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读后感100字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读后感100字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是一本由张辉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读后感(一):一片冰心

对中国唯一一位十四行诗人冯至来说,1931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他是前一年的9月12日晚由上海登船,和吴宓等人一起赴德国留学的。经过半个月的航程,冯至抵达德国,入海德堡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兼修当时比较时髦的哲学和艺术史。应该说,冯至属于善于反思的人,短短几个月对德国哲学的接触,尤其是康德的思想,让27岁的他悚然猛醒,他在《礼拜日的黄昏》中写到:“来到欧洲,第一的感想,就是中国人过于‘聪明’了,Barbarei,我们把它译作‘野蛮’,可是德国人谈起这个字来,似乎觉得这是他们不可少的一种血质呢。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才能有康德的书,歌德的书,尼采的书来读了。……回顾祖国,二三高明之士由乱世的苦难中体验出一些智慧,实使人有‘雪满山中高士卧’之感。”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读后感(二):有点遗憾

作者张辉,这位《诗与哲学之争》的译者。想来应该有些哲学头脑哲学细胞吧。很可惜,对冯至的论述似乎偏向的是介绍性质。基本都在平面上进行。冯至,这个不断地进行真诚的自我否定的诗人,在20世纪绝非个例。而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作者却并未对造成这一大批知识人如此独特的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可能如果真要认真用心探究的话,要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与其说冯至是未完成的自我,倒不如说他似乎终生都在不断徘徊,不够成熟,“缺乏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收获,对冯至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其实,中国的现当代文坛,是很有些特被值得研究,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前景潜力的话题的。部分原因是局限于此段历史离我们太近。难免会畏手畏脚,放不开。交给后人去完成这一工作?看来当所谓后人出世的时候,这段历史注定般的要被人遗忘。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外部有意地淡化,内部不愿揭老伤疤。都说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现在。殊不知我们都走在背叛之途中。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读后感(三):略谈本书的几个特点

就个人阅读体会来说,觉得满意或者说读起来比较舒服的两点是:

1. 书的篇幅适中,绝不会令人望而生畏。版权页显示字数为145千字,理应是按照版面字数计算的,实际字符数应当在12万以下。各章字数也较为均衡,节奏舒缓,阅读的时间感不错。

2. 著者带着真诚的态度尝试着去接近冯至,文情大体能够相得益彰,句子流畅,逻辑清晰,能成一说。猜测著者非常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他也认为自己对冯先生有了稳定的理解,或可使人昭昭。

结合文本内外部的诸多因素,著者在对冯先生的生命历程的阐释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从所依托的材料来看,一是冯至的诗作和回忆录,二是著者认为与冯至紧密相关的诺瓦利斯、里尔克、歌德、杜甫等人的作品或评论,三是2005年前出版的五种冯至传记,四是少量现代文学研究的论文或论著,诸如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类。总量都不大,这从著作的注释和参考书目均能见出。基础材料的范围以及研读程度,难免让读者认为著者自说自话了。

2. 著者在对五种冯至传记的评述以及冯至90年代的自我评价诗歌的解析中找到了他要处理的问题,即:否定。这种切入方式值得学习,但也有掩盖和遮蔽其他进入冯至的可能性。著者一方面要回应几种传记,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自己的研究丰富对冯至的理解,继而将其视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型,由个体到全体,是学术研究的常见范式。“否定”及“未完成的自我”,确实可以成为把握冯至的两个关键词(组)。

3. 本著的原创性可能不太足,但它通过仔细考究冯的变化,充实了对冯至的认识。大体上,冯至由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走向四十年代的哲理沉思,要从《北游记》《十四行集》《伍子胥》《杜甫传》这几个作品出发,注意里尔克、克尔凯郭尔、歌德、杜甫等的影响,几乎是公论了。本书整体上并未能超越这个认识,而对各阶段冯至思想和文学创作转变的分析,对作品本身的细读,不乏精彩,但也谈不上最为特出。

本书对冯至研究的推进却也不言而喻,尤其是通过某种程度上的“否定辩证法”,对建国后冯至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最后,顺便说一下,目前为止,在现代文学研究范围里,关于冯至最精审的研究,目力所及,仍旧当推解志熙《生的执着》之《第四章 冯至: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