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Wisdom of Crowds》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Wisdom of Crowds》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Wisdom of Crowds》是一本由James Surowiecki著作,Ancho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0.2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Wisdom of Crowds》读后感(一):《群体的智慧》与个体的思维《误区》

本周看的这两本书的主题有一些关联,放在一起评论。

《群体的智慧》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全书主题就是讲某些情况下群体的智慧高于个体中的专家的智慧。比如估算一头牛的体重,估算一个瓶子里的糖果的数量,群体估算值的平均数一般来所优于大部分个体的估算。并由这个话题延伸到许多热门话题:民主决策、股票走势、公司管理等等,可惜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没说明白为什么群体估算牛的体重可以很准确,对股票的估值却不一定准确。我看过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群体的智慧可以在比较简单的问题上显出优势,但是不适合复杂的情况比如政治、经济、股票走势、公司管理等方面。

《误区》像是一本科普书,详细解释了许多常见的思维误区。基本上是在说普通大众最常见的思维误区。

作者总结常见的六个思维误区:

1:喜欢故事胜过统计数据;

2:寻求认同;

3:不大重视偶然和巧合在生活中的作用;

4:会错误地感知我们生活的世界;

5:过分简化;

6:记忆有缺陷;

第一个误区常导致不正确的推论,最常见的应该是医疗措施的效果,实际上个体的疗效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人们很容易相信周围亲友的个例,因为这是有故事的。

第二个误区导致人们忽略反对意见;

第三个误区经常导致人们误把无关的事件关联起来,比如很多体育明星的迷信行为;

第四个误区会导致人们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第五个误区导致人们简单地作出判断;

第六个误区导致人们会受一些暗示,误把不曾发生的事情归入自己的记忆中。

由于存在第二个思维误区,一个不存在反对意见的群体可能做出明显错误的或者比所有个体都冒险的决定。

《The Wisdom of Crowds》读后感(二):融合多个人多样化的意见时,可以做最精确的预测(和说法的统计基础)

群众的意见并不是统一的时候最准确,而恰恰是融合很多不同意见的时候,准确性超过任何个别专家的意见。

--------------------------------------

作者区分了群众的力量可能解决的3种问题:

cognition problem比如猜测股市价格,牛的重量等

coordination problem 比如协调开车,合同双方合作等

cooperation problem 比如交税,处理污染等

群众力量作用的最好的条件如下;

diversity 多样性

independence 独立性

特定的decentralization,权力下放

独立和多样尤其重要,否则就容易相互egg on,反而走向极端,这个在小的 群体里面尤其的常见。

过多的讨论让大家独立性降低,而且讨论也不是为了要彼此说服--而是要让不同意见有办法都对结果形成影响。聚合大家意见的机制如何设计,非常重要。

中央集权容易出问题,而任何事情都大家讨论决定又不够有效率。

--------------------------------------

文章开头Galton测量牛的重量的试验是一个典型统计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The sample mean also has smaller variance than the sample variance, i.e. 1/n that of the sample variance. No wonder the averaged ox weight deviates only slightly from the actual mean, while the majority of the individual estimates were way off mark. To visualize this, think of two bell shaped curves, with the same center (the actual population mean), and both cover the same area面积 underneath. One is fat and flat, and the other is slim and tall. The fat one represents distribution of the the sample and the slim one re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e mean. The sample mean will always be closer to the actual mean.

Actually I did some simple calculation, given a population of N(0, 100^2), and a sample of a large size n(say, 10000), then the sample mean will follow N(0,1), i.e. 95% of the sample means will be within (-1.96, 1.96), while only about 1.5% of the individual guesses will fall within this range. (hope I am doing the calculations right). That's exactly the contrast the author is talking about.

就是,独立重复某随机事件若干次,他们的平均数最后会是正态分布,这个平均总是接近随机事件的期望值(真实值),当数据点越多的时候,离真实值偏差越小。当然这条要成立,必须是独立事件。

这条在社会问题里面是否成立,不好说啊。

独立性就难保证吧,大家的信息很可能受到同一个来源超常的影响,这样的平均值就有系统误差了。

另外正态分布的一个特点是,偏离中间的期望值越远,其可能性越低,而且还是飞快的降低,偏离中心两边各3个方差之外,可能性<1%,6个之外就简直不可能发生了。在身高体重这样的生物数据上,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在金融方面可就不是了。比如Nassim Nicholas Taleb具体讲过,这些数据分布不符合正态,而是符合power law,到一定程度,无论偏离平均多远,小概率事件发生得可能性也只稍微减少而已,并不会急剧减小。所以在cognition问题上不清楚是否作者已经考察过了群众做判断的很多种情况。是否群众判断consistently可以超越个人判断。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事先怎么知道这个特殊群众做的判断是否合理呢?他们是否独立?他们意见的聚合是否合理?等等。

