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塚治虫》读后感锦集

《手塚治虫》读后感锦集

《手塚治虫》是一本由[日] 中尾明著 钱贺之译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塚治虫》读后感(一):翻译不咋地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身原作者就不咋地

昨天到手,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感觉只是一个简历表吧。

还不如去看对谈录

或者干脆咱就只看手塚老师的作品得啦~!

《手塚治虫》读后感(二):儿童教育很重要

看了这本书,觉得儿童教育真的很重要。

治虫小时候对虫,对漫画的热爱,以及二战让他感悟到的生命的珍贵,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认为我的童年也大大影响了我的现在。

治虫对日本漫画作出伟大的贡献,为什么日本成年人仍然喜欢漫画呢,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是读着治虫的漫画长大的,虽然关于漫画与儿童文学之间一直有争议,但是,我觉得,很多小孩都更爱生动的漫画胜于文字滴!一部好的漫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治虫先生对漫画全身心的付出,导致对家庭基本没有贡献,他的长子从未和他有过一次长谈,孩子们像迎接客人一样迎接他,当他提着行李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和他说:您再来啊!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啊,每个成功的人都牺牲了很多!平衡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手塚治虫》读后感(三):阅读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开始又一轮地按照自己的豆瓣“想读”书单来读书。为了既能读以前加入的,又能读最近感兴趣的,采取的方式是:最末页一本→第一页一本→校园卡上借阅记录一本→自己书架上未读书一本。也改变了以前过于教条让自己纠结的方针,若是有感兴趣恨不得立刻就读的书插入,就插入好了,读完了再按既定的顺序读其他书。在这一轮的阅读中,“最末页一本”让我有点苦恼,它是手塚治虫的《我的漫画人生》。当当、卓越、京东全部断货,本馆也没有,孔夫子网上八九品的书,都要卖到八九十块,我惊讶于这么新的书(2010年国内出版)居然二手的也能卖到这么贵,可见一定非常好看。多方搜索发现母校馆有,就托朋友帮忙借。结果朋友没看清,拿成了《手塚治虫——用漫画和卡通连接世界》([日]中尾明著,钱贺之译,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而在我阅读这本书以暂缓对正书的渴望感时,朋友说认真帮我找了,架上没有……啊,真是磨人的书啊!

但这本读起来也很好,文字浅白,虽然第三方叙述的视角一开始没那么吸引人,不过逐步地渐入佳境,读到最后甚至眼角微湿,收获了许多感动。总体来说,手塚先生是幸福的人,一生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为孩子们、为世界带去梦想和希望,经历过光辉和成功,是非常充实完满的一生。但自然并不是事事都一帆风顺,虽然手塚治虫在漫画方面极有天赋,从书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瓶颈期”,但外部的环境并不轻松,从而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障碍。1956年前后,以PTA和文化人团体为中心,开始了一场驱逐漫画行动,高喊着:

决不能允许少儿杂志刊登这么多的漫画。漫画会让孩子们丧失读书的能力,妨害他们智力和想象力的健全发展。一定要把大量刊登漫画的坏书从我们的社会中驱逐出去。

在这场运动中,以手塚治虫为代表的漫画家们,以及漫画杂志社的编辑们做了很多努力,收效都甚微,最后大约过了一年,是反对漫画的儿童文学家群体中,也出现了想要了解漫画动向的人,以及评论家菅忠道的发言“漫画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才逐渐把这场驱逐坏书的运动引向结束。

漫画家们和编辑们的努力固然值得赞赏和尊敬,但是从这个事例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悲哀:拯救漫画的,不是身在其中、利益相关的人,而是得益于“敌对方”高抬贵手,漫画才得以存续,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痛,一定让漫画家们很无力吧?

漫画是坏书,会让孩子们丧失读书的能力的观点,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相反,优秀的漫画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的鼓励的作用之巨大,是缺乏想象力和包容度的所谓“成人”极难想象的。我自己是从初中第一次接触到漫画,最开始是CLAMP的作品,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作者,毫不夸张地说,我三观的树立,除了家人的教导以外,是漫画和纯文字的书籍共同塑造的,它们共同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不要失去梦想,信任他人、团结协作,以及对不同的人和事满怀包容。优秀的漫画,用图和人物间的对话就构造了迷人的书中世界,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和成长,这甚至是比只是读纯文字的书更容易引起共鸣。我并不否认有一些漫画的内容不那么“健康”,但这个世界的黑暗面并不是把它藏起来、覆盖住就不存在,家长、社会、政府应该起的是积极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欲盖弥彰,如果社会的风气就是漫画是坏书,不该看、不许看、不能看,那么在看漫画中遇到的有关人生和世界的疑惑无从讨论、验证、辨伪,岂不是更容易偏离合适的道路吗?

