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锦集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锦集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一本由陈向明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思维

书写的很是详细,写了很多的研究细节还有大量的案例。还没看完,总体感觉是质性研究方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是经验、直觉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推理,跟以前的方法书思维很不一样。希望在看第二遍的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二):楼上可以参考一下《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

《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

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助益。由于研究者的反思笔记涉及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也适合所有对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三):一切的学问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研究身体社会学的学者约翰*奥尼尔说:“社会学话语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社会学家及其研究主题之间实施一种净化仪式”,而这“往往将主体的丰富性和具体性剥离得干干净净”,工具理性渗透在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价值中立”不得不充当了元凶——它长久地或刻意地被学者们误解了。

我们不再可以把被研究者当做一种冷冰冰的存在,不可以再追求一种冷冰冰的“净化仪式”,因此,质的研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我们愿意把被研究者当做有血有肉值得我们促膝交谈和好好体会的生命。

既然一切的学问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研究本身怎么就能离开对这种美好的实践呢?质的研究,无意帮助人们克服着工具理性的毒噬,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四):还在看觉着挺好的...

目前觉得...有些观点在重复,然而我很钦佩作者的脚注,每一处解释都能道出读者潜意识中的质疑。体例清晰,概念界定及时严谨,作者作为访谈者和受访者的质性研究例子不胜枚举,很有从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分析的味道。全书贯穿的是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质的研究方法,海纳各方观点,因而使作者在论述某一方法时能从多放角度挖掘内涵。陈向明从建构主义,这也是我十分推崇之处。 回答了一些重要问题,在访谈这一章,比如如何避免从抽象到抽象地访谈,如何挖掘标签化流行语式回答后面受访者真正的意义阐释,如何具体情境中的行动代替简单线性的因果逻辑分析。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质的研究是一门人学,是关于人与人如何互动,如何在主体间的互动中实现了解他人,了解自我,双向建构的学问。建议此书搭配着《旅居者》看,体验更棒!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五):读《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随感

2017年1月读

陈向明老师的教育学著作,中国质性研究的开拓者。这是一本很厚的书,因为陈老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讲授。教育研究方法课的老师,就是按照陈老师著作的思路进行授课的。质性研究是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的(这是读研以来最想搞懂的问题)。 质性研究的历史,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这些过程做起来都是有趣的,尤其是当观察同样的事物不同观察者的想法碰撞的时候,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第一次做访谈,虽然是被访者,但是不善言辞的自己也能针对问题说出所想,还算满意。将访谈记录敲成文字的过程,也让自己注意说话的方式,尽量让自己的口头语言可以誊写成书面语言。

但是接下来质性研究的过程就显得没那么有趣了,要分析话语,找出扎根理论,对于头脑简单看问题肤浅的我来说,这些就很难。从小到大接受的教科书式答案,温水煮青蛙式安于简单。所以老师说,空空如也的脑袋做不了质性研究。

以后得研究生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用这种研究方式,但是也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做研究也可以这样做。对了,陈老师也是最初学英语的,好多英语转成教育的人做得都很好,希望自己也是成功的一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