很喜欢书里说的一些道理,就是不太明白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想最直接有用的一条就是,不要老是只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讨论,也要多听跟自己不同的意见。当然不同的意见让人不爽,比如“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话那么舒服,但是我想成长就是学习忍耐这些不舒服,从别人的意见里面汲取自己欠缺的知识。另外,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做。可以理解太多的不舒服积攒起来,人很难一直觉得特别舒心了。只要在关键的重要的问题上能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多听不同意见,而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就别跟自己过不去了。

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要多听几个人的意见,不要让个别嗓门特别大的人给忽悠了。人的自信程度跟能力并不成正比,而是个U型曲线。很牛叉和很傻叉的人都会对自己特自信。所以要注意了。

遇到大家意见过分一致以至于没人敢出头发出不同声音的时候,自己要小心了。

聚合意见(找潜艇的例子)用的Bayesian analysis,这个想法不错,就是用后来收集的数据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不要把自己最初的想法捏的太死了,be open minded.

-----------------------------------------

很有趣,刚好刚刚读过Technopoly 里面作者刚刚攻击了decentralization,跟这本意见截然相反。

《The Wisdom of Crowds》读后感(三):读《群体的智慧》

读《群体的智慧》

中文译名:《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

英文原名: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Societies, Economics, and Nations.

【按:许知远、韩寒先后发出“庸众的胜利”及“屠戮民众”的口号给许多人带来思想混乱,对我而言亦然。我困惑的是,这些人以倡导民主自由出名,咋一转眼丫们又在制造维稳偏安的借口咧?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的论证带给我不少启发,一些深远的困惑(比如李普曼制造的“专家治国论”)也得到了有力的反驳。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有一部分跟新闻媒体有关系,这也使我的阅读兴趣大增。遵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先弄明白作者的原意,再与作者对话。】

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在前言里写得很明白:“在适当的环境下,团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还比团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即使一个团体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的见多识广或者富有理性,但仍然能做出一个体现出集体智慧的决定。……尽管存在这些局限(前文列举的“有限的理性动物”、“掌握较少信息”、“缺乏复杂计算的能力或意愿”、“任由情感影响判断”等),当我们各自并不完善的判断力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汇聚起来时,我们的集体智力通常表现得十分完美。”这就是作者所谓的“群体智慧”。

有豆瓣网友认为把“the wisdom of crowds”翻译为“群体的智慧”不妥,应该是“群体智慧”。我赞同这种说法,加一个“的”字,含义的确发生了变化,这容易造成某种“凡是论”(凡是群体的就是智慧的)。其实,作者说得很清楚,群体也可能犯错误,用这个名字是冲着“Madness of Crowds”去的。所以,我认为翻译为“群策群力”更妥帖,与后面那个正经术语“Collective Wisdoms”相匹配。

作者还进一步对“群体智慧”做了界定:

首先是“群体”的范围。作者参照《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的定义,对“团体”和“群体”进行宽泛的界定,“从观看表演的观众到拥有数10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以及参与体育博彩业的一群人”,也就是所有能凑一块作出决策的一群人(参考作者问答)。还有一些人质疑不存在“群体”,因为研究发现像AmazonIMDb等web2.0网站的内容是由一小撮人所生产的,而维基百科的内容则由1%的用户所贡献,下面跟帖引发了一些有意思的讨论,

其次,“群体智慧”所涉及的问题类型。作者分为三类:一是认知问题(cognition problems or factual question),也即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也包含一些选择性的问题;二是协作问题(coordination problem),即如何协调彼此的行动(如买家和卖家如何找到对方,并以公平的价格成交?你何以能够在交通拥堵时保证安全驾驶?);三是合作问题(cooperation problem),即如何让自利、互不信任的人们一起工作时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当这种狭隘的自利甚至使得没人愿意参与其中的时。具体案例包括缴税、应对环境污染以及就支付多少工钱算合理达成共识。【按:这一段中文译者错得太离谱了,竟翻成“如纳税或应对污染时,对多少钱才算合理的缴费这一界定达成一致意见就都是合作问题(前言XV)”,把pay的意思理解错了,这么简单的句子都翻错了,且文法不通至极,看来翻译的门槛也很低嘛!】

第三,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条件。作者在前言中总结了三个条件:多样性(diversity)、独立性(independence)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a particular kind of decentralization)【按:把“分权化”翻成“分散化”,尼玛什么破翻译啊,PS中英对照刨根问底很有必要】。但是,可是,在第11页作者给出的是四个条件:“观点的多样性(每人都有私下掌握的信息,即使是对于已知的事实做出了反常的解释)、独立性(人们的观点不受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人们能进行专门研究并依照局部认知来判断)、集中化(aggregation,一种使得个体判断转变为集体决策的机制)”。新增的这个条件似乎没有足够的篇幅去论证。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论点和思考框架,构成第一部分的内容。除了第九章关于小团体运转的理论之外,作者在第二部分运用这些概念工具分析了群体智慧在交通、科学、公司运营、市场以及民主政治等领域是怎么起作用的。总的来说信息量非常大,且论述新颖,让我们对上述领域有更多的理解,这里不一一展开了。

