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经典读后感有感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经典读后感有感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C. 谢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后感(一):戴口罩背后的动机和行为

这两天在北京出差随身带了4个3M口罩。还没离开机舱,我看到外面灰蒙蒙一片就戴上口罩。一路上转乘地铁到达五道口的宾馆,看到戴口罩的人不超过5个。接着两天,我还是没有碰到什么人戴口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太小题大做了,之后在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也就没有坚持戴口罩了。

前周我还在台北休假,中间有着相似的感受。台湾人喜欢戴口罩开机车,行人也很喜欢戴口罩,大概是机车尾气的原因。看着满大街的人盖住自己的嘴巴,我琢磨着自己是否应该去买一个口罩。

似乎在中间理智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北京的空气之差,连北京环保局也建议采取保护措施。台北的空气其实还算可以,他们用的口罩不过是常见的几块钱医学口罩。唯一的共通点是,我是一个“外来者”。广州的空气可够差的,每天骑车上下班的我还不是一样没有戴口罩。

个人的行为或选择依赖其他人的行为或选择,我却不可以通过简单加减和推理得到群体行为。个体动机、行为(微观动机)和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形成的互动,这就是《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这本书探讨的主题。

在北京我为什么不戴口罩?我不想自己在一群人显得太奇怪不合群;另外在不戴口罩的几分钟喉咙也没有什么不适。

而为什么大家都不戴口罩?可能大家觉得这种空气质量还能接受;可能有些人不在乎;可能有些人不想显得太奇怪;可能有些人觉得戴口罩更不舒服。每个人的动机是如此的复杂与不同,却产生惊人的一致。

什么情况选择与大家一致,什么时候选择与大家不一样。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值得研究下去的话题。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后感(二):深入浅出,方显大师功力

书名有点让人皱眉,但其实这是本相当有趣的书,一点不会让人感觉枯燥。

作者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教授,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之一。得几年前,我看过这套丛书中的《策略思维》,从可读性来说,这两本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通俗易懂,主题是讨论“起因合情合理,结果出人意料”例子,从中引发深刻的经济学思考,而这个起因当中很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例如,出城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司机们纷纷减速,只为看一眼道路另一边的车祸现场。结果,为了能看上10秒钟,造成了交通拥堵,每个司机在路上多花了10分钟。以前的观点,交通的拥堵并没有考虑过这样的细节,或者觉得这种细节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可能完全相反,正是这些微观的动机在影响着宏观的行为,或者叫微观的行为影响着宏观的结果。又如,作者应邀去作报告,发现800名听众紧密地集中在从第13排到接近后墙的座位上,而这并不是主办方的安排。作者设想和讨论了6种可能的动机,结果发现,即使大家都愿意坐得比较靠前,但是只要他们微观上都受“不应该坐在第一排”的固定思维的影响,就会出现前面许多排都空荡荡的宏观结果。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本书的写作风格很人性化,都是从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入手,来对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的某方面关系进行分析。

你没觉得吧,书中讨论的这些东西就是人们一直抱怨的深奥难读的博弈论!看完后,你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师,并不一定与晦涩难懂划等号。深入浅出,方显大师功力。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后感(三):财经杂志2005年12月荐书

本刊12月荐书

[2005-12-12 11:16:00 ] 共有 0 条点评

新经典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美)托马斯谢林著,谢静、邓子梁、李天有译,李天有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谢林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奖人之一,是一位从心所欲的智者。他研究领域广泛,从工资、收入、吸毒和种族问题,直到谈判、有限战争、伦理学和博弈论。需要提醒读者的是,眼下翻译出版的这本文集虽然也很重要,但很遗憾,没有包括谢林最经典的几篇作品——1956年《冲突求解》杂志发表的“关于谈判的一篇论文”,1968年同一刊物发表的“博弈论与伦理系统研究”,以及1985年《法律、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的“把规则强加给自己”。

诺贝尔委员会授奖给谢林的理由,80%要归因于这三篇论文已经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第一篇,其中的有趣故事既承接了迈克尔波兰尼的“隐秘知识”及“聚点均衡”概念,又间接启发了罗伯特奥曼——这位本应分享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今年才实至名归的以色列博弈论大师,创立了其“相关策略”的行为学博弈框架。

……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ontent.jsp?infoid=7254&type=1&ptime=20051212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后感(四):听《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关于博弈论的一本书,作者也是博弈论的大师,尽管世人提到博弈论的时候都会提到纳什,但是作者也是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全书讲了三类人类行为: 第一类,人类动机与全社会的福祉无关,背后是由概率论决定的。作者在这里举了几个了例子:比如10个人抢9把椅子,肯定至少有一个人要站着;比如作者讲的关于男孩女孩的比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这一类,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没啥关系。 第二类,人类动机对全社会的福祉会有增益,这一类行为特别多,解读者也就没有特别举例子。 第三类,人类动机对于全社会的福祉有负作用。作者在这里举了好几个比较生动的例子:比如军备竞赛类型的:在一个剧院里面看演出,只要某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就会引起越来越多的观众站起来看,到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看,结果所有人得到的观看体验和所有人都坐着看是一样的,但是所有人都更累了。 然后,解读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他自己理解的例子(但我觉得不对),就是关于孩子补习的兴趣班,只要有某一个家长去参加补习班,其他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就会选择跟进,这样所有的孩子都去上补习班了,没有任何孩子有优势了,但是所有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都被牺牲了。在这里,我觉得不对的地方在于,尽管所有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的确都被牺牲了,但是所有孩子的教育水平都提高了啊,这是对于全社会福祉有正向作用的啊。

