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研究设计与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研究设计与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研究设计与方法》是一本由肯尼斯·S·阿博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究设计与方法》读后感(一):囧书一本

内容还不错的,心理学研究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有点到。但是这翻译。。。。,比如”预报子“,“进路”,“度量”什么的,槽点满身啊,看的让人很纠结。

值得肯定的是译者的满满诚意,大篇幅的注释及对注释的解释阐明了译者翻译的理由和依据。为上海师大的袁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打个四星。

《研究设计与方法》读后感(二):砖场里的大混乱

先来几个常用翻译校正:

波伊尔定律---玻意耳定律

制度性审查团---学术伦理审查委员会

柯亨---科恩

布罗卡---布洛卡

盒图---箱线图

吐槽翻译!

xx子

微观粒子和预报子什么关系?

二元线性回归

没准还有个虚数解。

量器

叫测量工具字太多,不经济不绿色。

1-端、2-端

您就好好地译成单尾、双尾不行啊!

我觉得用“定义”这个词不错。元芳你怎么看?

菲系数

没学过希腊文真惭愧,只认识汉字真惭愧。

进路

选这个,有前途!

点子

我真心不懂线性回归的点什么时候也变成微观粒子了。

译者洋洋洒洒9页序,旁征博引,脚注频频。但我看到的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卖弄。

当然这本书,除了翻译槽点比较多以外,内容还是讲得不错的,特别是前半部分。但实验设计略短板,没什么新意。以上。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热力学温标的单位符号是K,不是°K啊!

《研究设计与方法》读后感(三):对译者注释的吐槽

书还没看完,没有什么突出印象,只是想对这本书译者的创新体例吐下槽。

开头惶惶9页“代译序”,又是引用国学,又是鲁迅,杜甫,还有两处对国内心理学家的不点名讽刺。我以为译者是一位大牛。结果,现在不得不抒发一下我郁积的愤懑。

作者讽刺别人把“Terman”译成“推孟”,自己却把“dependent measure”译成“依存度量”(29页),“approach”译为“进路”,“contributor”译为“贡献子”,把本可以译为测量工具的“measure"译为“量器”(119页),还言之凿凿地解释下自己为什么这么翻译,这么翻译有什么好。我只能说,这样的翻译,既不专业,也不符合汉语习惯。

现在说下,这本书翻译方面的创新,那就是在每页下边有很多的注释。这在我读的心理学书籍书里很少见。译者在“代译序”里也说明是学习潘光旦先生。而我要吐槽的,正是这些注释。兹把作者的注释分为三类,一一来说。

1.知识性的补充。窃以为,注释的目的就是给读者补充一些知识,或者是专业性的,或者是典故轶事(例如《胡适口述自传》)之类的。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 这本书里,这样的注释,有,太少。比如第4页的注释提到“说科学研究像 侦察(探),这是科学界的普遍信仰”,并举例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第一章里...提到艺术形象福尔摩斯”,这立刻使我想到刚读过的《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里世界的侦探》就是把科学类比为探案,并经常引用福尔摩斯,而《迈尔斯心理学》的前言里也提到“侦探故事风格遍及叙事”,让我着实地体验到科学界的“典故”的应用。这样的注释,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多好。可是,这本书,更多的注释是后两种:

2.讲课文一样的啰嗦,越俎代庖类的注释。这是最让我受不了的。作者婆婆妈妈的,老太婆一样,读到一个点,她告诉你,这个东西,指得是上文的什么什么,要这样理解哦亲,我跟你说,这个点牵扯的东西可广了,上至弗洛伊德下至班杜拉哦亲,历史上谁谁谁做过这样的实验哦...看得我是只想骂人。你说,好好看本书,总感觉旁边有人指指点点,揪心。所以,这一类的注释直接导致我后来就不看它了。

3.炫耀自己的翻译的。非要解释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其实,遇到一些专有名词,在其后用括号标明原文就可以了啊,这样即使翻译不一样,大家也能相互理解啊,而译者非要画蛇添足,徒增恶心。

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思想这东西就跟人的内裤,你可以有,但你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

我的吐槽完了。好畅快啊。还是把书看完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