总是听到有话说:钱不是好东西,人有钱了就会变坏。钱何其无辜!钱哪有好坏之分,人心才分好坏。

书也是同样。哪里分什么好书坏书,如何正确引导才是关键。错的东西见得越多,才越能知道什么是对的。对错也好、黑白也罢,都是相对的。

与任何优秀的作者一样,优秀的漫画作者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及各门学科的知识积累,随便对待自己工作的人在哪一行都有,不应该仅仅对漫画就这样苛责。手塚治虫在获得“朝日奖”后向孩子们作的纪念演讲中,这样说道:

我所创作的漫画,肯定是有故事情节的。这些故事,不是我随意胡编乱造出来的。在我的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我想传达给读者们的东西,想告诉孩子们的东西。所以,如果读了我的漫画的孩子说:“哇,原来手塚治虫,他想述说这些事情,这些漫画,是表达这样的内容的。”那我的目的就实现了。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对它们读者和观众的期待,不也正是这样吗?

有人可能认为,读图不那么严肃,空有快乐而不会有思考。毛姆说:“请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的,所有的快乐本身都是很好的,只是它们造成的后果,常使敏感多虑的人想要逃避。”而正确对待快乐,审慎地选择正是每一个人成长为能独立思考的人的必经过程。在我意识到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好,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和收获以后,我更进一步了解到,书籍、漫画、电影、音乐……乃至整个社会,只要能获取知识,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什么内容、什么形式或许都没那么重要,因为阅读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手塚治虫》读后感(四):激情和持久的耐力,勇于创新和挑战,成为工作狂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

看了这部传记我才深切体会到爱迪生的名言,手冢治虫的伟大成就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是国内现在唯一的一本动画导演的传记。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文里的治和治虫都是他。

1 有环境,家里的支持

1)艺术的熏陶。父亲是有名的摄影家,对电影和漫画很有研究,给年幼的治买了许多漫画书。还买过一台法国产家用放映机和一卷《米老鼠汽车旅行记》的电影胶卷。母亲的兄弟是日本画家,母亲和画家冈本太郎自幼就是朋友,所以母亲对于漫画也非常了解,每年都带治参加“漫画电影大会”。母亲还经常带治去宝塚剧场,培养了治对音乐、戏剧的爱好。

2)家人的支持。治医学部毕业,面临选择做医生或是漫画家,他无法决定,母亲鼓励他选择他更喜欢的漫画。

3)书里没提,但我想手冢的妻子冈田悦子一定是贤内助。手冢可以放手一搏取得巨大成就,背后一定有悦子默默的的支持。手冢工作忙,和孩子们都不怎么见面,孩子们对手冢的印象是“那是偶尔买很多礼物来的、很和气的叔叔。"

2 关键要有爱,动手能力强

1)昆虫爱好者。治家后面有一片杂树林,是昆虫的宝藏。直到战争结束后,治再次收集昆虫时,忽然想到空袭时死去的人,“生命只有一次”,从此不再做蝴蝶标本。比起采集和研究昆虫,他更热爱在大自然中拥有生命的昆虫。初中时,治画了有500多种昆虫的《原色昆虫图谱》,为了得到理想的红色,他甚至割破手指用血做颜料。没啥可画了,治也没有松劲,出杂志《昆虫的世界》,加上昆虫研究和观察日记。他在杂志中画漫画吸引读者。

2)科学少年。治从小表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阅读天文学杂志,买天文望远镜,自制天文仪。在小学时办了杂志《世界万有科学体系》,介绍昆虫、花草、火星等自然科学。杂志都是自己印刷的,从钢板刻字发展到誊写版印刷。

3)成为医生。治差点得了败血症和失去两只胳膊,病好后他对医生充满了感激,心想医生是了不起的职业,就动了想学医的心思。军方强制初中生早一年毕业当兵,治选择当军医,考取了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业部。入学第二个月,战争就结束了。但在以后繁忙的漫画工作间隙,治虫还坚持学习医学,33岁时拿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

