blog体例写作。

当然,他也有观点,但告诉你的方式却温馨可人。在自序里,他说“今天,文字的力量已降低到最低点,人们必须弯下来,跪下来,趴下来,才能感受到文字微弱的力量”。而在写这篇东西的前一天,我恰好与彤彤去往上图看书,那个安静的下午,我扫视着我喜好的杂志。那些具有大幅画册的杂志,永远是脏兮兮的——被翻腾的次数最多。我们的读图时代,我们只拥抱轻巧容易的,不喜缛杂的文字。有些社科类的期刊永远崭新如初,那些有趣的论调也将长时间,被尘封禁锢在书架格子里。

作为一个“内心羞涩、自卑的写作者”,麦家其实是极度闷骚的人。当然,闷骚如斯,中年范的魅力照样不会舒展。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并不会延展开来,它只会凝集在自身一米范围之内,不会染人。作为一个有着内心私密的人,他大概也是会自曝的。比如《秘密的经典》里那上了师母的数学课代表,《就像两个幽灵》里的“我”,遇到“等待你去引诱的女人”,其情状很让人进行恰当的YY联想。

不过,对于艳遇,他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艳遇不是求来的,而是从天而降的,是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和另一粒沙子的一次默契,是必然中的一个偶然”(P121)。我认为他说的极好。不过,他也说了,艳遇对他而言是“一件困难又困难的事”,所以小说里的人好有艳遇,那些形象满足了平白如水生活中的美好想象。

在《致陌生女人》里,我们甚至看到一个艳遇小说的雏形,甚至是另一种恋母情节的舒展。胆怯的小男生,遇到“像他姐”的女人,他梦游般的失了方向,被对方“用力亲吻了下他无知的嘴唇”,这是对一个可爱小伙子的单纯的褒赏,而“在他额头上亲一下”,又成为对前一个吻的致歉。这事很浪漫吧。我甚至因此觉得,麦家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弱者。

他经受不住外界过多的风雨,最好的住处便是家。担当的责任无需太多,出现在很少的社会场合,没有社交能力,擅长的只是伏在书桌前,读书并写作。他成长于日记。“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写日记,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虚拟的听众,他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少年、青年,后来写小说只是写日记的变奏而已”(P183)。写作是他生命里的必不可少,“写是潜行,是抵达内心秘密的伤痛”。

这样一个人,很《善待朋友》,但脾性也不算好,对妻子“动手动脚,摔碗打瓢,甚至出手打人”(P30)。这样一个人《害怕读书》,十年前对文字垃圾孰不可忍,但经过《岁月生成的刀子》后,便“一直鼓励自己要读身边人的作品,哪怕读得兴意索然也要读,一边恶语相加也要读”(P185)。这样一个人会作《此文给C》,让我们在模糊并意有所指的文字中,玩味他当年的恋情。这样一个人也会写《模拟倡议书》,像极了协会主席的发言稿。

有一些说家乡的短篇,很是应景。《小说富阳》、《散说富阳》,除了让我知晓了这个地方外,并不增添任何情怀。但麦家很真诚,我们看到他小时的成长,看到他人生节点中的《八大时间》。他怀念曾经的老师,《老师姓沈》充满故事。他属兔,所以《我爱兔子》。在《母爱有灵》篇中,我们看到他的眼泪。母亲的故事总是真切动情的,但下一代小生命的来到,更是充满惊喜和焦虑(《无法潇洒》)。

说道成都,我认为他说的极好。“成都人喝茶,喝的是雅茶,喝的是一种气氛,喝的是滴答滴答的时间”。他认为成都“文化上的积淀过于温馨、烂漫、飘逸,缺乏和现实世界搏击的硬朗和灵活”。大概,成都的性情也恰是麦家的性情。

因此,这个成都男人有自己的“癖”,他十分敏感,害怕见人,喜好写信。在《致贝德·西姆》中,我看见的是一种意淫的情绪,自怨自艾式的。在《致玛利亚·科达玛》里,我在谈论应如何做好博尔赫斯的媳妇。

作为一个极普通的读者,我相信他小说的功力。但于这散文,我暂以为文字的功底和其中散发的气质,并不是我所喜欢的。面对他的这些文字,我们现在所需要的面目便是:淡定去浏览完毕,然后把《捕风者说》插到书架上,再也不管不顾。

更多内容,可点击:http://shonline.blogbus.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