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读后感摘抄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读后感摘抄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是一本由杨骊 叶舒宪 等编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0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读后感(一):四重证据法

证据法一词,出自国学基本方法即考据学。限于时代条件,传统国学的取材范围以文献为主(一重证据),往往忽略无文字的文化传统。四重证据法,基于当代跨学科研究潮流,旨在融合国学考据学方法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强调从二重证据(出土文字)、三重证据(非文字的口传文化与仪式民俗等)和四重证据(出土的遗址、文物及图像)整合而成的“证据链”和“证据间性”视角,重新进入历史和文化研究,强调人类学研究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新发现图像资料等,对于重建无文字的大传统、大历史和文字书写的小传统、小历史之间关系的知识创新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人文研究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的学术专著,适合文史哲、政治、法律、艺术等读者阅读,对于尝试跨学科思考与研究者具有方法上的引领和启迪作用。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读后感(二):四重证据法

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料的优势是,用文化文本的概念来统合四重证据。第一、二重证据为文字文本,第三重证据主要是口传文本和活态文化传承,第四重证据则是非文字非语言材料构成的文化文本。四重证据的结合,构成“物象-语言-文字”这样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世界,搭建起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书中的五个案例,从鸮神到熊图腾(黄帝有熊氏),以及汉代器物上表现的天熊神话观。用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珥蛇形玉玦的图像,解读《山海经》的珥蛇神话之谜。这表明四重证据法能够有效面对新材料,逐步展开立体释古的文化文本重建工作,给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

《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读后感(三):四重证据

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料的优势是,用文化文本的概念来统合四重证据。第一、二重证据为文字文本,第三重证据主要是口传文本和活态文化传承,第四重证据则是非文字非语言材料构成的文化文本。四重证据的结合,构成“物象-语言-文字”这样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世界,搭建起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书中的五个案例,从鸮神到熊图腾(黄帝有熊氏),以及汉代器物上表现的天熊神话观。用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珥蛇形玉玦的图像,解读《山海经》的珥蛇神话之谜。这表明四重证据法能够有效面对新材料,逐步展开立体释古的文化文本重建工作,给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