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我论读后感精选

心我论读后感精选

《心我论》是一本由[美]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Douglas R.Hofst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40元,页数:3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我论》读后感(一):关于心灵,人工智能的有趣思考

这本书好像只在1988年出版了一次,是一本老书,如果找不到可以去verycd上下载电子版。原书一共二十七篇,不知是什么原因译者只选中了其中的十九篇翻译出版,让人觉得读完后有点缺失。该书翻译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全书读起来十分流畅。

该书是一部涉及认知学、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书。书的前两章读起来有点让人发晕,这让我一度有放弃继续阅读的想法。不过,继续读下去发现后面的内容还是比较精彩的,更像在读一本科幻小说。作者通过精彩、奇幻的故事以及哲学上的思辨,让你对什么是灵魂、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机器与大脑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过感觉要想真的研究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十分强的逻辑思维。以前觉得哲学比较无聊,但读完这本书后觉的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需要哲学的那种逻辑与思辨能力。不过感觉逻辑这东西搞不好就会走火入魔,最后就像书中第十七章的宇宙之谜及其谜解的情况一样了。

《心我论》读后感(二):内容精致的小册子

图灵、博尔赫斯、莱姆、候世达、中文屋思想实验…还能指望从一本小册子里得到什么呢?

心智问题和人工智能是如今哲学的热点问题,对于只想一窥山门的普通读者如我来说大部头的著作可能太过艰深,这本薄薄的《心我论》兼顾思考和有趣,无疑是个窥斑全豹的好选择。

有几篇值得单独一提:

《计算机与智能》:图灵测试就从这里来,图灵的行文亲切易懂,伟大的思想没有拒人千里。

《蚂蚁赋格曲》:候世达奇书《集异璧》的一小章节选(候世达就是霍夫斯塔得,翻译们真奇葩),让对古典音乐从来不来欣赏的我,认识到这不是兴趣问题,而是水平太低的问题。从赋格曲到数学定理,到禅宗公案,再到心智的本质,作者一概信手拈来,而且用了对话的形式,一点不拖泥带水。

《第七次远足》:莱姆的两篇文章如同童话故事,相较而言这篇更胜一筹,莱姆对自组织和混沌理论从来有着自己的洞见,若说《索拉里斯星》里是以大见小,此文则以小见大。“一旦模拟者完美无缺,假戏就会真做。”谁又敢保证我们没活在一个大玩具盒子里呢?莱姆说了,盒子多大根本不重要。

《心灵、大脑、程序》:“中文屋”的来源,原文的可读性其实不大,逻辑还有点混乱。反倒是后面编者的“反思”很好看。一个由水管组成的“大脑”是活生生的吗?乐器组成的大脑呢?我们的灵魂也不过是跳动的微弱电流,但我们并不因此而不再高尚,反而更有美感了。

《心我论》读后感(三):你是你的脑袋么?

今天没做什么实事,其实这星期也没做什么。到了午夜,实在愧对自己的良心,决定看本书。随手拿来了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本子,突然发现真有意思。这是一本主要关于认识论的趣味哲学书,作者之一,是一个计算机教授,主攻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是一个哲学家。书名叫做《心我论——对自我和灵魂的奇思妙想》。书中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机器人,有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来对它进行控制,那么计算机可以看作这个机器人的内在自我,现在计算机把机器人表示为在一个房间的中央,然后由你来把计算机的内在表象(即心理活动)翻译成中文,那么应该翻成“它站在房间中央”还是“我站在房间中央”?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个提示,当我们在进行自我表述的时候,其实对于“自己”这个概念是不确定,模糊的。你凭什么说你的胳膊是你的?没有了胳膊,你还是你吗?或许还是,那么没有了大脑呢?如果你存在于你的大脑,存在于你的意识,那么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不是自己?

其实这些关于认识论或者说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真的研究起来其实很麻烦也没意思。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干巴巴地用一些心理学术语来概括的话,虽然显得有学问很多,但就变得完全无趣了。这年头无趣的看得太多了,明明能一口大白话讲明白的,偏偏叽里咕噜捣鼓些术语。而且翻译术语的人又都很不本土,所以会把英语里面很肤浅的一个词翻得奇形怪状,令人生畏。我至今没搞明白 Signifier为什么被翻成“能指”,而且这种翻译似乎很受欢迎。就像个人电脑刚普及那会儿,把Menu翻译成“菜单”,这种匪夷所思的硬译似乎具有独特的美感,如果翻译成“指令单”可能就要差很多,没有那么high-tech了。

所以能看到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说着人话把一些复杂的事情形象生动地剖析开来,在这个年头真的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一个优美的例子或比喻有时候抵得上一整套理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