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佩荣论语心得的读后感大全

傅佩荣论语心得的读后感大全

《傅佩荣论语心得》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佩荣论语心得》读后感(一):心得来自哪里

相比较于丹、李零而言,这本书显得更加淳正、朴实一些,也许看于、李会更有快感,然而更多是看他们个人的表演,可能反而让我们忘了孔子、《论语》。如果真的是对孔子、论语感兴趣,首选还应该是这样的书。“我注六经”是不好干的话,实在不行,“六经注我”也不要太自我。

《傅佩荣论语心得》读后感(二):平和真实,涓涓流水

看傅佩荣老师的书,脑中立马浮现他的面容,平和慈祥,书的语言也如涓涓细流,其《论语》自然别有意境。浮躁时读总能让人有释然感,欲望压力可暂时抛开,不失为心情调节剂,不想说之为“鸡汤”,因为其并非“快餐文”,仅为吸引眼球而做。傅老师说“孔子根本不曾说过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一字之差却道出其对孔子独特的理解,读完个人也开始认同此观点,自己学识阅历尚浅,接受傅老师观点让我再度论语时有了新的疑问,也就是常说的会带着问题去看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吧。对于在追求名利梦想的路上,总会有起伏波折,“我们要知道人生很难得有平常、正常的情况,每一个选择往往都是造次颠沛、匆忙紧张的时候做的选择”,“快乐从何而来?就是因为能够真诚面对自己生命的要求,这个歌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行善的时候,快乐由内而发,这种由内而发的快乐没有人可以把它夺走,也没有人从外面去衡量”,在通往终点的路上,是否也该停下来读读文字,稍作歇息呢?

《傅佩荣论语心得》读后感(三):应如实反映孔子的本来面貌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语言并不古奥难懂,难在它的形式缺乏条理,是由一段段对话和语录组成的。孔子和他学生的谈话因人而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领悟,有的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孔子说他有一以贯之的道,获得了这个道就能够一通百通。孔子的学生和后来者对这个道的理解众说纷纭,由此甚至对文本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孔子的命运非常坎坷,后人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论语》的解读也主观大于客观。评价者都自以为是出于好心,为了种种善意的考虑,其实都是糟蹋了中华文化。

近百年来,我国的学者都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我以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正像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是一样的道理。我认为本书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如实反映孔子的本来面貌。如不能正确理解孔子的本意,又怎能有正确的心得呢?

我认为,中国人应该重建中国哲学,十三亿中国人应有具有自己的特点的哲学。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傅佩荣论语心得》读后感(四):经典国学全新理解

虽然是讲论语的,但并不枯燥,针对每一点只有两页,将论语其中一两句做阐述、分析和引申,倒能对这些被讲过的句子有着新的认知和体会。不知道是否是接受孔子思想长大的中国人的缘故,觉得孔子的思想确实不无道理,即便时代改变,情况也大变,但是如何做人却是不会变的,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书中有很多思想方面的东西,我其实不想再重复了,因为知道和能做到毕竟是两码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表现,在现在,反而是不想遵从的一点,人生有无限可能,走不同的路会走出不同的精彩,如果其中有些路不通,那么换一条就是了,只是不要是自己的原因,条件不够,以致走不通。夫子能够“知天命”,顺应天意,在礼乐崩坏的年代尽力教化世人,他的所为不是因为个人,而是天下,可敬可佩。而我,无天命可知,只想顺应本心,做一个无愧于心的快乐之人。当然,品德方面也是要依从夫子的道理的,所以说,小孩子读论语应该不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而是由大人为他们细细讲解,理解其意,也涉及现代儿童教育问题,国学不可废!

在傅佩荣《论语》心得中,我反而比较注意作者将前人有了定论的话能够有自己全新的理解分析,有些话不是很符合孔子的语言,并且根据全书分析,该字在其他句中是其他意思,就可以得出更为符合的推测。这也跟当时的句子无标点有关,跟一个字有好多表意有关,能将一句话有N种分析,也算是孔子之能了。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三种断句,三种解释,也是有趣,最后分析出一种解释,看似是作者的主观推断,其实是逻辑下的唯一判断。

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作者也能够对此清晰分类,比如“食色性也”非孔子之言,“六十而耳顺”应为“六十而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现代应只针对小人,当时的女子受教育程度不够,今非昔比,应有新的解读等等,这些观点对我来说都很新颖,在已经熟悉的句子中能有新的理解是让人开心的一件事。也能够看出,傅佩荣先生是完全理解《论语》和孔子思想后才能对这些句子做出准确的分析,经典国学是永远不能放弃的,本书也应该在有所见识后多读一遍。

《傅佩荣论语心得》读后感(五):关于《雍也篇》6-16的一些翻译异议

论语•雍也篇第十六章内容是: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有宋朝(2)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我查了一下,左转中记载了两次,一次是昭公二十年中:“公子朝通于(灵公嫡母)襄夫人宣姜,惧,而欲以作乱。故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作乱。”

另一次,是定公十四年中: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太子羞之……太子奔宋,尽逐其党。

这里的南子,就是论语“子见南子”中的那个南子,大概南子太漂亮了,把卫灵公迷的连作过乱的人都往回招。大概宋朝更漂亮,把南子迷的明知道宋朝是个花花公子,据说还很新潮地和卫灵公不清不楚,还要和他粘糊。

宋国的老百姓唱的歌意思是: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的漂亮的种猪。歌中的母猪指的是南子,种猪指的就是宋朝。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太子的母亲(不知是否生母),太子如何能不羞。结果杀南子不成,事败逃亡。

回到论语,说这段的译文。

一、朱熹和李泽厚的译文大意是: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利嘴口才,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避免灾祸的了。

二、钱穆和杨伯峻的译文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三、傅佩荣的译文是:孔子说:不重视祝鮀的口才,却重视宋朝的美貌,卫国在当前各国争强的形势下,恐怕免不了灾祸了。

开始说了半天宋朝,就是为了理解这三种说法到底哪个正确。

傅佩荣的说法不完全符合卫国的实际情况,因为祝鮀的口才是得到了重视的,而且他的说法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好像和孔子经常从个人修身的立场说明问题的习惯不太一致。这个说法有问题。

一二种说法的区别在“而有宋朝之美”的“而”字上,第一种认为“而”是“与”或者“和”的意思。第二种认为“而”是“却”或者“但是”的意思。

这两个说法到底信哪个?

第一个是说你要去当官,没有口才没有容貌你干不了。

论语中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康子问:“夫如是,奚而不丧?”既然这样,他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子回答:“……祝鮀治宗庙……夫如是,奚其丧?”意思是:……祝鮀管理宗庙祭祀……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实际上祝鮀有口才,不一定有容貌,可他干得不错。可见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第二个是说你要去当官,没有口才却有容貌你干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朝就是一个例子,他真本事没有,专会干些“偷鸡摸狗”的营生,虽然被当权的人宠爱,可始终只能惹出乱子。可见一个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光凭长相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应最为合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