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费孝通在2003》读后感精选

《费孝通在2003》读后感精选

《费孝通在2003》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孝通在2003》读后感(一):见识大师

在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教授的讲座上,听他说你们应该都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书吧云云,感觉自己缺失需要了解一下,这位先生,碰巧,在又一次翻还书箱的时候翻到该书,感觉天人合一。饶有兴致的看完了费孝通先生的生平,有一次被伟人激励到。再一次感觉遗传作用真的很大,又是书香门第,又是名门望族,风光的家族,杰出的祖辈,在各自领域声名鹊起的兄弟姐妹。精致的教育,师从泰斗,出国深造,又一次感觉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看到后面,真正关于费先生的学术论点,却再也无心涉猎 。可能是某些专业知识懂得太少,可能是本来就只想和费先生本人聊会儿天,也可能是,这并不是最能代表他观点的著作。所以与费先生的约会草草收场,有缘下次再约。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行行重行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在2003》读后感(二):无题

费孝通经常被引用自《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的真实描摹,基本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和谐观:

“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 “习”出来的礼俗。”

“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些质朴的言语,比2003年对人类美德的渴求与世界问题的关怀,更有意义。

《费孝通在2003》读后感(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昨天一大早就跟老李讨论哲学问题。谈到后来又讲回到旅游的意义,古镇的文化保留问题。讲到凤凰与西塘的对比。老李说西塘比凤凰好的一点就是,西塘保留了更多的原住居民与当地的文化,而凤凰已经面目全非了。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索关于古镇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为什么人们都会向往古镇文化?是因为人们的怀旧心理么?是总想在喧哗城市之外里寻求梦想中所谓古镇的宁静么。 西塘我没有去过,丽江的文化我没有细研过,只有凤凰我算是稍事停留,但了解也非常有限。今天到图书馆,鬼使神差借回一本费孝通的《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里面讲到一些关于文化的形成与传递我觉得很有意思。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进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生不同刻,死不同时,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会传递给活着的人,并一直传承下去,最终成为社会很多人共有的知识即成为一种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里。。---费孝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不同的人将这种被不同人保留的文化不断地修饰,补充,扩张,简练。成为一种不会与时代脱节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同时将老的部分沉淀下来。 制卤水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就是要保留一部分的老卤水,再掺入新水添加新料,这样制作的卤料才会既保持原来的鲜味又不会变得淡而无味。而文化的形成应该是相同道理。一边沉淀,一边添加新的文化信息,这样的文化才被世代不被淘汰地得以保存和延续。 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正是这个地方“卤料”的秘密配方。那是脱离了这里的山水便无法复制的底料,也就是所谓的特有的地方文化底蕴。 所谓到凤凰来寻觅独特配方却失望离开的那些人,是因为他们已经找不到当地的人,找不到那些文化延续的承接者。沱江边上来来往往的全是外来的过客全是淘金的投机者,他们哪有心思重新融入那些古老的文化。而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们已经挤到沱江下游忧伤地挣一些渡江的零用钱,被贫穷赶进各个打工的黑暗角落里,哪有时间来向你展露地域的原貌? 现在的古镇文化, 或者不仅仅是古镇文化,那些所有开辟出来供游人观赏的所谓各种“原生态”其实都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经济的牺牲品,真正的原生态是无人问津的,因为没有人真正会停下来花大把时间去研究当地人的吃饭穿衣,听他们嚼着牙花茶余饭后的,而他们那些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才是他们的文化底蕴来源。如果不是出了个沈从文,一个黄永玉,会有那么多人对凤凰趋之若鹜吗?这些名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这让人好奇而向往。“读诗,不是读诗,是读诗人”费孝通说。这话就是类似“吃了好吃的蛋就想认识那只生蛋的鸡”同样的道理。观众以为可以到这里来觅到一个凤凰潇湘梦,其实,那是文人画家的在那里的山山水水洗涤过的灵魂。 【日常生活中,这些意会的部分,是一种文化中最常规,最平常,最平淡无奇的部分,但这往往是这个地方文化中最基本,最一致,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如此完备,如此深入地融合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以至于人们根本无需在互相说明和解释。而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正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看似很小很琐碎,实际上却是一种活生生,强大的文化力量,他是一个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网,在人们生活中每个细节里发生作用,它对一个社会的作用经常是决定性的。---费孝通】如果我们无法静下心来了解这种意会,感受这种自然与人之间的默契,我们是无法真正与这块没有哺育过你的土地对话的。所以,放弃那种以为文化是开在树枝的花朵般耀眼而浅显的想法吧。 文化是每块土地一群人创造的默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活模式,我们称之为传统。放大来,这无数个小传统被纳入到一个宏大的传统之河中,被一条黄河,一条长江捆绑着奔向海洋,这个大传统就叫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我们都在这文化其中呢,所以干嘛还过来过往地四处在寻觅想要找个世外桃源?只要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变,到哪里文化都是一样,类似于四季豆不进油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