然后作者说的是“公用地悲剧”,这个比较好理解了。

接着作者讲了“震荡模式”,包括疫苗的case。 然后,作者又描述了一种现象——群体层面很极端的现象可能是源自个体比较温和的意愿。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他自己的例子,有一次他去一个学校做演讲,在一个偌大的报告厅里面,居然前12排空无一人,而13排以后却坐满了人。作者还以为是组织者的故意安排,等他找组织者确认之后,才明白不是这么回事,这完全是大家自发的。但是,这可能仅仅是因为大家的从众心理。类似这种现象的社会现实还包括——种族分离的趋势,可能仅仅是因为“我希望跟我一样肤色的人数超过1/3”,其实这样的要求很温和,并不过分,但是所导致的结果却是“严重的”全社会分离主义表现。 作者最后说,很多社会现象,看似很极端,但是大家不要急于对这些现象定性,也许背后的个人意愿是温和的。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后感(五):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李华芳

如同诺贝尔奖一贯的作风一样,奥曼和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他们年轻时候的贡献。只不过谢林自称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列出一些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同行对他的赞叹。例如托宾回忆谢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比老师深刻;萨谬尔森也认为“时间磨不平他的创造力,他的路数总是变幻无穷”;斯宾塞则说他关于信号博弈和市场细分的灵感来自于谢林,因为谢林曾经跟斯宾塞讨论过为什么沙滩上总是晒太阳的美女是一堆,冲浪的是一堆,而游泳的是另一堆?

这个“为什么人以群分”的简单问题,真是谢林毕生工作的出发点。虽然说路数变幻莫测,但是谢林同大多数哈佛毕业的经济学家一样,总有一把经济学的手术刀,用来剖析这个复杂的真实世界。而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谢林著,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则是这种剖析的典范之作。早在1971年的时候,这本书的思想就已经在谢林的论文《分隔的动态模型》中出现了,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讨论为什么沙滩上晒太阳的美女要扎成堆,进而从小事推广到城市、区域与种族隔离的一般模式。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

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他们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而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当然,谢林似乎也没有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进展,如果他意识到博弈论已经被吸收到新政治经济学里面,并且看到布坎南以及迪克西特等人的贡献,我想他会很乐意修正他的看法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谢林的贡献早就足以彪炳史册。以至于不少人认为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给博弈论的时候,谢林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获奖。不过尽管迟了11年,谢林还是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然而按照目前博弈论的进展来看,谢林说的无非是已经成为共识的话而已,而当时能想到宏观的“集聚”行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多人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解,却是了不起的贡献了。囚徒困境是说两人博弈会陷入非合作均衡,尽管合作的收益对双方而言更好。但是当两个人扩张到更多人的时候,决策主体会进行结盟联合,相互合作优于每次选择非合作的策略。因此,当人们预期合作有较大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预测他人也会合作,也就是联盟,这个时候联盟就会迅速扩展。

这时就会“突然”出现宏观上的显著行动。谢林对种族隔离的研究为解释冷战思维奠定了理论框架,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谢林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似乎是合适的选择。这一切始于谢林在一次长途飞行中的乱涂乱写,他在纸上随意地画着加号和零,试图发现当一个人想避免种族隔离时会发生什么。“用铅笔和纸来做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你必须用橡皮擦。”谢林不无风趣地说。回到家后,他和他12岁的儿子围着棋盘坐了下来,并以硬币的“偏好”(分为铜和锌两种)作为简单规则开始了游戏。例如,完全被铜硬币包围的锌硬币,将转移至与锌硬币相邻的空白方格。每一步都会引发下一步,直到棋盘完全被划分成一半铜硬币,一半锌硬币。通过这个游戏,谢林得出了重要结论:“一个微小的偏好——社区里不要有太多不像你的人,或甚至仅仅是因为偏好社区里要有些像你的人……就可能导致极端的平衡,结果看上去就非常像极端的隔离。”

谢林正是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来阐释博弈论的深刻思想,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此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尽管有理论探讨,但谢林的阐述绝对不枯燥无趣,相反谢林的故事引人入胜,通过一个个故事层层推进其逻辑,让人不忍释卷。例如谢林用哈佛业余俱乐部的兴衰来刻画“集体行动的悖论”,用鸡尾酒会上的“扎堆”来类比种族和阶层的隔离,一下子使经济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不管是对于经济学者而言,还是对于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快速了解平日以复杂的数学面貌出现的“博弈论”,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