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金牡丹》读后感100字

《黄金牡丹》读后感100字

《黄金牡丹》是一本由须兰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牡丹》读后感(一):说实话,很不喜欢

我对书向来不挑剔,可是这本书,真真让我头痛。即便如数理化,依然有逻辑可循,可这书完全不行,东拉西扯,极力堆砌,故作高深。只觉得是在自说自话,让旁人无法阅读。

只是自慰型的写作。

《黄金牡丹》读后感(二):牡丹国色 佳人天香

真是喜欢这样的女子 固执 善于表达自身 能让读者为她的展现而神魂颠倒 可能是因为气场一致 臭味相投

《黄金牡丹》单从书名来看像是盛唐景象 一片烟火燃尽世事繁华 作者对时世的观察入微 对美的鉴赏是为自然之态最好 无论是日本画家还是夏加尔的色彩 作者信手拈来足可见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 有人说她是自恋型作者 我看是对的 可是写作本身就是一件表达自己 剖析自己的事情 何必为了俗世扭曲自己的意志所向

《黄金牡丹》读后感(三):黄金与牡丹

今天晒着太阳把这本书看完。

须兰赏析这些作品的时候,那时候(期)大概是处在语言及其背静很“民国”的时期,虽然我并不清楚她之前和之后又是什么样的,读她其他的作品也不多。不过用这样的语言,尤其是依语言内里的某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解读世界名画,所有的作品都被她解析成胡兰成那样的光明世界--男女无论和分,世道无论清平还是离乱,结局无论成败,等等,一定是中庸的不偏不倚,倒也好,正也好,左也好,右也好,知进退,守礼节,依规矩,有方圆。总之正如其题:整本书的黄金与牡丹,黄金与牡丹的俗世,端地看着不错,纵然错也错不离谱。须兰真是个古人,最近也是民国女子。她不错。敏感与想象。

我忽然想知道她是怎么看澳洲那个画鸟人著称的鸟人画家(W.D.HOMMOND)及他的画作的。(

《黄金牡丹》读后感(四):香玉

《黄金牡丹》:须兰

《万象》这个杂志真是颇捧红了一众人。这个集子里的东西,也多是曾在《万象》中发过的。买这一本,是冲着一张照片去的,照片里的人唤作:郭安慈。下面的注解是:

郭安慈女士为永安公司经理郭标先生令媛善

交际犹精探戈舞曾与其兄表演于妇女会之茶

舞会中又能驾汽车南京路时有其芳踪沪上

名媛选举中女士获得优胜有上海小姐之称

我以为现代的女子,再不会有那时候女子的娴静温柔。在这样浮躁的时代,还会有谁有这样的气势和神态?

须兰的字有些象张爱玲,我并不怎么喜欢。至少不如喜欢毛尖那么喜欢。我更喜欢阴暗华丽又准确的表达,她让我觉得有点形而上。不好。象薛宝钗。非要劝宝玉上学。

很多东西不一定带有强烈的倾向性,若它就是罪恶却可喜的,也倒没有必要躲避。

《黄金牡丹》读后感(五):又见须兰

十四年前,须兰以一部出手不凡的中篇《仿佛》初现峥嵘,令人惊艳。魏晋六朝、唐宋盛世,一个个发生在久远年代中的奇谲诡异的传奇故事,在她的笔端,被铺衍得波澜不惊又荡气回肠。

此后,一度是“美女”、“宝贝”们在文坛上狂歌劲舞异常热闹,作为同一年龄段的女性作者,须兰的小说显然与她们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她也被冠以“张(爱玲)派传人”或“新言情”之类的标签,或许是个性使然,却未见她频繁曝光,只是以其一贯的独特视角和迥异的语言表述,断续地呈上为数不多却总能叫人流连忘返的佳作。比如那本收在《须兰小说选》中的《宋朝故事》、《红檀板》……,以及并未拍成电影的《武则天》。

如今,早已是“八零”当道、“九零”萌芽的时代,闹猛的文坛被这些后生们搅荡得风声水起花团锦簇。重拾那些曾经让我不能释怀的文字,回味那冷月下的光,暗影中的香,竟然也有了些隔世的恍惚。

须兰,一个许久不见的写字的女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淡出了读者的视野。

又见须兰,是她的《黄金牡丹》。

都是在《万象》上刊登过的随笔。这本从创刊至今悉数收藏的杂志,主要的原因正是能不定期地与那些心仪的作者们欢欣会晤。须兰,便是其中之一。

与她的“繁华中透着冷清,才气纵横又有点儿醉生梦死”的小说略有不同,《黄金牡丹》中所选的八篇文章不再是虚构的传奇,而是对近世的观照。无论是漫议人事还是品评画作,皆随意妥帖,游走自如。可也有相似之处,那便是她个性鲜明的文字。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穿插点缀其间,节奏、意境和韵味便有了别样的风采。尤其是她惯用的短语、短句,跃动凝练,错落有致。繁复而又利落,迷离却又跌宕。满眼的秾丽,却又有恰到好处的留白。铺张,却又节制;华美,仍知收煞。

那种华丽的哀伤,隐秘的喜悦,落寞的激情,无情的风情,既是在谈高更,谈卡拉瓦乔,谈夏加尔,谈浮世绘,也是在谈自己,谈他人,谈世情。画里画外,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处处闪烁着令人眼前一亮不舍移目的性灵的珠玑。尤喜《好色》一篇,写日本的浮世绘。她说:“浮世绘的无情即是千种风情。看似无关,但就是本身。”与另一江南才女钱红丽写同类题材的《邪与媚》相比,似乎须兰的见解更加理性而凌利。或许和她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有出世的超然与入世的执拗一脉相承,对于人情世态的参悟,并不以年龄的长幼为标尺,看得清楚,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便消沉。所以,这才是不一样的须兰,时隔数年,仍叫人念念不忘。

沉溺于这样若即若离的文字中,勾惹起的是神思的缥缈,无语的对话。想象须兰,一位素衣女子,临窗而坐,或沉吟,或低语,笔触轻盈,才华横溢。真宛若一介幽兰,兀自吐故纳新,不为流俗所动,不为喧嚣所扰。就像这小32开本的装帧,黄底蓝字的封面,简约素净,偏那手写的签名,质朴规矩,却又透着些悠然的自信。

果然是久违的须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