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冰轮冉升读后感摘抄

冰轮冉升读后感摘抄

《冰轮冉升》是一本由苏珊·P.马特恩(Susan Matter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轮冉升》读后感(一):对于母亲的更年期,我们还需要知道的事

书名《冰轮冉升》取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长诗《尤利西斯》:

“The long day wanes; 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deep

M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 Come, my friends,

'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

它被作者苏珊·P·马恩特用来当作“更年期”的隐喻。乍一看,二者毫不相关。更年期似乎意味着女性绝经、激素水平下降,走向衰老,并伴随着焦虑、抑郁、暴怒、潮热、睡眠障碍等一系列不适,且让周围人不适的负面状态,如何与在静谧大海中爬升的美好月轮相提并论。是否我们一直对这个人生的过渡阶段有着误解,这个误解是何时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开来的,不禁让人好奇。

按照目前的常识,每个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更年期被视为人们走向衰老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往往伴随着一种羞耻感,甚至带着诸如歇斯底里、易怒等污名化标签。尽管有研究说男性也和女性一样有更年期,但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更明显,于是更年期便基本是与女性绑定起来的。当人们说到某个中年女性到了更年期,其潜台词大多是想表达她不可理喻、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或者缺少女人味。这种一锤定音的盖棺定论往往带着说话者的不耐烦和优越感,也更加固化了“更年期羞耻”的大众心理。人们对更年期的偏见和对女性月经的偏见几乎如出一辙,或许是对异常状态的鄙夷和回避,而“异常”或许是以男性主导的社会标准为参照的特殊状态。男人和女人都无意识地接受了一套层层叠叠的世俗文化标准。

如果更年期如此不堪或无用,为何并未在漫长的演化中消失。本书的第一部分“科学”极尽可能,在可考据的时间线上,给出跨物种、跨时空、跨地域的多维度参照性数据,通过已被学者们思辨过的假说和逻辑链条,构建一个相对客观及较为直观的史前更年期概念。第二部分“历史”从“人类”的历史开始讲述,按照觅食的旧石器时代、农业定居时代、工业现代几个阶段,找到更年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和意义。第三部分“文化”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当下,从社会、心理、跨文化、各民族国家切入,去厘清现代人理解的更年期的“文化包袱”,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的羞耻感是否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产物。

在这本书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相对清晰的论述框架:提出问题—列举假说/附带数据—推导可能性结论—提出下一个问题……。但在某些概念和数据推演中,缺少前知识的读者往往会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我想说,如果不清楚“平均预期寿命”的演算过程、对“育龄后表现”PrR值的意义无法快速反应,或许也不用太过受挫,因为我们同样可以在作者的帮助下理解“祖母假说”、“脑化”、“兴衰交替”、“亲属选择”、“代际转移”等假说或理论。本书有许多长句和较大篇幅的科学性推导,坚持一下,是能够渐入佳境的。

作为大众读者,熟练推导具体分析结果可能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或许可以把重点放在作者竭尽全力列举的不同角度甚至相悖的案例和假说当中,这些内容将二元对立的线性模式拓展成多视角的三维模式,思辨能力超出了两端游移的非黑即白。我们可以看到学科的跨界合作,学者如何筛选数据、建立模型,如何设置理论的边界。正像一个综合了各种能力的侦探游戏,我们从中获得解谜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从未强硬的要求读者接受某一种观点,而是贴心地给出每一种假说的背景和可靠程度。

关于更年期,我们容易被表象症状所吸引,反而忽视了更年期隐含的价值:更年期意味着女性不用一辈子生育,而某些动物的繁殖寿命和体质寿命几乎是重叠的。这说明女性在更年期之后从生育的周期当中跳脱出来,能够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进阶。她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于集体,在觅食、养育后代、传授生存经验等具体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更年期意味着在族群中维持成人与儿童的高比例,给予儿童更多的资源和生存机会。但进入现代,更年期的这些集体化的社会意义似乎消散在个体的病痛当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反常的女性(更年期的男性几乎是隐身的),并被集中归纳定义。现代社会倡导秩序、理性、进步,追求循序渐进的稳定态势。于是,受文化影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都不约而同、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更年期的不稳定和消极意义。

更年期作为一个阶段的终结,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展开。就像“冰轮冉升”,明月照亮了黑夜中航行的水手,尽管我们最终将航向同样的彼岸,但我们可以决定此在和彼在之间的航程和风景。

