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渝口水仗》经典读后感有感

《成渝口水仗》经典读后感有感

《成渝口水仗》是一本由王跃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的269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渝口水仗》读后感(一):为这本书当拖儿

此书出版之初,在川大西门外的领事馆路上签售。为增加人气,也因为人情,我新鲜地成了事先准备好的“热心读者”,虔诚地捧着书给作者签名。

那天天很阴,但是四川文化名人魏明伦也在现场,这让各个媒体的记者不亦乐乎。这些人之间的相互吹捧让人听了实在难为情。没到签售结束就溜了。

《成渝口水仗》读后感(二):遭遇购书陷阱

星期天去重庆书城闲逛,看见有本“成渝口水仗”,翻书读序,调侃双城的人文习俗,令人捧腹,且观点不偏不倚,赶紧交钱购书回家,准备细读大笑一番。

回家,泡一壶巫山云雾茶,躺在铺了软垫的活动凉椅上,悠哉游哉地翻书细阅起来。开篇便讲成渝双城自古的渊源、现今的状况之类的,“行政”味的感觉,想想系统了解下也无妨,下面讲市井生活之类的肯定精彩好玩。于是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码头文化”与“茶馆文化”看了,“方言”特色读了,“陪都”与“皇城”观了,“雄起”吼过后烫“麻辣烫”、品“江湖菜”,说到双城美女时,本美女终于发怒,花了20元的书,巴蜀文人善于调侃、诙谐幽默的文笔之风呢?不由忆起前段时间看车辐老先生写的“川菜杂谈”时,口齿生香,风趣增识,轻松快乐!而手中之书满篇“行政”之语,真是与时俱进。

陷阱:选购此书,皆因那开篇之序。经验:购书得细看内容,再行定夺。

——写于2006年10月23日

《成渝口水仗》读后感(三):无论以成都人还是重庆人自居的,都可翻一哈

此类书太多了,所用的例证也大同小异;本书的许多章节在报上登过;编书的时候没把重复的语句删节;但还是可读。

摘了几段:

成都人同重庆人性格不同首先是因为水源不同…嘉陵江源于西部,流经的多是穷困山区水土保持不好,故极易形成险滩…枯水期水量不足,丰水期又常闹洪灾,这是一条在险山中奔腾的水道,重庆人吃这条江的水,性格显得刚烈而又急躁,这同成都人的细腻温情适成对照(P25)

重庆人是在火锅的刺激中寻找大汗淋漓的快感,听着解放碑的钟声上班下班,在浓浓的迷雾中保持神秘,在吵架般的对话中宣泄他们的郁闷和火气,在酷热的夏季减去他们多余的脂肪,在同成都人的口水战中找回自己的尊严(P37)

成都的航运曾经极为便利...从自家门口上船可以到达万里之外的江南,这是何等浪漫而又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但现在那些纵横交错的水道哪里去了?填了?挖了?还是废弃了?>...开通和恢复这条水道的难点在于水量,旧时都江堰的水只灌溉成都平原14个县的283万亩土地,现在已扩大到37个市县区1010万亩土地...更重要的是上游森林的破坏水量用量越少,成都地区内的100多条河道竟有52条缺水,似乎恢复航运的理想难以实现(P43-44)

蜀字拆开,乃是四面被围起来的一条虫子,川人在盆地之中是虫,走出夔门便成了龙(P45)

重庆一个是一座拥有世界最大郊区的小城市(P62)

所以有人总结说成都人的市民情结就是炒渣渣股,坐烂茶馆,睨小粉子,吼超级联赛,讨论外国领导人,看Y录象,读假纪实小说,当川剧票友,耍农家乐,摆玄龙门阵,找三流明星签名,穿出口转内销的名牌.至于重庆人,在市民情结上同成都人大同小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重庆人常常五十步笑百步,认为成都住的都是闲人,重庆住的才是非闲人,其实非闲人还不是同闲人一样在喝茶,推牌九,斗地主,啖火锅.(P92)

《成渝口水仗》读后感(四):不是冤家不聚头(代序)

