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1000字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1000字

《知性改进论》是一本由[荷兰] 斯宾诺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80元,页数: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一):第99节的理解

所以斯宾诺莎的意思是,我们要像上帝看事物那样去看事物,在上帝的视角来说,他能看到事物ABCDE之间的各种可能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上帝是同时看到这些事物,并且是同时看到这些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所以可想而知,上帝不需要进行推理和演绎,不需要归纳,因为推理、演绎和归纳的目的是为了从可知的事物ABCD推出自己不知道的事物E;而上帝已经知道了ABCDE,并且也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上帝就不需要推理演绎和归纳。 这种如上帝的视角,直接观看的方式就是直观。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二):留有两个问题

1) 在34/35节,斯宾诺莎论证“认识形式本质不必通过认识对象本质的无限倒退,因为对象本质本身就是确定性”的过程我有点没有读明白。他论证得到后半句是通过什么样的推理的?

2) 41/42节提到了他对于何为真观念的阐述,我理解如下:真观念为真的条件是它和它所推出的观念均符合自然对象。这个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如果斯宾诺莎确实这样定义真观念,那么是否意味着检验观念为真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经验世界,这样子不就又绕回到培根的经验论去了?我开始有点分不清楚了。另一方面,斯宾诺莎强调经验的偶然性,这样的话我们不是不可能拥有自然对象的真知识了吗,又怎么可能拿真观念和自然对象做符合呢?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三):书评

《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关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著作,可以当做他的中心著作《伦理学》的导言来看。它作为方法论来看,是笛卡尔《方法论》的继承、发展与批判,另一方面,前人培根和笛卡尔都把认识论建筑在意志自由论上面,而斯宾诺莎则从决定论出发来谈认识论。在此书中,斯宾诺莎强烈表达了他改造并建立新社会的目的:“追求真善、至善”,因为真善或至善是“人人皆可以分享的”(第一节),是”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的东西(十三节),”并且力使很多人都能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十四节)。他在第一章就指出他哲学的倾向与目的,第二章指明了方法论和认识论须结合起来,方法论须受认识论的指导。第三章论知性,主要是讲方法论:方法从具有真观念开始。在这里我们也会感觉到,理性的斯宾诺莎认为有了真观念就可以抛弃天赋观念,用不着经验的印证和实验的检证的弊病。第四章”论想象“第五章”论界说“,分别讨论方法的两个部分,至此,全书完(余缺)。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四):第83节的理解

斯宾诺莎此处是说: 记忆=感觉 这一感觉的观念≠记忆 基于我对柏格森时间和绵延观念的了解,此处应该理解为这样: 记忆=感觉。 因为记忆是时间性的,而感觉是锚定在时间的河流上的,也就是说在时间点A上,你必定有一个感觉A',以此类推。 如注释里说到的:如果感觉的时间不确定,则对于那物的回忆既不完全。 所以记忆实际上是一连串的感觉。也就是说记忆是一连串感觉的集合。 因为当我们谈到记忆的时候,我们是从时间的一个间隔到另一个间隔,每一个间隔有一个感觉。也就是说从部分去考虑整体。举例:1+2+3=6,此时我们考虑的是1,2和3。 这一感觉的观念≠记忆 因为我们是从整体出发去考虑的。因为在当下这个瞬间,你所感觉到的这一感觉的观念,是过去所有感觉给你的整体的印象。 此时我们考虑的是6这一个整体。而6不是记忆,因为你从整体去考虑6的时候就忽略了它的时间性,因为你忽略了它是先由1+2+3所形成的,而这个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6这一个整体是你对这一感觉的观念,所以它不是记忆本身。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五):选择看世界的眼睛

阅毕。如果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比喻为一座空中花园,那本书“知性改进论”便是通往花园的那条绿径台阶,四十多页的内容其实就是个引子,作者浅浅的表达了自己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意在为伦理学的幸福之门做铺垫。

设定一个前提,人是可知的,再明确一个方法,利用知性把握真观念,那么只要人在面对世界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他便可以不断的收获正向价值,即幸福、聪慧、明晰等等。通过一带百、百带万的方法传递,大同社会的理想便可以实现。本书呢,就是聚焦于这个方法,至于何为真观念,斯宾诺莎表述得很隐晦,其实用几何、物理等公理比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知识不随人的意志转移,与自然万物联系并长期稳定的存在其中。

在我看来,全书的关键其实在于这个前提——人是可知的,因为可知,所以具备发现的方法、存在到达彼岸的路径,倘若是不可知的呢?倘若人的思想无法突破时间的窠臼呢?倘若线性思维封闭了人类形而上的界限呢?当然,这些都是假设,都是通向彼岸的不同路径,只是有的可以接近、有的会进入死路,不过我并不认为存在进步的、积极的那一条,就像我不喜欢序言最后的评价一样,站在一条线靠后的一端,当然会觉得自己离尽头更近,可打破这条线,谁又说得准呢?

最后,想了解斯宾诺莎的思想,本书也是非常好的入门篇,尤其是在翻译这一块,译者序言的阐述通俗易懂、面面俱到,看完再读本书,基本上没有哲学形而上的压力,再加上本书内容本来就很简单,当作引路石十分合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