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企业巫医》读后感锦集

《企业巫医》读后感锦集

《企业巫医》是一本由(美)米可斯维特,(美)伍尔德里奇 著,汪仲 译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业巫医》读后感(一):管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就像书的前言所述,这本书适合两类读者:一类是买了大量管理书籍被各种管理理念洗脑混乱的职业经理人,另外一类像我一样刚刚对管理感兴趣,需要建立起正确的大局观的局外人。

两位作者使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管理学科中的各种思想风潮、宗师泰斗人物、术语及关键词等诸多内容,可以快速正确的建立起正确的体系概念,并在当今国内管理全部西化的营销潮水中保持清晰的辩证、批判性思维,避免自己迷失!

《企业巫医》读后感(二):老书重读

这本书到手才发现确实就是很久以前读过的。只是这次第二次重读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消化起来似乎更容易了一些,也算是这几年读书有了进展。

但是具体到这本书来将,作者主要批判的就是流程再造所带来了的管理界迷失,或者说管理界给实务界带来的迷失。不过反过来想,为什么企业再造在当时获得了那么多的欢迎与鼓掌?说明企业再造思想可能没有全对,但是找准企业界的“痛苦”上还是有点准头的。

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让人系统地从中端,不是理论研究端,也不是企业操作端,来思考到底是什么管理。不过如绝大多数管理书所写的,作者没有去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更多地指出了什么不是管理,或者说什么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管理。

似乎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又似乎还没有全部明白,还需要读读这本书!

《企业巫医》读后感(三):难以忽视的真相

群星闪耀的管理学精英们,在光芒四射的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呢?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会少了书中提到的斯隆、德鲁克、彼得斯、波特的一片天地,他们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推崇的。大师们思想的传播,都是通过著书来实现的,这一人类思想传播的媒介仍就延续着它的传奇。思想要延续其生命力,不止是继承,还需要对其批判,找出当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在历史的轨迹中延续的更长更远。本书就是一位戴上“黑色思考帽”的旁观者,对管理产业理论中主流思想进行了矛盾的分析,展现了人们以前忽视的真相,给那些“追星族”上了很好的一课。千淘万漉虽幸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练就一把宝剑需要不断的锤炼,成就一种思想也需要不断的继承和批判,这是我们对思想最好的“礼物”。

《企业巫医》读后感(四):管理理论的产业分析和理论审视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几个地方:

1. 管理理论产业的生态分析:

推荐序中提到学生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脉络清晰:

上:理论基础深厚严谨的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中:企业管理理论

下:企业实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直接面对客户。

后文详细介绍了中游:理论发端,出版,演讲,商学院,咨询项目等等,比如如何将书买进排行榜,和接踵而至的商业利益。

2. 管理理论的缺点

作者在前言中列出了管理理论的四个主要缺点(p10)如下:

1) 本身没有自我批判机制 - 这是区分一个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基本标准,试用范围,是否可重复... 管理学科本身似乎久不太满足这个条件;

2) 使用的词汇不能厘清概念,反而令人混淆;- 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居多,但好的文章,一定是要直白的,如连岳所说;

3) 常识的堆砌 - 这点还好,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新理念慢慢变成了“常识”

4) 各种流行的玩意儿,相互矛盾 - 在充满焦虑和不安的时代,大师和先知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上讲,各种新理论和宗教的安抚意义差不多。 但不同于宗教的是,所有理论都有应用的范围,也一段时间内也能看到效果,不管用的时候就需要新的东西出来,制造下一个热点,大师各种理论就应运而生,如同秀场潮流。

3. 管理学理论的沿革和变化

选了几个流行的观点及业界实践述评,慢慢看。

顺便吐槽:且不说中间的拼写问题,单看封底大字推荐中“气管书籍”,都不知道它怎么一关关过审付印的,这工作质量实在是打击对纸质书的信心。

《企业巫医》读后感(五):管理祛魅道阻且长

这本书历史悠久,也属于需要清理的库存之一,基本描述了2000年前企业管理理论现状,从企业,公共部门,个人管理三个方面,用现今的说法叫祛魅。问题源自于管理领域的理论在个人包装和推波助澜下,寄希望于企业问题毕其功于一役,包治百病,未免被称作巫医。 管理理论而言,从认知的角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验证,落实,调整,优化,检验,是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初始阶段问题涌现的背景下,个人经验,战争借鉴,政治治理引进,在逻辑上自洽,表达到位,容易引起共鸣,而整体学识环境薄弱的背景下,传播的放大效应,未免会产生一群江湖术士,如果刻意包装,巫医在所难免。 彼得杜鲁克作为管理学非学术派的商业创始人,虽然学术功底优良,但不符合学术严谨的科学范式注定不属于学术领域的认可,却备受企业界推崇,确实,提出的知识工人概念,相对泰勒科学管理的流水线模式,远见和视野令人推崇,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第一人。

彼得斯《追求卓越》确实是建立分析维度的企业基因探索模式,汉斯,明茨伯格,书中提到的不少大师的著作均有拜读,对视野的开阔,多逻辑的训练,对思维的整理,确实大有裨益,流程再造,领导力,创新的窘境与陷阱,竞争理论,等不少理论也有所接触甚至有所应用,但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因场景而异。

作者的批判态度是对理论过度营销的反思,当理论过泛,缺少实证,引入误区,弊大于利时,确实需要不同的声音对削足适履,僵化的借鉴和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盘点,总结,才能对管理学中泥沙俱下进行筛选,健全和完善有效的学科体系。文化,组织,环境,人的认知都会对管理行为的结果造成影响,变量的识别和判断从来不是个简单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公共部门和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变形倒未必是大师们的刻意。

近几年反思比较多是当下中国管理培训的乱象,相对而言大师们总算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对热点问题,现象洞察后的精巧的解决方案的传播,而国内太多大师只是对海外理论大师的抄袭,借鉴,个人经验的总结,只不过在认知贫乏的当下市场倒不欠缺。可见,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构建仍有巨大的空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