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今读》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语今读》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语今读》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3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今读》读后感(一):10.11

且不谈李泽厚先生的具体注解如何如何,我想专谈他所理解的儒家。儒家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这是当然。儒家那一套伦理道德、礼乐规范更适合统治阶级,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个公民都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样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较之于道家,儒家更受统治者推崇。其次,儒家具有包容性,三教合一,儒家依旧处于主体地位并开始影响道和释,佛家说的孝顺父母、亲近友邻、正直诚信,其实就是儒家教义。李泽厚先生说儒家具有半哲学和半宗教的特点,我表示赞同。黑格尔笑话儒家根本不是哲学,而是道德常识,于今日看来,儒家似乎也不是正统伦理学,它更像宗教。说一个团体是宗教,那它必定追问人生的归宿所在,而儒家教义中提到了。最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如果真要给这本书分类的话,我更想把归到政治和人生,其中的仁政礼制、为人处事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论语今读》读后感(二):重拾看书生活

这本书买了七八年了,看了几页便弃之书架。想看它,是因为一个朋友。虽然我还不能他把我当朋友还是一般的熟人,但是我开始把他当朋友,从他鼓励我空闲时看书开始。嘴上说着没时间,手却去拿了落灰的《论语今读》,还断断续续买了些书,心里隐隐约约有了看书的计划。这本书不是他建议后看的第一本,但是那之后看的其中之一,至今已重拾看书生活近半年了。之所以说重拾,是因为自己骨子里就是个文绉绉的书呆子,初中时没有多少可看的书,借过并手抄过别人的《简爱》,遇见喜欢的句子会工工整整地抄在专门的本子上,这种抄写习惯一直维持到参加工作。高中时没钱买书,和好友扬言将来来个书店,后来我没有开书店,她也没有开咖啡馆,但友情岁月美好,流连在学校旁边的书店和学校旁边的公园里旧书摊看书的那些日子至今仍觉美好。大学期间很多时间也是泡在图书馆里,因为没见过那么大的图书馆和那么多书,也因为没钱出去浪……工作后耽于应试,后又忙于带娃,离闲书便远了。还好有人提醒我看书,提醒我想起了看书的记忆,无聊的时候多了一个可消遣。既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学习,生活也多了一分书香。

《论语今读》读后感(三):获益匪浅!

#blog

先来,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昨天随手送给了朋友。一来,李先生的解读虽然是初学者的极佳入门,有着良好西哲素养的哲学家引导读经,能贯通中西思维,更能提贴合当下的意识,容易入门,外加李先生的解读旁征博引,也不容易令阅读体验过于生涩。但,李先生并非是注家,与其说,他是在解读论语,不如说是借论语贯通自身的哲学系统。于是,他的解读,处处落着了“我见”而非无我之境。这大抵是哲学家的做法,而不是经学家或者文献学的做法。借着李先生的解读入门,颇为有趣,不过,若说进阶,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若能统和在李先生的哲学系统中,未尝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对于我,李先生的解读似乎有些不着要领,而李先生偶尔会引用杨伯峻和钱穆先生的注解,并统和论语集解的内容,似乎,更加少了些主见,多了些客观。这倒是更符合我阅读的需要。不过,之前我读过杨伯峻先生的本子,大概是因为自己太年少,尚不能领悟杨先生的功力。为此,也为阅读体验之糟糕给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分。只是今天再次回想起来,有什么阅读不是枯燥的?恐怕阅读什么并不重要,而是阅读本身便是一个堡垒,给自己的心,安了家。

也许是近日来练习瑜伽的变化,从前,我对于语言的华美有些近似病态的喜爱,喜欢的文学大多是阅读体验好的文章,而对于有些部分自己尚没有能力欣赏的文本,几乎是敬而远之。于是,我错过了很多极具价值的文本。而现在,自己慢慢能够安静下心来,于是很多过去绝对看不下去的书,也能慢慢读下去了。过去的论语,几乎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而现在,阅读的兴趣也随着自己对外在感官的刺激的减少,愈发的澄净。一并读论语,一并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我开始找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内在的宁静, 与日俱增,而我也更加能够看清和分辨,短暂的人生需要怎样的读物,陪我度过。

现代社会的弊病已经不是无书可读,而是读什么书。于是,选择怎样的感官刺激,便是一件大事。宁静的内心中,怎样的书,都是有趣的。而且,这种内在的宁静带来的主观性过强的倾向也慢慢减弱,看待世界也更从自己的视角,走向了对于他人的深沉理解。这便是不患不知己,而患不己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