以下是与作者的交流,条列如下:

1、对人群(crowds,groups)本身分析得太少。

(1)人群达成共识、产生智慧的机制。按照生活经验,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人群常常是由10%的激进者、80%的随大流者以及10%的保守者组成。这本书似乎仅仅强调了异端存在的必要性,并未解释持不同意见者是如何形成群体智慧的。虽然提了分权机制、极化问题、小团体如何决策,但总的来说着墨不多。

(2)人群内部的关系。作者把人群界定得很宽,但这种讨巧的办法也容易留下很多问题。比如,正式群体(如一个遵照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政党)和非正式群体(比如十字路口匆匆赶着上班的人群)在决策的行为模式上恐怕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社会情境也会对群体决策产生影响,比如汶川地震期间群体发起救援行动,与网民群体自发骂春晚的吐槽行动。而在这方面,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研究其实有很多理论成果,像广为人知的“强关系、弱关系”概念。

(3)人群的动力机制。这方面《狂热分子》一书就讲得相对清楚:传统组织的解体、人对群体认同感的需要、领袖的作用等等。当然,这些在群体智慧中可能属于特例,也就是缺乏多样性与独立性等条件下出现的情形。不过,通常人们对群体行动的印象皆属此类,以不合条件排除在外似乎难以证明群体智慧。因为这种现象如此普遍(比如时下的方舟子教主和他的粉丝们论证韩寒代笔的各种“智慧”),以致于人们怀疑真的存在群体智慧吗?为啥更大的群体没有理性地唤醒这帮看似理性的家伙(其中包含清华教授、前中央智囊、著名时评人、著名IT人士等等)?

2、群体智慧的秩序是自发的,还是自为的?作者在书中一方面强调自发秩序,大量引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分权化”、“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又强调建立体制、制度的作用,比如第十章里比较黑帮的组织结构,进而谈到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不民主如何阻碍了群体智慧,云云。后面对民主的论证也存在类似问题,民主化(分权化)既是群体智慧的条件,又是可以实现群体智慧的一种应该追寻的价值,这不是循环论证吗?我感觉,这样就混淆了描述一般规律的实然研究和倡导特定方案的应然研究。

3、群体越民主,群体越智慧。虽然上面的论证存在问题,但这个结论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因为群体的成员都提供不同侧面的经验和知识,社会的认知才会更全面;这里的群体成员甚至还包括方舟子、司马南、凤姐乃至各类敏感词之类的极端分子,他们也为群体智慧贡献了多样化的经验和观点。这一点可以用小团体决策的过程作为参照,“在一个由不同背景的人所组成的小团队中,如果将每个人对未来的判断都聚集起来,那么他们会制定出真正完美的决策。”p248

4、个体与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展开来说就是,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如看球赛所有人都站起来,再如股市泡沫、崩盘,银行挤兑等等;个体的非理性可能导致群体的理性,比如仁人志士牺牲小我闹革命,再比如各种同情心爱国心泛滥。

5、媒体对群体决策的影响。书中提供了经济学家Jeffrey Busse和T. Clifton Green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试图发现股市如何对CNBC在中午播出时段报道的股市事件作出反应(p279)。结论是,媒体报道倾向于夸大特定信息的重要性;媒体造成了决策者对其的依赖性和观点的一致性;知道更多信息并不有利于提升群体决策的准确度;最好的公共信息传播方式是不被夸大,以及没有权威人士的评论。传播学熟悉的“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再次被印证,“信息过载”则被丰富。

6、专家治国还是误国。本书对专家决策写了很多,倾向于降低其重要性。除了专家不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常识判断以及若干事例外,还一点心理障碍没有地引用这方面的专家James Shanteau的研究,研究发现,在选股、临床医学等领域,专家之间意见一致的程度低于50%,就更别提经济学家了。另外,专家和普通人一样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P39)。虽然作者又一个但书,“这并不意味着专家毫无作为”,但在末尾还是对专家大家嘲讽。引用Richard Posner,“专家在社会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价值与观点和普通民众相差甚远。如果我们看到街上的某个人敢于否定专家的意见,或者我们不至于被谣言所蛊惑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政治权力正在被专家和民众共同分享着,而不是由前者所垄断。”

相比之下,中国知识分子有“士”的贵族传统,也就是自视甚高、看不起普罗大众的传统。可惜,相当一部分成员没学会贵族的道德水准,倒学会贵族的自负和虚骄。稍有点小名气,语气里就透着“范儿”;谁要反对自己的观点,谁就是“反智主义”;谁要像韩寒那样高中没毕业就大谈所谓民主自由,谁就在制造“神话”或“庸众的胜利”。这也让我由衷感谢网民们发明的术语“砖家叫兽”,这说明贵国尚未脑残。

mediaview

2012.4.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