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摘抄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摘抄

《浮光掠影看平生》是一本由启功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一):展看平生,如浮光掠影,莫计得失,功到自然成。

腕不论悬与搁,笔不论狼与兔,学不论贴与碑,练不论多与少,字不论古与今。意思有两个,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实践、时间、归纳和不断总结提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我强迫往往功败垂成、欲速不达,二是抛却自我和教条的束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安而乐道,每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老先生一生经验的至理名言。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二):书籍内容不错,编辑质量太差

难道我买的盗版书?

书中的编辑、校对、印刷错误实在太多,所以,有些地方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16页第8行 三、以鼓励夸奖为土。土应该作上。

第27页第10行 又问了这册的-些方面后, -应该是一。

第70页倒数第3行 有根简便的方案。 根应为更。

第140页第10行 一心似醉,两相如倾。 相是不是泪?

其他还有很多。

总之,这些出版方面的错误令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很是气愤。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三):启功与《浮光掠影看平生》

一直很喜欢启功的字,了解得多了,又开始喜欢启功的学问和为人。启功的书,买过《诗文声律论稿》(好几个版本),《论书绝句》等。买了这些书之后,就很想买一本启功的散文集。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学识,可以看他的专著;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为人,就要看他的诗和散文。之前看许地山、金克木的散文,也是这个原因。

前几天在书店看见《浮光掠影看平生》,翻了翻,觉得不错,就买下了。本书以张中行先生的《笑对风雨人生》一文作为“代序”,从内容上看也不是专为此书而作。此外,也没有启功先生有关此书的只言片语,甚至没有编者语。种种迹象表明,这本书是出版社自己编辑的,并非启功先生授意,也非某人请缨。

虽然如此,这本书还算不错。

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启功先生回忆师友的文章,第二部分是一些学术短论,第三部分是有关书画的专论。但是收录文章的时候,又有些界限模糊。如上篇主要记述师友,却又有纪念郑板桥、齐白石的文章,与中篇的《读〈静农书艺集〉》类似,却不在一起。另如,中篇有多篇论书书法的文章,似应收入下篇更为恰当。

此外,书中线描的启功像既不形似,也不神似——是极大的败笔。书中也几乎没有插图,密密麻麻全是文字,排版也没有层次,所以略显单调。

当然,还发现了基础错别字。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都是瑕不掩瑜。这本书我翻了几天,印象最深的是启功先生悼念其师陈垣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以及论述书法的文章。

启功先生记述陈垣先生如何教书,如何治学,每次拿起来读,都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对陈垣先生由衷的感佩;另一方面,是自感惭愧。因为,无论是治学、教学还是为人,如果能做到陈垣先生的十分之一,都会有大成就。但反观自我,却是十分之一也做不到。

启功先生论书法的一个核心是“破除迷信”,也就是将历来有关书法练习的许多神话、鬼话都破除了。启功先生的字好,是公认的事实。当然他也是听着这些神话和鬼话一路走来的,有了实践,才有反思,才知道那些说法是对的,那些是错的。

看了启功先生这些论述,虽不能马上就写出一手好字,但可以规避许多忙修瞎练。学东西没有捷径可走,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却看到庄子箕踞鼓盆而歌。启功先生也是看透生死的人,无聊的夸赞只能显得肉麻。所以最后我也学学庄周,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拿出来,拍着大腿轻歌一遍,以为凭吊: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四):品读大师--------三读启功《浮光掠影看平生》

黄新蓉/文

读启功先生的著作《浮光掠影看平生》,书中体现的都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人心中充满感动。而在研习他的书艺中,我无时不感到这种书品人品融和一体的震撼力量。

