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灵与肉》读后感锦集

《灵与肉》读后感锦集

《灵与肉》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2图书,本书定价:0.52,页数:19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与肉》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刚刚囫囵吞枣的看了一偏,这就一篇50—60年代农村生活的缩影。还是中央8台电视剧好,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细节,真实描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当然了,话说回来原著只是一本中短篇小说。张贤亮先生描写许灵君这个角色主要以心里描写为主,辅以较少的对白,原著的亮点突显于大篇幅的心里描写。作者以当时的社会历史为背景作为主轴线,以许灵君这个主角精神和心里世界反映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主角对生活的热爱。本人以为还是看电视剧好!!!

《灵与肉》读后感(二):小记

张贤亮是八十年代的“复出”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以自己近二十年的苦难经历作素材而写成的小说,《灵与肉》诸篇即是代表。 他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自叙传色彩,一再出现的中心人物是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走向广场后成犯罪分子的流亡青年。而他们的救赎者——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救赎——却是底层劳动女子。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张贤亮的书写中有种浸透的男性知识分子的优越在,女性之存在意义是被需要。 相关研究文章我认为值得阅读的是黄子平教授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他指出,男性“读书人”凭借知识以求闻达的欲望根深蒂固,张贤亮的作品里暗合了古典戏曲、小说之“落难公子”的叙事模式。(参见黄子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

《灵与肉》读后感(三):时代的伤痕

张贤亮的作品,知识浅薄的我并不知道这人是谁。扉页的介绍唯一让我能和这本小说联系到一起的就是被打成右派而后22年的劳教生活。

一本短篇小说,6个故事,无不围绕着给这个时代和人造成的影响来写。

我想,作者是把他22年劳教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角度一一去诠释阐述。

老汉黄狗的死亡让我感到在这背景下时代的无情与悲哀;那淳朴单纯善良的姑娘让我向往,可最后命运与人性的捉弄让我不禁攥紧双拳又几近潸然泪下;父母的恩怨最后降到孩子身上给其带来的孤独,敏感,内向让我感同身受,而那种没了身份认同又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是如此造化弄人;多疑等待人心与时代又创造了无数的误解与悲剧。。。

革命,知识分子,右派,农村,劳作,由这带出来一些及其朴实但又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那个时代。

对作者这对人心细致,准确的把握感到敬佩,更加敬佩的,是那22年的沧桑。

《灵与肉》读后感(四):有多人知道电影《牧马人》的原作名是《灵与肉》呢?

张贤亮昨天去世了,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还有《灵与肉》上。

读这几部作品的时候都还小,但是那时候家庭条件、社会条件有限,可读之书实在太少了,抓起来也都贪婪地读了个遍。理解起来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灵与肉》可能是读过的张贤亮的第一部作品了。同时还看了电影。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那个从四川出来,坐了几天几夜火车的丛珊娜饰演的年轻秀芝,随便经人一介绍,就嫁给了朱时茂饰演的年纪很大因为身份原因找不到媳妇的“老右”,这对不般配的夫妻就在荒原上过起了日子。秀芝年轻漂亮,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体贴细腻,几乎所有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都集中在她身上。因为秀芝的到来,老右的生活也变得有了色彩。

刚刚在《绿化树》的腰封上看到一句话:”马缨花让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失去了光彩。“觉得《灵与肉》中的丛珊也让世界上所有女人的傲娇、慵懒,失去了光彩。

《灵与肉》读后感(五):观影《牧羊人》

“任何理性上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作为基础就是空洞的”这是《灵与肉》中的一句话,也是电影《牧羊人》结尾许灵均选择从北京回到草原的一句内心独白。二十年浩浩荡荡的反右运动、狂热盲目的批斗、艰苦的劳改生活足以慢慢榨干一个年轻知识分子体内旺盛充沛的情感和精力。但是,许灵均没有沦为一具麻木的躯壳,也没有愤恨不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回到那片痛苦但温情的土地。这个体现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性决定背后有着感性经验的支撑。纯朴厚道的乡邻的照料帮助、和热情勤劳的妻子构建起和睦稳定的家庭、草原上绮丽的自然风光、牲畜和人类之间真挚的友谊、时隔二十几年的拨乱反正无不渐渐融化了许灵均作为个体与社会、政治之间厚重的隔膜、严酷的坚冰,人性终于在历史的洪流中重新找回了立足之高地。许灵均心中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爱意被重新燃起。伤痕疗愈后的伤疤也许会一直存在,但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感性的力量,人们在暴风雨的洗礼后会拥有更加坚定成熟的信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