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辈的旗帜》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辈的旗帜》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辈的旗帜》是一本由(美)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辈的旗帜》读后感(一):历史的另一种描述

当一段历史被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描述,我们眼前所似乎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饱经沧桑的老人,夕阳下一个印第安人的背影,一个个画面交织在一起回忆着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战役,不仅是为一个人正名,更是缅怀那一个个无名的亡灵

《父辈的旗帜》读后感(二):又一部被翻译毁了的书

如果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真实的人物、事件而是小说的话,我早就把它扔到一边去了。因为翻译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一些军语的错误咬咬牙也就忍了,这年头做书的路数大多是短平快能赚钱就行,谁会费那么大劲给你找军事或是历史专家去啊。可很多地方连中文都不是很通顺,这就让人忍无可忍了!整个阅读过程磕磕绊绊,往往是你刚被真实人物或事件所感动,情感稍有代入,就立刻被一些不知所云的词汇和别别扭扭的语句一脚踢出来,看来还是要找原文来看啊!

《父辈的旗帜》读后感(三):让你领略战争的残酷

当时在逛图书馆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这本书,由于听说过这个电影就随手借来看看。前面的部分很无聊,都是在介绍几名士兵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我不太喜欢看传记之类的书吧。但是越往下看越停不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二战那段时期的画面,我也曾经看过很多二战时期的书籍,但是从没有读过这样一本把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刻画得如此的细致的。而且每一件事都是真真切切曾经发生过的,那段血肉模糊的历史,那座被尸体覆盖的硫磺岛,那支插在硫磺岛上的旗帜,都是那么的真实。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那段“当美国民众在国内欢度圣诞的时候,几万名士兵为了人们以后能度过更多的圣诞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味。强烈推荐那些心中有一个战争梦的男同胞去看看。

《父辈的旗帜》读后感(四):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一副历史书的做派,然而作者不时还是要露一点马脚,说着说着“我父亲”就出来了。大约作者是S. Ambrose的粉丝,这本书跟《兄弟连》怎么就那么像呢,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切入角度。真是有趣。

不过书显然是详略不如电影得当。太纠缠于海军陆战队的作战细节,很多东西跟主题并不一致,作者显然是要写一部海军陆战队版的《兄弟连》的,好在伊斯特伍德爷爷还算清楚,电影拍出了这本书里面最动人的那些东西。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的披露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雄的建构过程,某些关于“想象的共同体”的东西。

好像普遍认为《家书》比《旗帜》拍的好。然而读过《父辈的旗帜》之后才发觉《家书》实在是问题严重。我给《旗帜》5星《家书》4星还是有道理的。《家书》对绝望的处理很到位,虽然是必败之战,然而就这本书提供的资料来看,日本人不至于柴到那个程度。于是《家书》的历史真实性就打了折扣。当然,它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这本书当然值得一读。

《父辈的旗帜》读后感(五):转载:雷晓宇《盖特立斯是怎么采访的》

我的朋友困困看完《父辈的旗帜》,在博客上感叹说,真不知道这个盖特立斯是怎么采访的,能把起脚旮旯的细节、对话和心理转折都给问出来,这真是牛逼大了。

《父辈的旗帜》这本书老早有人借给我。去年夏天,我带着它去了新马泰,结果没看完。今年秋天,我带着它去了英国,还是没看完。现在,我又带着它来到了香港。我立志要在困困的鼓舞下完成这项旷日持久的阅读计划。

不过,我手头正好有本书《媒体的真相》,里头对盖特立斯极其推崇,并且两次提到了他的一篇范文。

第一次是在“报道”章节中:

“在1966年的杂志《时尚先生》上,普利策奖的评委盖特立斯对爵士歌王弗兰克辛纳屈的描写——《辛纳屈感冒了》被认为是叙述性非小说的最精致的作品之一。尽管辛纳屈从未允许特立斯对他进行采访,但采访实际上还是在进行。要是一些不出色的记者就会就此停步了,把他们对辛纳屈无效的追逐当成文章的主题。但这次的采访者是特立斯,他不断地努力,不放过任何机会。当辛纳屈在录音室录音时,在拉斯维加斯狂欢作乐时,与他的女儿闲谈时,演电影时,特立斯就在旁观察、倾听。通过细节的积累,特立斯对复杂的人物辛纳屈——一个举止粗鲁的人、艺术家、溺爱的父亲、氏族的酋长做了多面的描述。”

这段话没有解开我的疑问。特立斯作为一个有钢铁意志和厚脸皮的记者,始终不屈不挠地赖在采访对象身边,但问题是,到底特立斯是怎么得到默许赖在采访对象身边,还形影不离的呢?

第二次是在“写作”章节中:

“几年前,作为纪念《时尚先生》创刊7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该杂志把特立斯这篇文章作为最好的文章登载。《时尚先生》在小册子上重印了当时的原件,而更吸引我的是一张卡片的照片。那是特立斯在列提纲时所用的卡片。他列了6个场景,每个都有日期和北京,还罗列了叙述要素:地点、时间和场景等。为了显得醒目,他用红墨水给”恐惧“、”贪婪“、”情况正在好转“作了标记。

在研究完特立斯的提纲之后,我重读了这篇文章。文章基本上是按照图表安排的,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这表明了,文章的结构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结构并不限制写作,结构甚至能够使写作解放出来。当你知道你要说什么,当你在有了坚实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了选择,当你对文章的结构作了全面的决定时,你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上。”

最后,我上网google了一下,这篇文章就在这里:

http://www.esquire.com/features/ESQ1003-OCT_SINATRA_rev_

我用我的破英文就着金山词霸看了个大概,大体印象是,形容词真少啊。

还是这个网站,另外一篇文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http://www.esquire.com/features/better-man/ESQ1100-NOV_BETTERMAN2_rev_2_8?click=main_sr

另外,上面这个网址还有这本杂志的其他6篇“有史以来最好的稿子”。

没事看看,准没错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