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问题读后感摘抄

哲学问题读后感摘抄

《哲学问题》是一本由罗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页数:1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问题》读后感(一):作为入门

刚刚看了一点,感觉罗素所谈及的问题都是涉及到认识论,他所提到的概念都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且通俗易懂,作为哲学入门书籍不错,至少这样的一种入门途径比《西方哲学史》要更直接将人带入哲学的思维,窃以为如此。

刚读到讲康德一段,以为罗素对于康德的批评对康德学说不构成威胁,只要按照康德先验观念论,即将现象和物自体严格区分并且对于物自体保持缄默,我认为康德体系便能自圆其说,罗素提出批评的时候偷换了“物自体”的概念。

《哲学问题》读后感(二):很想看

对于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桌子,你会理解到什么呢?画家告诉我们,它是一张充满色彩的油画;音乐家告诉我们,它是动人美妙的音符;就连严谨的科学家几乎也同样使人惊异地告诉我们说,它是极其庞大的一群激烈运动着的电荷。如此一来,我们所熟悉的桌子现在却已经变成了充满惊人的可能性的问题,这就是本书所要阐明的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就是从一张普通的桌子所引发的不同的观点,引导我们去探讨哲学,去感受哲学的无处不在,并认识哲学的价值,正确运用哲学以至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

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常识、由他

那个时代或民族的习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

哲学之所以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正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就如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的表面之下所潜伏着的奇异和奥妙。

《哲学问题》读后感(三):愉快的享受

作为一个初学者,读这本书应该是不错的,总要比当代的成功学思维写哲学要好。书后写到,阅读一些大哲学家的著作,总要比试图从课本中获得一套全面的观点更加有益,列出了书单,当然也包括这本哲学问题。

罗素的语言简洁有力,全书的每个章节紧密联系,对初学者的思维构成会起到好处,当然对于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写出,拿它当作启蒙读物是很不错的。个人没有读英原本的英文功底,但是希望在未来的不久,能逼迫自己英中对照的看一遍。

罗素的那个年代科技初兴,宗教影响还是很严重的。在许多科学问题上也犯有严重的硬伤,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这本作品的伟大。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什么是全人类共通的知识,知识也是全社会不断积累的,我们需要学到的就是积累的方法,过程及正确的看待。

哲学是一个体系,读完他还要去读更多的去充实哲学知识,当看过众多的经典之后,再回头看哲学问题会是不一样的感觉。

下一本《宗教与科学》

《哲学问题》读后感(四):一部浅显的哲学小册

在解答任何哲学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对哲学作一番分析,本书中罗素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是批判”,哲学的根本性质就在于哲学不具有任何确定的知识,进一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领域不具有真正的知识,因为所有我们认识的东西可分为知识、错误和或然性意见,而最后一个便是指一切不能判断对错的认识,因此,哲学中只有或然性意见,但是罗素又说哲学的内容是批判潜伏于日常观念和语言中的模糊和混乱,而既然哲学本身就是迷糊晦暗的,那么它怎么解决与其同质的对象呢?其实哲学不具有任何确定性只是说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只需自圆其说即可,因此哲学可谓是最开放和包容的学科了。

本书其实对于较为重大和深刻的问题并未过多涉及,算是比较浅显的,其中我认为罗素论述最完整的就是对于物自体之表象的讨论,表象即事物看上去的样子,而这取决于该物理客体、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客观环境和观察者主体,它所提供给我们的也即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感觉材料只是它们某些性质的标志,对对象的感觉材料和该对象本身必须被区分开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任何对超验存在的证明都是无法完成的,那我们如此便会必然陷入“黑暗之乡”,会对我们无法肯定客体的存在这个事实而恐惧,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来自世界本源层面的恐惧,使我们恢复至平日里的“麻木状态”,我们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本能信仰的前提下,即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人类理性运作的基石竟然必须建立在这种信仰上,着实有些讽刺,但这种信仰其实可以看作“理性主义者”所说的人内心的先天内在原则的一部分,还有的先天原则还包括相信逻辑和数学原理是永恒不变的,因为这大概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但除此以外便都可以被怀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经验推导而来的。

本书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便是对黑格尔认为一切不完整的必定不能自存,必须要有其他事物的支持联系方能存在的反驳,简单来说黑格尔的观点即事物之间的联系属于该事物的性质,即该事物的真理,他便认为不弄清楚该真理就无法认识该事物,但实则这是不必要的,把握事物只需感觉材料即可,无需事先把握世界一切关系。

《哲学问题》读后感(五):哲学入门书的标准:明晰的怀疑

哲学入门书的标准:明晰的怀疑

一本合适的哲学入门书,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呢?在我看来:它该简洁明了地概述关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它应该是高手的通俗之作——因为高手和庸人的差别即使在谈论最简单问题时候也是明显的;不过高手往往由于自成一家而有门户之见,所以这本书最好还要能避免这点毛病,因为它应该是论析哲学本身而不是某一家哲学的著作;最后,它的篇幅不要太长,可以让读者不用太费力的来一个“哲学速成”。