《冰轮冉升》读后感(二):认识更年期

更年期是什么?我的一个长期认知是它是关于心理上的问题,由于某种情绪产生了某些反应,主要发生在中年妇女这个群体之中,比如健忘、脾气暴躁等等。一部分中年妇女也会在自己一顿脾气输出之后加一句,哎呀,更年期到了嘛。后来看了一部电影《我的早更女友》,接触到了“早更”一词,以致于在自己进入20岁后,每次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时,总是记不住事情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早更了。

直到看到《冰轮冉生:关于更年期的科学、历史和意义》一书时,我豁然开朗了。以前总以为自己多少有点病,其实只是身体对于外界事物做出一些反应而已。而早更,不存在的,过去总是被这样的词句放大消极的体验,从而加深了焦虑。一直以来,我也没有认真了解过更年期这个概念,只是在网络上看过各种解读,无外乎是人到中年某个年纪,受到激素水平的影响,会有健忘、脾气暴躁等症状,严重的需要就医吃药治疗。好吧,我真的相信过。

在这本《冰轮冉升》中,作者分了三个部分来探讨更年期——演化、历史和文化。将更年期放在人类演化中来讨论,对我来说是非常新的一个角度。通过人类演化假说、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案例来说明,更年期是人类生命的一个阶段,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更年期这个词本身来自西方现代医学,在传统社会并没有这个表达,所以作者用到了育龄后这个词。综合来看,更年期是女性停经以后,不再生育的阶段,关于男性有没有更年期及症状,文中未有像研究女性群体一样的大量案例说明,所以在笔记中也未涉及男性。从祖母假说,妇女在育龄后仍然帮助后代生育生产,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分享给下一代,到农业社会中妇女在生育工作之外也承担了其他工作,与男性承担的工作量差不多,再到现代社会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这些表明了一个问题——女性并不是生育期结束,就再无价值了。尤其在当今社会,有多少打拼的年轻一代在生育之后在父母的帮助下能更安心的继续工作。

关于更年期的症状,出汗、头痛、脸红、发冷、颤抖、眩晕、恶心、耳鸣、窒息、睡眠问题、性问题等一系列表现,在现代医学的更年期调查表和研究中作为判断依据。但是就如作者所说,这本就是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向研究对象提问,将研究对象的经历映射到现代的更年期概念上。比如,西方现代医学多用潮热这个词进行提问,但是在众多传统农业社会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也就是说,现代医学的很多案例研究,是在一种已经假定是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碰巧得到了与假设一样的情况,便认为假设是对的。对于科学类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先假设,再求证,因为科学的真理,往往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难以得出一个标准的模板,而大多数的研究模型又是单一的。这样就更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说更年期就是有这些症状。而通过作者提到的众多案例来看,并不是因为更年期或育龄后阶段会出现这些症状,而是案例选取的样本大多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并没有同样比例的样本数量的其他各个年龄段作为对比说明,凑巧的事又怎么能说是事实呢。个人认为,不同文化之下的群体本就不必进行比较,又如何能作为模板依据呢。

关于现代医学的激素疗法,认为更年期是受到激素水平的影响,通过激素疗法可以得到治疗,让人保持年轻活力。激素水平影响了身体和情绪,这个我反驳不了,但是激素疗法的推广,在20世纪初期,制药公司会公关丈夫这个角色,从夫妻生活和谐来煽动人们的情绪,人们在看医生时,会向医生提出需要治疗,医生在制药公司和患者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开药。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其时消费主义正发展,制药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其发明的药物最终需要得到市场的反馈。当然,在当时的北美还有婚姻观念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不鼓励女性走出婚姻,因为女性进入市场挑战了男性的利益。由此,也打碎了我对于更年期是病需要吃药治疗的认知。

在对现存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妇女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妇女没有听过更年期这个表达,每个人都出现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前文出现的症状,但是她们并不认为这是疾病,只是正常的人生阶段,并且很期待它的到来。因为在一些文化中,经血被认为是危险的、不吉利,妇女经期要待在家中,更不能去看望新生儿,多血症的观念认为经期是将多余的血(或者不干净的)排出体外,而更年期的到来意味着身体变得干净了。今天,在很多偏远的山区,妇科知识的匮乏,仍然让很多青春期的女生羞于谈到或面对月经,这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展现其中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这一生命阶段的演化与发展,也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矛盾之处,而作者并未下任何的定论。作者客观地表达了自己观点——激素的变化可能在女性身上引起热和其他感觉,但这些感觉在其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解释,现代社会生育力的下降让这些感觉更加明显了,这是一个合理的猜测。更年期妇女所经历的症状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真实的。社会也在为我们构建这些症状出一份力。它会不会是脏器的器质性疾病,也许在未来会得出答案。如何看待更年期是很重要的,它不是疾病,也是什么忌讳,是对人生有益的人生阶段。

