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读后感1000字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读后感1000字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是一本由[美] Mary Pop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0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读后感(一):不是每本获奖书都那么好看

本书荣获第14届Jolt大奖 图书:通用类 生产效率大奖

冲着这个名头买了一本中文版,看了两周,发现,原来各人欣赏眼光不同,并不是每本获奖书都那么好看,正如并不是每首Oscar获奖歌曲都那么好听一样。

至少对我来说,看了一遍之后,淡如开水,收获不大。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读后感(二):敏捷/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工具集

该书其实是一本项目管理工具集,只不过这22个工具是针对精益软件开发的。22个工具由7个精益原则串起来。该书属于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类。

我是在Scrum Gathering 听了Mary的演讲以后买到这本书的签名版的,之前一度脱销,没有再印刷。

虽然大部分原则对今天轰轰烈烈敏捷运动已经过后已经不再陌生,但是考虑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时间,这是第一本把制造业的精益原则应用到软件开发领域来的书,所以在当时获得JOLT大奖也不为过。

对于我本人来说,还是学到不少新的概念或者知道概念不知其所以然的, 比如:增强学习, 像厨师做饭一样。 如何尽量推迟决策而不拖延决策,反馈和并行开发,基于集合的开发, 感知完整性与概念完整性, 如何利用会计师使用的损益表尽快交付产品, 制定什么样的合同有利于敏捷软件开发。 这些都是一些极好的思想。

该书是一边关于敏捷开发思想的书,只有150页。 虽然书中有一些简单例子,所以可想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的例子可以使用。比如如何做价值流图? 如何真正做到基于集合的开发?这些其实是很有难度需要更多的实例来解决的。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读后感(三):精益研发必读书目,方法论总会有些哲学思考

敏捷和精益,近些年被说得“烂”了,但是真能简洁地说明白什么是“精益”的,并不多。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估摸着读了差不多10本这个领域的书,说实话是一头雾水。这本书是精益研发领域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有些醍醐灌顶的功效。

要想功效好,最好是要和精益生产的经典著作搭配服用,特此推荐沃麦克和琼斯的《精益思想》。 毕竟,精益研发师出精益生产,他们共同是对科学生产或瀑布式研发的反思。看了《精益思想》对批量生产和单件流的对比,再看本书对对迭代开发和尽快交付的论述,理解会更生动和深入。

这本书总结了精益开发的7个原则、22个方法工具,建立起了完整的思考框架和工具框架。这个框架,是可以和《精益思想》的定义价值、识别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这5个原则对应起来的。当我们对照科学生产来看精益生产、精益研发的时候,能得到更多启发。

这本书,在7个原则22个工具的阐述时,还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比如如何组织生产和研发、如何看待“人”在研发中的作用。科学生产、瀑布式研发,有把“人”工具化的倾向。而精益研发,希望通过授权,发挥“人”的思考力和能动性,从而促进创新。这一点“哲学”的思考特别值得研发管理者注意。对“人”的角色的反思,早已出现在大量的著作中,而在研发实践中可能并没有注意。

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精益研发的一个文献索引,书中引用了不少著作,我找了《人件》刚读完,同样对于”人“的因素做了深刻思考。正如《人件》中所说,有些读者对《精益开发方法》这本书不甚感冒,原因恰恰是太注重”技术“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学“因素。Poppendieck恰恰关注了很多社会学的因素,比如度量应该更多信息度量而不要绩效度量。

书中的总结:

消除浪费并不意味这扔弃所有文档; 加强学习并不意味着不断改变想法; 尽量推迟决策并不意味着拖延决策; 尽快交付并不意味着匆忙交付和马虎行事; 授权团队并不意味着放弃领导; 嵌入完整性并不意味着采用全面、超前的设计; 着眼整体并不意味着忽略细节。

附上思维导图。

精益开发方法思维导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