看到罗素这本薄薄的《哲学问题》,觉得罗素思维的两个特质,使他成为写哲学入门书的不二人选:一是简明清晰、二是恰当的怀疑。

哈耶克曾经把学者分为“头脑清楚/头脑模糊”两大类型。这一才智类型的划分突出学者思维清晰度上的差异:清明的学者澄澈,而模糊的学者曲折于山重水复。“头脑清楚型”(clear-minded type)学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把与现在有关的、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重新组织一遍,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清楚地表述出来,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依靠这类学者的努力;“头脑模糊型”(woolly minded type)学者的著作艰深晦涩,但他们能够在困思中发现新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哈耶克例举的“头脑清楚型”学者的范例,恰恰就是这个罗素。这本《哲学问题》,正如罗素那本早在书界流行的《西方哲学史》一样,有很好的清晰度。它站在哲学史的一个高点上,如在澄澈明净天气里,极目远眺,华严世界,尽收眼中。对各家学说,罗素都有清明的理解,叙述平易,批判客观。例如第八章里说起康德学说来,比康德本人还说得明白;而批判起康德来,也正应了金庸小说中桃花岛武功“兰花拂穴手”的四字诀:“快、准、奇、清”,出招并不紧迫狠辣,却是弧线清晰,气度闲雅,轻描淡写,行若无事而正中要害。四字之中最难的“清”字诀,对罗素这种特质的智者却是信手得来。

东海西海心理同,《易经》中有“方以智/圆而神”的说法,章学诚《文史通义》以此来划分史学两大宗门,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把它推广:“实斋此论虽为史发,实可推之一切之学术”。“方以智/圆而神”正可比之哈耶克的“清楚/模糊”。所谓“方”,就是谨严方正、体系齐整、客观有序,对于罗素的书而言,“方以智”是个恰当的形容。《易经》说“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据哈耶克的描绘,“清楚型学者”博闻强识,是“一科的通人”,熟悉他学科之内的一切理论和重要事实。哲学入门书,就是“藏往”之作,正该“清楚型学者”写来。

罗素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略带那么点恰如其分的怀疑主义。

治学的途径,大略有两路:或从“信”入,或由“疑”出。学者之中,思路清晰的人,走“信”的一路居多。因为他主“信”,存疑的东西便会在他的思路中被搁置甚至排除,去了枝枝蔓蔓,留下清晰的骨干,从而建构起一个严整方正的体系(我们可以参考罗素书中末二章谈黑格尔,黑格尔就是这个类型的)。不过,明晰加轻信,不是走向独断,就是流于浮薄。此一类型的人不适合写哲学入门书,因为他容易拿他信的那一套来吓人唬人(哲学这门学问本身就够吓人唬人的了,对初学者,我们需要一个为哲学“祛魅”的人),又由于他的知识建立在信仰之上,所以对于不属他那一门派的、他不“信”的学说,他不容易“进入”,说起来就难免浮于表面,“隔”上一层(“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哲学史,书店里触目皆是)。而罗素的明晰,不是来自轻信,来自怀疑:

“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125页)

而且,罗索这种怀疑延及一切哲学答案,在他看来:“哲学不过是一种企图”(1页),企图回答某一些根本问题。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134页)

不过怀疑的学者,仍有两类:一如蜻蜓点水,旋点旋飞;一如春蚕作丝,愈缚愈紧。幸好罗素属于前者,因为作为哲学入门书的理想作者,怀疑要有一个合理的量值。怀疑“过度”,像王国维诗说的“知识增时转愈疑”,最后可能会导致一言不发,“对不能谈的东西,保持沉默”,这样的学者,是很难去写什么“哲学问题”之类的基础读物,因为他会觉得很少有什么确定的东西好讲,而视夸夸其谈者为无知无畏(如维特根斯坦生前成书出版的只有两万字,拿到当下中国学界来评个讲师都不够)。而作为明白人的罗素却知道,知识虽起于怀疑,但最好还是终结于信仰:

“我们全部的信仰或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可能错误的,因此,对一切信仰都至少应当稍有存疑。但是,除非我们以某种别的信仰为依据,否则,我们便不可能有理由拒绝一种信仰。”(18页)

不过,坦率地说,太明白的人、有欠执着。有了日神阿波罗的高远清明,就很难有酒神狄奥尼索斯狂热投入。罗素来解读哲学,得之明晰,而失之深邃,有时候读着,觉得有点不够味道——太平淡了。明晰与深邃,在哲学中也许是“两者不可得兼”。胡塞尔说过“深奥事关智慧,概念的独特性与明确性则事关严格的理论”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140页)。林毓生在《学术工作者的两个类型》中批评罗素“浅薄”,“把许多复杂的关系化约得过分简单”,这点相信很多读者是心有戚戚。

但是,深邃的往往偏执,轻信的经常呓语,怀疑过度则导致有破无立。作为一本哲学入门基础书,不就要求叙述清楚思路明白、态度公正不偏不倚、有出有入有破有立嘛?难得有个“明晰的怀疑主义者”罗素,合该这样的人来写这样的书!

中国知识人中,以王小波与罗素的学术气质颇近,王蒙评小波的文章以《难得明白》(《读书》1998年第1期)为名,说得就是小波那种罗素式“明晰的怀疑”。“小波门下走狗”们都知道,小波激赏罗素。其实,一切想入哲学门的读者,也可以先做一回“罗素门下走狗”,因为这位智者的门,是哲学的最好入口。

(《哲学问题》,罗素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二00四年版,8.00元)

本文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1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