一品此书,品到的是才华。启功先生才华出众,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形容他的书法,有个传说,说他生病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谢绝来访”的字。结果没多久,字就被人揭走收藏了。” 对于自己的书法,启功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笑说:“现在就差公厕我没有题字了。”书中,他对书法艺术有详细、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对字帖价值的见解也十分独到,更对学习书法的青年朋友提出了几点建议。启功先生的绘画水平更高,只是被书名所掩而令人忽略。先生早年多作山水,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但因书画有伪作,自古已然,启功先生对于此事并不是十分在意,他是个很幽默的人,如果别人造假是为了糊口,他就会说,“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书中他也对书画鉴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书写自作的诗词,绘画作品均有诗词佳句题识。诗、书、画、印浑然一体。观其画,赏其书,吟其诗,品其印,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而谈论到诗书画的关系,在书中启功先生更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二品此书,品到的是文化。启功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对于《红楼梦》的 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书中《读〈红楼梦〉札记》一文,显示出启功先生对这部古代名著独特的观察。同时这篇文章也是最重要的红学论文之一,对《红楼梦》的避忌隐真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发前人所未发,同时提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红楼梦〉注释序》也收录在该书中,并以提问的方式点出了红学研究的几个极有价值的命题。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启功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更非一般人所能及。……我曾反复研读过启先生的文章,获益匪浅,特别是关于满族的风俗习惯,《红楼梦》中关于真假、虚实以及有意回避清代的种种写法,启先生更是发人之未发,对红学研究启迪甚多。”

三品此书,品到的是修养。启功先生写过不少自勉勉人的好句,如“自重则威,知止有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后一句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他的诗句使人欣赏到形式、内容的真善美,获得人格的修养。启功先生有他独具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启功先生曾经捐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学校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坚决不同意,坚持用先师陈垣(励耘)的名义。这一义举成为传诵一时的美谈。书中的上篇:不将世故系情怀,就是叙述他为人处事之道,对师友亲人的深情回忆,以及对世事达观洒脱的幽默风趣。

今天,谱写华美篇章的一代大师虽已故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感(五):《浮光掠影看平生》读后

三星半

第一次看启功先生书,之前除了看过少量书法基本不了解老先生,看了此书初步印象:伴大师、浸文化、太谦逊、好罗嗦。

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不将世故系情怀”是一些启功先生师友和对他书画产生影响的古人之文化随笔。中篇“能与诸贤齐品目”是一些诗书翰墨札记及研讨论讲话发言稿等。下篇“天地大观尽游揽”是启功先生专业领域内一些小论文讲座。通读下来,上篇最有趣,下篇最干货,中篇最水。

启功先生诗文水准把握不好,毕竟看得少,但先生文采确实乏善可陈,文采不同于幼功,与笨与灵又不同,是那种“灵光一闪”,“金线”般文字质感向来可遇不可求,即使世家出身、后天锤炼都难觅其踪,整书的文学性不强,看个乐趣。

印象较深的是记陈援庵、溥心畲、书画鉴定、书法入门这几篇,谈及1945年亲眼经历溥心畲与张大千在万寿山合作数十件书画作品的场景: “一张大书案,两位各坐一边,旁边放着许多张单幅的册页纸。只见二位各取一张,随手画去……或画一石一树、或画一花一乌,互相把这种半成品掷向对方,对方有时立即补全,有时又再画一部分又掷回给对方。大约不到三个多小时,就画了几十张。……”这一幕描写太有趣,第一次见到对“南张北溥”合作的画面,高手过招,俨然是妙不可言的电影分镜头。暗想如有王家卫按照一代宗师的电影手法做个短片,必然精妙绝伦。同为此篇,还有王维韦应物“学陶”的自然境界诗境,讲“六朝体”“空唐诗”,也是头次横向比较,是个有趣的线头,可以深扯下去。

干货中,书画鉴定有新意。如《鉴定三议》中的“我独无”不宜随便说。《鉴定书画二三例》中的“包黑”“范宽”之笑柄。《书法入门二讲》颇见功夫,写出来自称一派老道。

私以为先生红学和论语品读level还是不够,琐碎缠绕,在细节中超拔不出,不见思想。特别是几篇发言,透着过度的谦逊以至于怯懦卑琐。是原本的性情?还是治学不殆的空乏?看看便好。由此我想,学不可过杂,杂了后自己都犯嘀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