章夫

重庆读书,成都谋生。身上流淌着嘉陵江的血液,血液里浸淫着府南河的风雨。冥冥中对成渝两地都有割舍不断的情愫。

如同一对长相厮守的恋人,相处得久了,彼此的习性表情呼吸脉搏,及至一个细微的眼神,都心领神会了如指掌。

虽说手持成都“绿卡”,头顶那片少大阳的天空,然而心里却一直牵挂着那个名叫重庆的“恋人”。

不少人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古训分拆开来送与这两个城市——重庆:“海纳百川”;成都:“有容乃大”。

四年前,本书另一位作者成都作家王跃送给成都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一《成都批判》。字里行间透出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一般的味道。

四年过去了,王跃又折腾出另一个选题,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成渝口水仗》。说实话,在讨论提纲时,我是心有余悸的,我不想对其中的任何一个造成哪怕是不经意间的伤害。

但身居其中,“成渝德比”确实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何况自认为对成渝两地都有相当的了解,于是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写了其中的一些文字。

《成渝口水仗》不想哗众取宠,只想对这一长期形成的“现象”,进行粗浅地梳理和分析。没想到这一话题马上被新浪网发现,将一部分书稿(初稿)载上网络后即引起网友狂评。

就像麻辣烫一样,有关成渝的话题永远是最火爆的佐料。作为一名码字匠,既然选择了这个题材,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承受力。虽然我们每一个字都努力以平实示人,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很难。

平心而论,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一个有如父亲,一个恰是母亲,都有许多值得我留恋和感动的地方。

驻足钓鱼城临江远眺,登高晋云山一览众山……解放碑的凝重,朝天门的沧桑,磁器口的古朴悠远,渣滓洞的触目惊心,还有郁郁葱葱的校园,都勾起我思绪万千,不能自己。

四年象牙塔的光阴, 山城的火锅成就了我一生的秉性一一刚直、热情、自信、率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重庆人骨子里的性格。

如山一样性格的重庆,锤炼了似山一样的城民。五年前应邀赴渝参加一个笔会,彼此刚刚认识,未曾想一句话不投机,那位“重庆崽儿”便拳头相向,连生性不怕事的我也不知该如何相对。几个钟头以后,这位仁兄又若无其事地邀你娱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你很难想象,此“崽”竟是重庆小有名气的诗人。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成都,人们一定会以为你在“摆玄龙门阵”(即吹牛)。属于成都的天空弥漫着绵软的味道,很惬意也很舒心。李伯清用诙谐的“散打”,淋漓尽致地把成都男人的脑壳洗了又洗(即善意的讽刺),可成都人还在笑声中传颂他;要是这样洗重庆男人的脑壳,李伯清敢保证自己不会挨砣子(拳头)?

也难怪,巴人的图腾是虎,虎是山中之王,多好斗个你输我赢;川西平原的人崇拜的是天,靠天吃饭,自称天府之国。或许这就是成渝两地性格最大的区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重庆人和成都人的个性差异,成都作家高虹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将此诠释得淋漓尽致。话说成渝两地还靠一条铁轨往来时,有对开的两列火车都是晚上九点左右发出,到对方城市时就是清晨六点上下。重庆人下车说这时间挺合适的, 找个地方填饱了肚子正好进城办事,可放眼一看到处都紧门闭户,心里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想,哦,还没起床。只好等等吧。

终于见一家店铺有了点动静,店伙计打着呵欠,边揉眼睛边下门板。重庆人迫不及待地一步跨了进去,那伙计却问:“你做啥子?”居然有这种问法!重庆人奇怪极了,说话从来就不太好听的重庆人, 这时的回话也一定不顺耳:“你开着饭馆,我进来了,坐下了。你说我是做啥子的?莫非是上茅房(厕所)?”

一听是重庆口音,成都人不说话了,心头却在嘀咕:倒是只见过这么早找厕所的,哪有这么早就来吃饭的!

也难怪,旧时蓉城就有“三多”:闲人茶馆加厕所。

眼前一幅幅怡然自得的休闲画,以及先前接触到的一些“假打”的人和事,曾让我有种强烈的不适应,心像浮萍一样找不到根,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很难融入这个“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十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行为和习惯仍然带着深深的:"外乡人"的印记。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