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是一本由[伊朗] 芙洛格·法罗赫扎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读后感(一):房屋是黑色的

我一无所是,我唯有疯狂地爱爱爱爱啊,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是。

充满着爱欲的诗歌,在悲伤,沉痛和一遍遍地叩问生命中,她写诗,将欲望放在太阳底下。从热爱诗歌的那天开始,立志要成为诗人和艺术家。有时她称诗歌是魔鬼,占据了她整个生命。她个人的理想在家乡被视为“反·叛者”,是有违信仰的。

芙洛格在诗里不只一次发出提问:

“我是什么?”

我是如何“无端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没成为‘我’便进入了生命。”

在最后一篇写给父亲的信里,她向父亲述说,她不能活得像其他无数人的普通生活一样,她做不到,她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她明白父亲不会站在她那边,但仍然希望父亲了解她的想法。“有时我想知道,为何上帝把我创造成这样,把诗歌的魔鬼放进我的内心,使我不能让您快乐和满意。”她将自己心中热爱的事业安放在信仰之中,让父亲去尝试了解,我感到很难过以及无从说起的无奈,她带着爱去述说,不求理解,一个回应便已足够,那个回应就是问父亲“您喜欢什么?”,她在等待这个回应。

再回头读她那些关于爱欲的诗,我会想,这些爱背后是她渴望的愿景,在身旁无人(无爱)的时刻,想象着爱之手轻轻抚过因不安而颤抖的身体,抚过她正在碎裂的心。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读后感(二):“这已不是爱,是疯狂”

我很喜欢读女诗人的诗。她们更多向内求索,关心情绪的起伏、心灵的渴求,用单薄的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壁垒交锋。

诗人芙洛格,女性,伊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用说太多就知道她的处境。世界要求她安分守己,她偏偏说不。于是,她的诗写身体里流动的欲望,写激情与羞耻的碰撞,写冲破偏见的飞升,写绝望,写黑暗,写大地和太阳赐予的重生。

她的诗歌,具有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而她本人,背负着不好的名声。

她只活了32岁,历经婚变、与孩子分离、精神崩溃……生命如昙花一现。但出版的5本诗集,让伊 朗的诗歌为之改变。这本书从5本诗集中精选了50余首代表作,按顺序编排,可以看到她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格局更大。

前期的诗是个人内心的抒发,写浪漫的爱和欲。后期则由自我延展开去,看到人类的虚伪,世俗的禁锢。

“你,请你说出几样美丽的事物。”

“月亮,太阳,花朵,玩耍。”

我很喜欢后期的诗中融入的自然意象,比如《唯有声音留存》《我将再一次向太阳致意》。她写太阳、大地、溪流、云彩,它们丰盈而本真,是生命的涌动,是绝处逢生。

就算疼痛,也要拼尽全力挣脱。

就算黑暗,也要穿过缝隙透出光彩。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为了活得恣意,为了写出一首好诗,她是在以命相抵。

另外,如果有精力,也可做下延伸阅读。

波兰诗人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温柔的确定性》,是爱的挽歌。

玛赞•莎塔碧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图像文学,可直观地了解到伊朗女孩的生活。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读后感(三):她说,爱是一种诅咒

我深深地被伊朗诗人芙洛格打动了。

我是如此喜欢她对爱的解释:

“幸福,因为我们爱。

心痛,因为爱是一种诅咒。”

我能理解爱所带来的幸福。

这一点好像已经成为了共识,所以从古至今,无数人都在歌颂爱的伟大。

可爱为何会是一种诅咒呢?

我尝试在她的诗里找到只言片语的答案。

-

黑暗,或许也是爱的一种形式。

但是她说:

“这黑夜到处是钻石点滴。”

她不愿意逃避黑暗。

-

爱,是看不见终点的旅程。

听起来如此悲伤,因为你或许永远不会在爱里得到你最终想要的结果。

可是她说:

“我所爱的是爱的进行时。”

她无所谓爱是否有终点。

-

她何尝不明白,爱并非完美之物?

她说:

“这只箍子,是束缚的钳子。”

“我是一种笼中的鸟。”

可爱到浓时,还是忍不住:

“离开你,我不完整。”

-

我想我已经得到答案了。

爱是诅咒。

诅咒离开爱的我们。

永远得不到安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