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100字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100字

《城市发展史》是一本由芒福德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一):汗颜~

说读过这本书其实还是比较汗颜的,因为没有读完.不是不想,而是读了很多次,每次读了一些就读不下去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阅读经典著作时的普遍问题(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的).不过我想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翔实,但可能是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不太一样,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有些乱,可读性不是很强,不能让我有一种深陷其中、意犹未尽、大彻大悟之感,也有可能是我比较驽钝,离大师的境界太远。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二):人群的心理,人群的城市

大四因为课程原因买来的一本砖头,本想硬着头皮研读,没想到其中流畅的文字,让人拿起就放不下。

城市是群体人的城市,城市发展史也是人,以及他们对于世界、自身理解的发展史,是一部群体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史。整书呈现的是一幅宏大动态的画卷,涉及城市的方法面面,而其围绕的核心,是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甚至心理分析,而城市本身就像是这种状态和取向的具象化。这种解释方式,对我这种热衷于心理学的人来说,是格外合胃口。

深入浅出的文字,让人通读全书后,似乎从未被什么体系框住,却能清晰了解他所阐述的全部。这大概也只有像芒福德这样博学的社会学家才能驾驭。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三):城市与生态系统

城市是一个容器,融进了整个生态

好的城市,其中生态是自然生长,达到平衡的,每个参与者,都凭借双手,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

坏的城市,有超出自然力的力量,打破原本的平衡。工业化、资本等等,无限制的扩张,无限追求“增长”,创造超过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整个生态就被其改变。如果把自由的平衡看作良币,工业化和规模化便是劣币,而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是像癌细胞一样,超速繁殖,直到改变生态的结构,破坏原有系统。

生态系统的控制,离不开人为干预,遏制超越其他参与者的工业化、规模化,保持系统的平衡。

完全平等的乌托邦是不长久的,如希腊追求了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有着不错的成果,但最终也是低效,而被罗马终结。大的生态系统,最终会逐渐走向不平等,不平等下的平衡,更加稳定。

城市,或者说足够密度的生态,承载了文化、知识,让这些成果得以传承。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四):如果这本书被写成诗

看的时候在想,《城市发展史 》是不是应该被看成一部诗集,那么又该摘录哪些诗句: 城市在成为人类永居点之前,先是磁体,才是容器。 “我们”变为无数个“我”组成的乌合之众。 城墙,用来标明圣界。 “自有人类,便有战争”是当然吗? 每个城市都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核心开始,结束于一片公共墓场。 去追求高于生存的东西。 城市纪念性艺术的使命就是使普通人下降到卑微地位。 人生到世界上来的目的无非是为着赞颂和侍奉他的神明。 先有宇宙的概念,才有城市。 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 随着城市外壳的发展,它的内容物也在扩大。它的内部产生出各种梦想并且逐渐物质化。 幻想变成戏剧,性愿望化作诗文、舞蹈和音乐。 城市本身因而变成了爱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已经从有性生殖的迫切需要中解脱出来。 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脱离部落一致性的第一步。 劳动即是祈祷。 中世纪末,虔诚的东西也带上世俗的色彩。 恐怖,只有人们坐在车辆上不断前进,把空间分成碎片,才能消除。 抽象的图形规定了社会内容,而不是让抽象的图形源自社会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社会内容。 商业城市的最终命运是成为广告的背景幕布。 感情上的专制君主如浪漫派诗人,实际生活中的专制君主如生意人。 城市没有在政治上成为一个自治体。它们只是人堆。 对“物质世界”的外部分析中,没有文学艺术、美、历史、神话。 城市只是原子的偶然的集合。 他们探讨国家的问题,却忘记了社区。 贫民窟,次贫民窟,超级贫民窟--这就是城市进化的进程。 在乡下隐居,是富裕阶级的无政府主义。 郊区就起到了保存幻想的精神病院的作用。 城市本身也变成可消费的。它的居民生活在时时刻刻的连续的自我毁灭之中。 数不清的人群,全都同等而相似,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制造琐屑而无价值的乐趣。 他们都分开居住生活,全不关心人类的命运。 无论如何,他这个人可以说已经失去了祖国。 城市的最终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与宇宙和历史的进程。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五):城市是一个容器

芒福德的书读起来着实艰深。他的书旁征博引,从多个维度去讲述城市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的深刻意义。我是硬着头皮啃下来的,半知半解,希望随着自己的阅历增加和更多思考能够让自己了理解更多吧。

芒福德把城市比喻为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里面盛放着人类的文化,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社会的记忆和人们的生活等等。然而这个容器并不是像一个瓷器一样是一个固定的物体,然而是在逐渐地变化着的。不过正如芒福德所担心的,如果城市发展速度畸形,一个容器与其内容同样快速地变化着,那么什么也不会保存下来。芒福德在书中最后的讲解现代城市的发展的部分,多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城市朝向一个错误方向发展可能对于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担忧。

城市并非从乡村发展而来,而是自有开端。乡村是从若干务农的家庭的联合开始的,而城镇则从庙宇及纪念碑起始的。庙宇是宗教的代表,吸引了人们聚集,聚集的人们开始了货物的交换,于是市场最开始是在庙宇的附近开始的。之后,由于市场的需要,又有了作为室内交易场所的大厅,后来则演变为城市管理者办公的地方市政厅。城市并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庞然大物,而是不断地变化着。作为容器的城市,一方面促使着其容纳的内容的改变,同时容器自身也在缓慢地变化着。

城镇发展到今天,从小的城市发展到了超大的大都市,其中一些特点还保持着,另一些特点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诸如博物馆,教堂,市政厅等依然起到了城市发展初期的庙宇的作用。而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大都市快速地扩张,拥挤成了发达城市的特征。然而,这样的发展方式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应该说是对人类社会有益还是无益,益处多些还是害处多些?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也许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很主观的,若你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得幸福,那就是好的,如果你在其中生活得很难过,那就是对你而言不好的。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者选择改变。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提及电网等服务的网络化可能是超级大都市发展避免其自身问题的一个可能方向。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城市服务可以去中心化而形成网络化,这样人们就不在像之前一样需要依存于超级大都市,人们可以不那么着急涌入拥挤的大城市,而可以在小一些的城市中享受到相似的便利。

我出生于城市,生长于城市。我已经依赖于城市的存在,我依赖城市里的图书馆,音乐厅,我依赖城市里的超市,餐厅。聚集的人口带来了拥堵,也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自由发展和合理规划应该去结合起来,来创造出人世间的天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