就如作者在尾声部分所说——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很“暴躁”。自己何尝不是呢。健忘,是打小就记忆力不太行,要不然上学的时候怎么老记不住知识点;脾气暴躁嘛,从小也不是什么温柔人设。所以,感谢这本书,虽然更年期离我距离还有一些远,但是,我会开心的等待着它的到来,也不必再焦虑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是不是早更了。

《冰轮冉升》读后感(三):不同寻常的时期与其独特意义——写在10.18世界更年期关怀日之际

老太太们有什么用?在传统的故事和童话叙事里,她们往往被嘲笑和诋毁为女巫、贪婪的寡妇、无知的大妈和专横的婆婆。已经绝经无法生育的女性长期以来受到不公正的审视。但是,女性在无法生育多年后仍然能健康地生活下去,这是其他动物很少能做到的。对于历史学家苏珊·马特恩而言,更年期这段不同寻常的时期可能是理解我们物种独特历史的关键。在她的作品《冰轮冉升:关于更年期的科学、历史与意义》中,就对更年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书于2019年9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

马特恩对更年期人类生活史的这个难题采取了尽可能广泛的观点,因为她认为更年期的进化、社会和文化方面是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关键作用的更大理论的一部分。从近五十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出现到21世纪更年期的文化历史,马特恩为我们介绍了更年期统一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解释了人类的生物学以及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冰轮冉升》分为三个部分:演化、历史和文化。马特恩首先聚焦于更年期的演变,并将现代人类漫长的生殖后生活理论解释为一种适应。马特恩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老年后生殖女性对早期人类觅食社会的进化价值。绝经后的妇女摆脱了生殖职责,在许多方面为觅食者的居住群体做出了贡献。例如,她们消耗的食物少于生产的食物,并且能够将剩余的食物转给自己的家人;她们作为母亲的经历使她们成为优秀的保姆,让育龄妇女腾出时间生孩子,同时仍然确保现代人与其他类人猿区别开来的相同水平和密集的儿童保育时间;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认为,老年女性在技术方面的经验——制作和使用用于食物准备,服装生产和其他任务的工具——使她们成为这些知识及其进步的重要存储库。更年期及其随之而来的生殖后寿命对早期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马特恩看来,这是人类取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农业社会的复杂、高度性别化的组织中。更年期的许多好处一直延续到人类历史的农业时期。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一样,生育率通过平衡人口规模与可用资源,在控制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活中,马特恩指出,家庭生活中最轻松的时期可能是在女性更年期之后,当时孩子们已经足够大,可以生产比消费更多的产品,没有新的孩子可以消费年长的家庭成员在生育后生活中可以提供的盈余。马特恩还在讨论生育控制和人口的想法时穿针引线,探索人类历史上人口变化发生的方式及其影响。

《冰轮冉升》最有趣的部分是关于更年期的文化意义。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马特恩探讨了不同时间、地点和社会的女性更年期经历,以分析更年期的文化成分。在第9章中,马特恩追溯了更年期作为一种综合症的历史,并展示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医的建构。马特恩还指出,更年期综合症似乎或多或少地包含在白人、上层和中产阶级女性身上,医生们指出,勤劳的下层阶级女性似乎没有更年期。马特恩概述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即这种综合症在欧洲生活中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在20世纪,随着雌激素的分离,更年期综合症开始被理解为雌激素缺乏症,可以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但是,更年期雌激素下降实际上是有害的证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确凿。

在本书的最后几章中,作者带领我们深入探讨了谈论更年期综合症时的意思。根据本书前面关于与更年期相关的抑郁症研究的不确定结果的冗长讨论,马特恩提出了一种文化综合征的想法,以取代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的高度医学化的、据称是更年期的普遍描述。她表达出一种文化综合征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与现实情况进行了对比思考。通过将更年期综合征历史化,向我们展示了绝经后妇女的长寿可能是我们物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如果更加深度论证不能再生育的女性的“价值”无疑会使本书更富有内涵。

绝经后的女性并不是一个“为人类服务”已经结束的女性气质的悲伤幽灵,而是人类适应能力和生存的支点,她们的意义依然伟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