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学教科书读后感精选

经学教科书读后感精选

《经学教科书》是一本由刘师培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学教科书》读后感(一):经学教科书

给还行不是因为原书。原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其实写教材就要这样,没有一句赘言。又读了一遍,能体会为什么黄侃当年要磕头拜师了,虽然刘氏人品可商,虽然黄侃桀骜不驯,虽然黄侃只比刘师培小2岁。

陈注的确不行,难怪网上有人批评了。我觉得其实就是模仿周予同注《经学历史》,注文完全可以删去。【朱维铮先生谓周予同注《经学历史》后,是书才可读,这个说法也是可以商榷的。】现仅列举二处:

1.陈谓清人“十二种新疏”,我不知12种是谁的统计?陈氏本人的统计么?新疏12种,这个数字我似乎没有见其他人提及。

2.P128注⑤,马瑞辰生年应为1777,陈氏误为1782。马瑞辰应为嘉庆十年进士,这个《清史稿》错了,但《清朝进士题名录》等工具书上能查到的,马瑞辰称胡承珙为“余同年友”,何以他是15年进士,而胡承珙是10年进士?陈氏谓马瑞辰不立汉宋门户,我们都称马瑞辰为清中叶“汉学三大家”之一的啊!

综上,陈氏之注当删去,以免贻误后学。

《经学教科书》读后感(二):这真的是吐槽

既然看完了一本书,怎么样都要吐槽两句的。这次是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陈居渊注,上海古籍2006.书的前半部分是经学史概述,按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介绍经学版本及不同注本。偏重该时期的经学著作,对于著作本身的评价则较少,大概也是限于篇幅。后半部分是讲《易》的,介绍了易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例,对于初学者是很好的指导。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作者写文章不抄书,没有一定的格式和套路,落笔的东西都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就像亲自指导学生一样(废柴!人家本来就是讲义好吗!)。

然后,似乎没有完本?——再一次证明了“考据党都是坑王”的铁律。

作者。刘师培,字申叔,活的时间不长但是著述惊人。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身为古文经学一重镇+革命党,刘申叔天然地是章太炎的好基友。后来他们掰了。完了。

《经学教科书》读后感(三):【读品·浅尝】

章可:经学教科书

近代中国很出了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天才,刘师培就绝对算得上其中一个。1905年他写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经学教科书》时,只有二十一岁。在常人“一经尚未读通”的年纪,他已经能挥洒大师手笔,分门别类,提纲挈领,为两千多年浩漫无边而士人引为根本的经学,勾勒一个形貌。我等后人赞叹其才学之余,亦得以由此小径而上,一窥古老经学之堂奥。

我儒教中华历世历代,经解庞杂,十几部经典上早已附着了千百家言,尤其在晚清“经今古文之争”沉渣泛起愈闹愈烈的1905年,刘师培说经,宛转间不免带着浓重的自我色彩,引人关注。论者多提申叔能摆脱门户之见,博采经今古文之说,当然细究下来,刘氏在诸经的基本理解上,仍大多同于晚清古文家之说,不过在某些关节上态度要更开放灵活一些,像气味偏于今文的周予同先生,就说他“偏于古文学派”、“有许多偏见”。前辈史家臧否间固可暗含心结,今天的我们看待晚清经学,无论是家派上“古文”和“今文”的对立,抑或政见上“挺康”和“倒康”的取舍,都成了必须去除的先见。写作这本教科书的刘师培,与其说是作为经古文学的传人,不如说是为经学“去魅”的先锋。在其笔下,经典的形成,孔子的作为,历代传经的曲折,学者的分殊,都只是普通的历史现象,而不再构成任何神秘的精神依归。

刘师培出身于汉学名门,家传三代左传之学,他也颇以此自负,但这部未完成的教科书里最具分量的部分,却在于疏解“易经“的篇章。作者不但会通“汉儒之象数”、“宋儒之义理”和清代易学重镇焦循之说,更能以那个年代极罕见的“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的眼光来看待玄之又玄的易学,真不负“开风气”之名。《经学教科书》是刘氏写成的一系列教科书中最早出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本,早在三十年代就与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一道,被周予同先生推为研习经学最好的起步读物。百年轮回,“经学”再度泛起,尚盼以此书正后学门径。

刘师培著:《经学教科书》,陈居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26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