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游记读后感精选

中国游记读后感精选

《中国游记》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游记》读后感(一):可爱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真是可爱啊!

最近在读他的中国游记。他当时毕竟很年轻,有点沉不住气,不过写的东西一点也不违心,也很真实。

他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心里的矛盾性,他游历中国江南等地方时,总是在抱怨哪哪不好,可是当他回首这些经历时,却产生淡淡的乡愁,他多么想回到北京啊!

要我说,他骨子里还是非常热爱中国的,不然他也不会那么的喜欢中国文学。

他的书里还写道,"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学问等,纵使是个中国人,只要还没达到心智昏聩的程度,一定比我这一介游客更不堪忍受"。我想的确如此,但恰恰又是由于他的一位理性的外国文人的身份,才能够把当时的中国写的那么真实。

《中国游记》读后感(二):一个日本文学青年的眼

他怀有中国的乡愁,一直想来中国看看。

而幸运的是,有报社愿意赞助他的行程,提供各式的接待。而他当然也欣然接受,来到念想中的中国。

想象终究是要和现实对接。来的路上并不愉快,船的颠簸导致身体虚弱疾病来临,抵达上海也只是匆忙地一瞥。

他游了上海、江南、北京和天津。

无可避免地看到中国和中国人某些丑陋的一面,当然也感受到日本侵略行为的负面影响。他关注中国的女性不过也只能从青楼女子入手,就像中国人也关注日本艺伎一样。

中国那些热心革命的青年跟他或许是没有办法心灵交流的,他也只能睁大眼睛看。那本不是一个景色依旧的河山,政治的因素已经涵盖到了生活,生活也被战争所牵制着。

由此,或许他真的不该在那个时候到中国来,让现实去打破想象。好在,在看了之后,他愈发觉得北平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游记》读后感(三):这个执拗又骄傲的男人——芥川龙之介

最早读他的短篇,寥寥几百字的嘲讽文章,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看什么都不顺眼。

后来发现,他还真是的是看什么都不顺眼。

去中国游玩,一般的作家不管怎么说,也会说两句好话,毕竟是一个新的环境,就算不好,正常人也都会释然的说两句理解的话吧。

但是这个大写的直男就是不肯。

我都能一边看书一边看到他冷漠高傲的脸。

以前读奈保尔的时候,就发现奈保尔的冷血是他成为一名合格游记作家的必备条件,虽然混蛋,但是好歹也是人,起码知道对自己好一点。

而芥川龙之介呢,什么嘛,只是因为生病就选择了自杀。

执拗又骄傲到这个地步,这个世界上也真的只有他一个人了吧。

但是他也有心,于是根本也不拖沓的把对北京的喜欢大声的宣告了出来。

这个执拗又骄傲的男人,还真是可爱呢。

《中国游记》读后感(四):偏见的和真实的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难接受的,作者眼中的中国简直是一无是处,诗情画意的西湖的换面他给一个撒尿的人来个特写,京剧名伶的绝代芳华他来上一把黄鼻涕,让你不得不一边读一边骂作者的神经质或者偏激狂。

但是合上书,你把刚才的换面重放一边,你又怎能否认它的真实呢?那个时候的中国百姓就是那样平常,没有那么多得光环和美梦,就和现在一样。我以前读得书里很少有这样直白的描述,所以让我对历史总是抱有幻想,是不是文人骚客风流倜傥,美人芳华不食人间烟火。但是这些是作者或读者选择性遗忘的后果,作者把所谓不雅观或者不特殊的地方省略,把与众不同的地方放大描述,然后再加上读者的想象发酵,就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壮烈,结果就是让我们崇拜那个时候,和嫌弃现在生活的平淡。所以真实反而成为我们不能接受的,像作者一样。

但是我认为作者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里面有很多的牢骚和评论,但是作者的描述还是给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且他也承认,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不也是那副不卫生,不讲究的样子吗?作者有神经质,所以很细腻,也许中国人站在西湖边上看到的只有历史和传说,但是作者眼中还会有百姓,小贩,和生活。所以从这样一个人眼中我们可以对那个时候更加真实的感受。虽然接受不适,但是谁又能否认真实呢?

还有一个启示是,现在的我们区农村或者边缘的地区,不也是带着作者看中国的一样的挑剔眼光吗?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会更加接受和包容,给自己一点空间,也给别人一点时间。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发展到五星级宾馆的高级,所以多去看他人的优点,不是更好?

《中国游记》读后感(五):芥川龙之介对北京的赞美

大概我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对早逝的人往往青眼有加。所谓早逝,四十岁之前算是吧。好像这群人把生命托付给了不认识的舟子,就这么顺流而下了。芥川龙之介是其中一个。

最近读了芥川君的《中国游记》。说是近日,其实就是昨天晚上加今天的一小会儿时光。他的文体倒有点像今日的博客,实在是十分散漫,口吻又是撒娇+自怜似的,到底像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说话啊,还有那么一些忍俊不禁的活泼。因为是发在报章上的,特别适合浅阅读,所以我才这么快读完了呀。

唔,我挺喜欢他写中国的,虽然从爱国的角度出发,我应该脸红,他写的中国百态到现在还存着老大的影子,譬如一出车站,仍旧是四面八方的拉客的人把你围住。譬如中国城镇的卫生仍然不那么乐观。譬如中国人对于钱财仍有一种低劣的贪婪姿态,尤其在小贩们身上,那种愉快地做买卖的姿态很少能见到。看他冷嘲热讽,我想起他究竟是日本鬼子啊,虽然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常常要病倒而虚弱的年轻人。

另一层喜欢,是因为芥川走过的城市恰恰也是我都走过的一线,苏杭、扬州、南京、长江、武汉、长沙、庐山、北京……所以,有些信息就在脑海里得到映照,而他对北京的赞扬,和林语堂以及其它新文学作家的赞美,如出一辙。他说:那不是一座城市,那是一座大森林,绿色的槐树林簇拥着黄色屋顶的宏伟宫殿。(——大意如此)我想象中,这番场景确实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比起上海的殖民化,江南风景的纤弱,北京的风土的确代表了传统中国的精气神。那么,几日里再三和老北京的风韵重逢,是不是更令今朝的人难以释怀呢?

2008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