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抵制喜剧读后感1000字

抵制喜剧读后感1000字

《抵制喜剧》是一本由洪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抵制喜剧》读后感(一):《洪洋的深沉》

洪洋一直是一个在小说里一起笔就显得很深沉的作者。他的这种深沉,是在低处的,是低于一般的深沉的。正如在《抵制喜剧》这个小说里一样,即便是“我”和混混在巷子里相遇,也可以表现出洪洋独特的那种带有“我也不用多说什么,随便吧”的深沉。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小说是《抵制喜剧》和《不过是open》。看洪洋的小说你不会觉得身处于一种飘渺的世界,反而会觉得一切越来越真实,粗糙的依旧粗糙,残酷的依旧残酷。

end

《抵制喜剧》读后感(二):被陌生化了

洪洋的《不过是open》,黑蓝推出自己的商品,先是网刊,然后小说奖,接着出一系列的书,等待一系列的媒体曝光。作协那点作品在市场经济下被指责为岌岌可危,一度背离体制和市场的黑蓝文学在这时候高调,新鲜得就像救世主。但还是小众的。会不会成为庞大文学史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我想问的是他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小众的,《不过是OPEN》是黑蓝小说奖的作品,但是洪洋用了太多陌生的词语,显然光这一点他们便吓走了一批读者,其次那意识流式的叙述,完全符合不了正常逻辑这样的阅读习惯(在这里我还悄悄地想意识流这样逻辑很弱的作品是不是在二三十年后会走红)。但它描写日常生活,关于女孩,青春期,火车。这应该是很有卖点的词汇啊,结果洪洋就把它写得陌生了。

《抵制喜剧》读后感(三):抒情的质地——读洪洋小说集《抵制喜剧》

以读者的身份去面对洪洋的作品,我们似乎不能避免地会被“触动”。在大众文化批量化生产的背景下,在情感模式可复制传播且显得日益廉价、麻木的时代里,作为个体所拥有的情感体验显得稀少而珍贵。然而对于一件创造性的作品,能否唤起受众的情感——感动、振奋,甚至愤怒、失落——仍然是我们衡量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这触动读者感情的整个体系,落到写作者洪洋身上,似乎又与他自身的个性分不开(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个有趣又严肃的话题)。洪洋的敏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一个不断行走的状态中,使他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有时甚至是窃听者),进入他目光的人与物更是囊括了包括“我”在内的整个世界。他探究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宽广进而宽厚的视角仰赖作者的耐心和勤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然、自发、持续的才能,它为作者塑造,更塑造了作者,“他发送文字如同发送触须,伸向世界漏水透风、色彩斑斓的物质。”(卡尔维诺评价弗朗索瓦•蓬热)——这种触角早已长在了洪洋体内。

优秀的作者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经营自身的禀赋,抛光打磨以至宛若天成,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文本的潜在结构在向内和向外两种维度上同时展开:“走路就是为了坐在窗前,看一团团水和空气弃我而去。”(《不过是OPEN》)——最终,洪洋成为这样一个既热情又沉静的观察者,目光退后,自身内陷,这种内陷打造出的文字世界又与宽广的真实世界的纹理产生了奇妙的吻合,就像宇宙中的虫洞,构筑起两类视界之间的管道。

探究一个作者的人格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不由得再次提及这一点。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写作的态度,其写作的纯度,和他在写作中将抵达何处的可能性等等答案。洪洋自身人格与写作之间的吻合,揭示了他小说的复杂性(即“宽厚”),他不是端坐云端尽叹世间美好,也不是以愤怒的姿态尽数社会黑暗,他一视同仁。就像他所爱戴的纪德说的那样:“一个人正是通过自身的矛盾,才表现出坦诚。”这同样决定了他作品中的抒情的质地——它不廉价,也并非轻易得来;它直指人心,无所畏惧。

《抵制喜剧》读后感(四):《评论转载:<李杰彬:现场的原声>》

李杰彬:现场的原声

——读洪洋中短篇小说集《抵制喜剧》

无论从语言还有情节,洪洋是一个典形淡妆者,很少用浓烈,复杂的手法去刻划故,所以有如沐春风的舒服。他的小说与其说有贵族色彩倒不如说他有一种诗人气质,他的某些语言,意境有着诗歌的优美和迷幻。

《抵制喜剧》是个很黑色幽默的词组,同时也是句不错的响亮而奇怪的口号。拿它做书名再好不过了。这本书,是一本有关“旅程”的书。出发、到达、居住、离开贯穿其中,同时有孤独得让人觉得冷酷的精神力量。如他在《不过是Open》中所说“尽量不让自己找到同伴,保持缄默,保存命运中最愚蠢的部分”。洪洋擅长借用小说叙述生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的灵魂,写他的等待、迷惘、老去,甚至一口气追溯到时间本身去。

洪洋对语言很着迷,这种着迷不是指对制词的苛求,而是对词语的各种属性的探索。这使得他的语言深刻独到而有些霸气,感染力很强,而且具有诗性,这可能和他早期写诗有关。《镜框迷面》里很多的句子就是这样的,比如王丹的神秘和他不断重复的:永远无法停止的忧伤。时的场景就有着诗歌的现实与迷幻的双重张力,让有人突然一振的感觉。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诗意的,同时也是荒诞的。在这种两极中我们似乎可以思索:诗意或许就是荒诞。

《抵制喜剧》里作者本人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描写如些生活,很多东西不是不为人知,而是你根本无法去面对它。在小说中,洪洋写了一个男人,写他的全部耻辱,一个受过教育,不甘于堕落,又毫无立场的男人。无论是他从事的工作、他所受到的对待以及在他身上遭遇的爱情,都带给他耻辱。洪洋没有对这个男人产生悲悯之心,也没有刻意丢弃一个男人的尊严。他做的就是还原这一切,让人看到耻辱的诞生,看着人如何被钉在社会之中。让人从他的小说中感受到的是,在这种我们所处的耻辱的中心,我们似乎无法拒绝无法逃避甚至很依恋。《不过是open》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作者通过接人,旅途,(火车和汽车,等车)现出了十数个场景,并都作了精致的描写,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犹如置身一处曲折的山水,山穷水尽疑无路,花明柳暗又一村。衔接之处足见其妙。《内,充公》里作者以一种缓慢,而又鲜活的语言,以像记日记一样精准的方式记述了十来天发生在生活里的小故事,他几乎是不作任何艺术加工。语气里可以读出长途跋涉者的疲倦,久别重逢的激动。人物栩栩,性情皆从事中露,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故事。它没有什么内在深度,也不会有什么浅薄陈腐,他就是一种现场的原声。

黑天才的小说已经越来越丰满到位了,越来越珠圆玉润,及人之所不能及。这几年他用不断的自我完善哲学观来表达或描写我们这个无聊的社会的现场。当然这并不是黑天才的高峰,这只是他的一座小山。他能写得更好,他将写得更好,因为现代艺术就是个人的不断深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