爱好漫画和卡通,下个部分具体讲到。

3 成为神话

1)业余爱好者

治三四岁起就爱上了画画。

他擅长讲故事,不太喜欢现实中的事,而会想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吸引人。

小学三年级时,他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写出了长达三四十页的原创故事。

因为喜欢看田河水泡的漫画《大个子将军》而开始临摹漫画。

在漫画电影大会上迷上迪斯尼的米老鼠。“哗啦哗啦漫画”,即手翻书动画,治画了一千页的书。

战争期间,初中生在兵工厂从事强制性劳动,训练很严格,治把空闲时间都用在看书和画漫画上,画了3000张漫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2)成为漫画家。

战争结束后,治决心成为一名漫画家。

治以前是画长篇漫画,《每日新闻》要求四格漫画,于是他尝试画《小麻的日记本》,没想到很受欢迎,这是他第一次成为印刷品的作品。当时报纸纸质不好,治改良用粗线条画。画四格漫画时漫画会有五六个方案,选个最好的画。

治想找地方出版自己以前画的长篇漫画,找漫画界长老商量,两人合作《新宝岛》,卖到脱销。后来他收到更多出版社的约稿。治对于喜爱的项目来者不拒,加上有战争期间闲时画的3000张漫画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的作品。

治希望到东京出版漫画,他一开始被拒绝了,还被批评没有专业美术功底,他变得谦虚。东京漫迷给出版社发了很多信请求出版手冢的作品,于是《漫画少年》开始登《森林大帝》。发展到后来,治每月连载十部漫画,每天只睡2、3个钟头,年度所得是关西画家里最高的。他不听别人的建议合法避税,说这样社会会承认漫画家的地位。

治虫成为漫画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时,还向新的领域挑战,他在学习杂志上连载科幻小说《蚁人境》,决心创作漫画难以描述的故事。

3)电视动画导演

东映电影公司制作的《白蛇传》激发了治虫制作卡通片的欲望,他想学习卡通的制作方法,就接受了东映的提议,合作由《我的孙悟空》改编的长篇卡通《西游记》。

由于成片《我的孙悟空》和原版很不一样,治虫决心自己做动画。他把画漫画得来的钱全部投入到“虫制作公司”。

第一部作品《某个街角的故事》获得了成功,但它没有收入。

治虫决心制作电视卡通以取得稳定的收入。但每周30分钟的工作量,虫制作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治虫考虑减少画面的数量,多运用静态的画面。同时开发了”银行系统”,将使用过的画稿整理分类好循环利用,比如,人物类,首先是阿童木、茶水博士,然后是按每个人物太细分的表情或身体部位来分。动植物、道具、自然现象都有详细的分类。即使这样,创作人员也得每周三个晚上通宵工作。剧本方面,那个时代的剧作家不了解漫画和科幻,于是治虫加入SF作家俱乐部,委托里面的作家为《铁臂》写剧本。就这样,第一部国产电视卡通《铁臂阿童木》在富士电视台播放,获得了众多的人气并传播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不久,电视由黑白时代走向了彩色时代。治虫决定把《森林大帝》改编成国产第一部彩色卡通。但是彩色卡通成本太高,电视台也出不起,治虫很有国际意识,他要在国际上引资,“让美国的电视台也来出资”。在制作《森林大帝》时,治虫用心研究了颜料,迪斯尼的卡通用了200色,虫制作只用了80色,用巧妙的配色来提高视觉效果。

《铁臂》和《森林》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治虫终于站在了故事漫画和电视卡通两个领域的最高峰,他实现了要成为”日本的迪斯尼“的梦想。

在以后的24年里,治虫靠着漫画和卡通这两条腿,不断地进行着挑战,直至生病去世。

4 一些感想

1)漫画家的责任感

治虫致力于创作让孩子们心灵变得更美好,更丰富的漫画。战败后占领军(美军)来到了日本。喝醉的美国兵问治问题见他反应慢就打了他。治认为这是沟通的问题,因为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产生了歧视、欺凌,纷争。他在各种漫画里不停地提问这个问题。在治虫人生的最后十年里,经常远赴国外传播日本文化。

2)受嫉妒的漫画

原来动漫大国日本也有敌视漫画的历史。家长老师认为漫画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坏书,甚至连《阿童木》都受到攻击。手冢反驳说,孩子喜欢漫画是因为漫画富有现代感,简明易读节奏快,还能在漫画里寻找梦想。值得考虑的是,漫画的表现优势在哪儿?漫画可以满足受众怎样的需求?

3)做动画

美术基础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有创作激情和持久的耐力。被激发的创作欲望要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要有好体力,能承受加班。

借鉴好的动画作品。治看过130次《小鹿班比》,因此修改了《森林大帝》的结局,由莱昂成为大王改成“一切生命最终必然走向死亡,而自然将会永存",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提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